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保守主义的创始人是埃德蒙·伯克,他被尊称为"保守主义之父"。伯克的保守主义思想极其丰富,强调传统的价值,重视宗教和家庭的作用,他的思想不仅对欧美的许多国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对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也有着更为深刻的借鉴意义。通过对埃德蒙·伯克保守主义思想中关于传统的理解来认识当前中国对于传统文化、信仰、价值观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保守主义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守主义是 20世纪 90年代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其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这一时期中国的保守主义表现为三种形态:主要是作为一种学术立场的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理论的新保守主义,以及作为一种政治历史观的保守的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所提出的若干问题,对中国学术与文化的未来发展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但也有某些负面影响;新保守主义直面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其理论主张不乏可资借鉴之处;保守的自由主义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现存秩序的挑战,在政治上和思想上产生了有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新保守主义作为古典自由主义与传统保守主义的变种,是当代美国政治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它的产生、发展和壮大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冷战的特殊环境。通过对美国政治文化、意识形态以及新保守主义的社会基础、组织结构、思想传承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发现新保守主义依然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可能在任何“保守的政府”中起“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新保守主义也不可避免地面临着诸多挑战。  相似文献   

4.
中国百年来的法律建设活动,肇始于清末修律。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者在认同援引西法、变革中法的同时,始终固守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底线,希望以此来维系传统社会的政治秩序,采取审慎渐进的变革模式,并强调保持法律的民族性,体现了文化主体意识的自觉。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本身并没有提供走向现代化的前期思想资源,使得晚清文化保守主义者在清末修律活动中立足国情、守护传统的同时,也很难给中国法律的近代化行程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5.
乡村文化传统精华与糟粕并存,其中"注重实际"、"安土乐天"、"重义轻利"、"宗族法权"、"崇尚权威"、"循环保守"等观念和行为是乡村文化的基本精神,这些传统的活的东西对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作用.新形势下,我们发扬务实精神,克服崇尚宗法、崇尚权威等保守思想,对继承和改造乡村文化传统,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80年代的文化讨论热潮中,李泽厚提出了"救亡"压倒"启蒙"说、"西化中用"论和"转换性创造".随着从80年代全盘西化呼声的高涨到90年代文化保守主义的兴盛,李泽厚转而主张"话语转换"即"放弃激进的社会/政治批判话题,转而采取文化上的保守主义话语",提出了"告别革命"的口号.因此,考察李泽厚80年代以来对文化问题所做的哲学反思,分析其从文化激进主义走向新文化保守主义的"西化"派文化哲学观的逻辑理路,正确估价李泽厚思想的庞杂性和影响的多面性,对于总结20年来文化问题论争和展望21世纪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从表现内容看 ,寻根文学的文学理念与文化保守主义有很多相合之处 ,寻根文学运动虽没打出“保守”的旗号 ,但在当时繁复的文学状态中却不期然地向文化保守主义靠拢 ,是文化保守主义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于文学上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文化背景 ,需要在党的理论建设中特别注意。西化与文化保守主义的论争缘起于外国帝国主义的入侵。西化与文化保守主义都不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在发展的必然 ,它们实质上是在一种错误的文化历史观指导下的产物。但是 ,这种文化论争的背景 ,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铺平了道路 ,中国共产党由此诞生 ,而且对党的理论建设中的理论的继承与发展、理论方法的选择与应用、理论的构建与创新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新时代青年人的担当精神。担当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承载的精神财富,并集中体现在士文化中。"士"作为一个阶层已经成为历史,但士文化对"道"的坚定追求、对精神生活和理想人格的毅然持守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担当精神,具有超越时代的重要意义。新时代青年人要甘于担当、勇于担当、勤于担当,继承士文化所承载的理想,牢记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在实践中不断磨砺本领。这对青年人自身的发展,对国家和民族的伟大复兴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儒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倡导"为国以礼"、"以德治国"、"贤人政治"的治国理念作为先秦儒家文化体系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是中国封建时期法律思想的基石,影响着封建法律制度的构建,也因其历史上的功过对我国当代法治建设有所启示。当前,中国要想把传统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并有效运用于国家治理、法治建设之中,必须以唯物主义的观点传承并弘扬儒家文化(思想)。在批评的继承中加以扬弃,在继承传统、着眼当代、开创未来的意义上将儒家的智慧运用于我们的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1.
在新时代背景下思考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十分重要,尤其是重新思考保守主义政治思潮。传统是西方保守主义思潮中最核心的关键词,只有把握这个关键词,才能从根本上把握西方保守主义的精髓。传统的重要内涵,即作为自由的传统、作为一种成功的经验、作为人们所熟悉的东西、作为知识的重要来源是西方保守主义对于传统的特殊理解,也是西方保守主义为何如此重视传统的根源,对这些根源的再分析有助于我们在新时代更加清醒地认识当代西方的政治思潮。  相似文献   

12.
信息化战争时代,如何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兵学文化,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理论体系、历史地位和现实价值,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要把握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理论体系,既关注占核心地位的军事思想,又关注战争史学、军事技术、军事制度等;二要廓清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思想精髓,坚守"道胜",力争"全胜",发挥"智胜",重视"将胜",强调"器胜";三要提炼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精神特质,继承和发展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实践精神、哲学精神和创新精神,让中国传统兵学文化在现代战争中焕发生机活力。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传统文化中的"大同"精神及"和合"文化思想,始终是维系全体中国人的精神纽带,是形成民族凝聚力的强大精神力量,是处理统一战线中同异矛盾的思想武器,继承和弘扬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对促进和推动统一战线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调查显示,传统孝文化对农村居民的社会地位和个体行为有深刻影响,以"孝"为核心的家庭美德在农村有存在和发展的肥厚土壤,弘扬优秀传统孝文化意义深刻,应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重新审视优秀传统孝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民族精神、民族品格的集中体现,是中华民族自身的独特气质。挖掘阐发、继承弘扬、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现代化文化强国的重要一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建设好"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就要坚持不忘本来,充分挖掘与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吸收外来,正确处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的关系问题;面向未来,明确掌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与发展的方法路径。  相似文献   

16.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在于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在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精深的造诣和独到的见解.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毛泽东主张要"挈其瑰宝,绝其溜磷"地批判与继承.探讨毛泽东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对于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正>2014年10月24日、25日由上海行政学院、上海哲学学会联合主办的"文化·改革·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行政学院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等国家多位学者与国内学者共40多人,围绕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发展问题展开了充分研讨,并取得了重要共识。一、继承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以儒家文化为主要代表的传统文化内容丰富,当前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继承与弘扬。继承保护传统文化既是文化多样性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代核心价值观建设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中原历史文化形象是中原文明的缩影,反映中原文明的发展轨迹,折射着中国历史发展的脉络.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需要借助历史文化形象这一介质使中原传统文化具有现代表达意义.当前,培育历史文化形象是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亟待同步进行的战略平衡行为,应在汲取中原传统文化营养的基础上,整合社会各层次的力量,加强历史文化形象培育与传播体系构建,破解传统文化继承与创新中所面临的难题.  相似文献   

19.
"科玄论战"作为一个极富有象征意义的文化哲学事件,深刻地影响着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走向.本文从"科玄论战"的背景、经过及其历史影响等方面给出较为全面的历史诠释,展现了"科玄论战"中玄学派、科学派、唯物史观派所论争问题及其言说方式对20世纪中国保守主义派文化哲学、自由主义西化派文化哲学、唯物史观派文化哲学的影响,揭示了由于"科玄论战"中三方话语的散播带来的20世纪中国文化哲学思潮发展的内在困境及其消除的理路,表明对"科玄论战"的历史反思仍将对21世纪中国哲学发展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20.
现代新儒家及其文化保守主义的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和深层的心理结构,但在对中国传统文化力图宏扬和辩护的同时,过于注重文化的民族传统性而没有能够充分地体现文化发展的时代要求,一方面是对"西学之体"吸纳不足,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哲学民族特质的扭曲,二者同时存在于新儒家的新儒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