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当前,我区总体社会治安形势稳定,但还存在着一些不稳定的因素。如,群体性事件、"三股势力"活动、西方敌对势力涉疆活动、非法宗教活动等。各种因素相互交织,使矛盾的不确定风险增大,"维稳"更为艰巨。因此,正确分析社会存在的各种矛盾,遏制和消除"维稳"的不利因素,建立纠纷排查和"维稳"风险评估、完善法制建设、继续长久地保持"高压态势"、加大社区"维稳"建设、强化"综治"工作等全方位的、立体式的"维稳"应对机制,对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加快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作为协商的民主治理模式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具有内在一致性,它体现出新时期国家治理从高压管控向平等协商的转型趋势。多元社会和利益分化引发的分裂与对立对稳定局面带来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在维稳实践中,需要走出传统维稳模式的怪圈,以巩固党和政府执政的合法性基础。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维稳工作必须转变治理思路,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以协商民主新思维包容利益诉求和规范利益均衡。从理论和实践上走出传统维稳模式的悖论,构建一元主导、多中心互动治理的维稳长效机制,有利于政府改进社会治理方式、提高治理能力,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冲突和维护社会政治长期稳定。  相似文献   

3.
体制转型与社会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基于利益矛盾导致的社会冲突时有发生,维稳成为地方政府的重要工作内容。在民众与地方政府对社会冲突的异向认知境域下,协商民主可以使得民众与地方政府做到经济上的牺牲或让步,并使双方达到程序性的同意,通过将程序性同意上升为普遍利益,最终解决了利益矛盾,维护了社会的相对稳定。但必须考量启动协商的主体、时空等条件,在理性选择协商代表下实现充分的讨论,才能发挥基层维稳中协商民主的应然价值。  相似文献   

4.
新形势下,探索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方略是当前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笔者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全力维护社会稳定,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树立和落实辩证的稳定观,以公平正义、安定有序为目标,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规范执法行为,积极建立和完善和谐社会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诉求表达、矛盾调处、权益保障等机制,构筑社会治安立体防控格局,落实"科技强警"战略,强力推动基层基础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建设活动,进一步加强党对维稳工作的领导,建设高素质的政法队伍,不断提升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创造安定有序的社会发展环境。  相似文献   

5.
"7.5"事件发生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紧紧依靠各族干部群众,迅速平息了事态,实现了社会基本稳定。总结维稳工作,我区反恐防范工作在维稳主体上实现了由一元单挑向多元并立的转变;在维稳手段上实现了由单一向综合的转变;在维稳基点上实现了由单位向社区的转变;在维稳机制上实现了由被动反应式向积极主动式的转变;在维稳目的上实现了从控制束缚层面向以人为本层面的转变。这些转变对建立和完善我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的转型时期,也是各种利益冲突和社会矛盾易发多发期。基层政府是上级政府决策的具体执行者和基层民众的直接服务者,处在社会矛盾交织的中心枢纽和社会矛盾调处的前沿阵地。信访维稳成为基层政府在社会管理领域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文章从调查分析成华区创新基层信访维稳机制的实践探索着手,研究从根本上更好地防范、化解、减少社会矛盾与冲突的方法与途径,为基层政府探索构建社会"安全阀"提供经验借鉴与实证参考。  相似文献   

7.
公民维权与政府维稳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维权和维稳是有机的统一体,二者共同推动社会进步。公民维权是对政府维稳的有益补充,政府维护社会稳定的根本目的是造福民众,社会稳定也是无数个公民权益得到实现的结果。然而当前我国群体性事件愈演愈烈,"越维越不稳"的情况成为了一个切实的问题。很多时候,在比较偏激的观念的支配下,抑制合理的利益诉求往往会成为解决问题的手段,而错把民众的正当诉求当作不稳定因素,最后激化了矛盾,损害了社会稳定。本文从维权与维稳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出发,认为当前所应选择的态度,就是要以开放和理性的精神,既维权又维稳。  相似文献   

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对公安机关维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各地公安机关切实做好维稳工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的能力,驾驭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处置群体性突发事件的能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相似文献   

9.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历史阶段,各类社会矛盾纠纷进入活跃期和高发期,并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探讨新时期如何提高维稳工作水平以及增强公安机关处警能力,便成为当前乃至今后行政司法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0.
张民 《公安理论与实践》2007,17(Z1):173-177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历史阶段,各类社会矛盾纠纷进入活跃期和高发期,并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探讨新时期如何提高维稳工作水平以及增强公安机关处警能力,便成为当前乃至今后行政司法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社会治理面临着复杂的新问题、新矛盾和新风险,而当前我国的社会矛盾中,相当数量是发生在基层,直接关系到群众的基本利益,对基层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社会治理创新的背景下提高基层维稳科学化水平和法治化水平显得尤为迫切。要以多元治理方式来处理基层维稳问题,构建多元化的基层维稳机制,加强法治保障,推动并服务社会治理创新。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体制转轨的历史阶段,各类社会矛盾纠纷进入活跃期和高发期,并成为当前影响社会稳定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探讨新时期如何提高维稳工作水平以及增强公安机关处警能力,便成为当前乃至今后行政司法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中必须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3.
传统的维稳模式在道德正义上削弱了政府形象,加速了社会基础秩序和社会价值体系的失范.这就要求转变传统的维稳思维,建立符合社会稳定自身规律的新思维.其具体内容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建立有限政府,避免政府在社会矛盾中处于首当其冲的位置;使法治成为解决冲突的长效手段;建立利益均衡机制,为社会不满情绪的宣泄提供制度化渠道;促进民间...  相似文献   

14.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近日举办了首届“清华社会发展论坛”,社会发展研究课题组在《以利益表达制度化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的研究报告中指出:“我们实际上已经陷入‘维稳的怪圈’:各级政府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维稳,但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的数量非但没减,反而不断增加,在某种意义上已经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15.
从历史角度看,维稳有其历史针对性也有其合理性;从发展角度看,维稳工作在现阶段犯了认识异化的错误:认为维权就必然影响维稳、维稳就必须压制维权。检察机关需要吸取其他机关在应对维稳事件中的经验教训,协同有关单位共同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16.
稳定是一种共通性的政治追求,维稳变革需要对变革的限定情景予以审视。大数据时代中国维稳面临双重境遇,一方面传统安全和稳定问题升级为新型问题,给维稳工作带来了挑战,另一方面大数据时代的红利也可以成为维稳的重要资源,为维稳工作实现从灭火式维稳到防火式维稳、从压力型维稳到合作式维稳的现代转型提供了历史契机,中国维稳应当在维稳的大数据意识、配置以及运用方面进行跟进式变革。  相似文献   

17.
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维稳问题应运而生。政府相关部门对"打错门"事件和深圳"5.26飙车案"的处理方式代表了两种维稳观,即暴力维稳和理性维稳。权力与权利的角逐决定了维稳的走向,以权力训导权利表明维稳采取的是暴力的方式,导致的是短期的暂时的稳定;而以权利驯服权力才是理性维稳,并最终达到稳定的理想状态,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理性维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创新社会管理是理性维稳的关键,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是理性维稳的制度化保障。  相似文献   

18.
我国高校维稳工作面临形势严峻而工作手段简单落后的矛盾。为此,国家治理现代化视域下的高校维稳工作机制的创新,应立足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应握牢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筑牢思想意识防线;应养成法治思维,把维稳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应加强分工协作,形成高校维稳工作合力;应该加强标准化建设,推进高校维稳工作流程化、规范化;应加强高校维稳工作理论研究,提高队伍工作能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管理面临的利益矛盾越来越凸显,表现出主体多元、数量增多、原因复杂、处理难度加大等新特点。广州新市街创建综治信访维稳中心,是新形势下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探索。这一模式值得认真总结、研究和推广。  相似文献   

20.
当前,新疆"维稳"面临的问题,既有可控性又有不可控性,既有可预见性又有不可预见性,各种矛盾相互交织错综复杂,使新疆"维稳"呈现出特殊而又复杂的特性。乌鲁木齐"7.5"事件正是借广东韶关"6.26"治安事件大作分裂文章的写照。从理论高度探讨当前新疆"维稳"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有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