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女性暴力犯罪是现代社会的一个世界性话题,女性暴力犯罪既有心理、生理层面的内因,也有家庭、社会的外因;要真正解决女性暴力犯罪必须努力提高女性文化素质和技能、净化社会环境,特别是道德环境、制定《反家庭暴力法》、构建现代女性暴力犯罪的预测、监控和预防机制。  相似文献   

2.
由于未成年人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使得未成年人犯罪在社会变革时期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为了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只有从新时期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社会、生活和心理因素着手,坚持综合治理、教育与保护、及时防治等原则,采取刑事的、社会管理的、思想法制教育等对策,才能做到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3.
社会治理的关键因素在于把握人的心理规律,并利用这些客观规律应对挑战。当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凸显,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事件日益增多,严重危害了我国的社会治安。心理分析从个体的生物属性和社会属性入手,综合运用发展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的多种研究结论,分析未成年人的发展特点,了解未成年人的心理发展过程,掌握其心理变化规律,进而探索未成年人犯罪的深层次原因并提出相关对策,是防控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海南作为远离内地的岛屿省份,其在历史、经济和文化上都与内地有许多不同.所以,海南未成年人生活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与内地相比有许多区别.这些区别也同样反映在海南未成年人犯罪上.通过在海南未成年人管教所的调研和访谈发现,海南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让人担忧,其中尤以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为重.近年,海南未成年人犯罪较之过去呈现出新变化,较之其他地区呈现出海南本土特色.如何根据这些新变化和本土特点构建海南未成年人犯罪的预防体系正是亟需解决的问题,然而预防体系的建立又需要法律的支撑和指导.  相似文献   

5.
分析流浪未成年人在知、情、意、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特征,指出心理辅导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对我国目前的流浪未成年人的心理辅导工作进行分析,明确优势与不足,提出关于流浪未成年人心理辅导的构想。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因网络游戏而诱发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呈日益上升趋势,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从实证分析角度,考量域外国家防控机制,为了实现对未成年人网络游戏暴力犯罪的控制,应当建立未成年人涉网相关的专门法律规范,强化行政执法权,推行网络游戏相关规控制度,开展社会管控,对未成年人健康用网进行综合引导。  相似文献   

7.
我国未成年犯群体具有显著的结构性特征和人文区位特征,主要是困境未成年人所占的比例大,闲散未成年人犯罪呈下降趋势。男性为主,女性有所增加,低龄化趋势明显,暴力犯罪、共同犯罪占较大比例,犯罪时间和地点因年龄、性别和犯罪类型而有所差异。这些特征为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治理机制的完善提供了实证分析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犯罪的家庭因素历来是中外犯罪学家研究的重点。特别对未成年人犯罪而言,家庭因素的影响要远远大于成年人。在影响未成年人暴力犯罪的诸环境因素中,家庭因素占据着重要地位。本文着重从家庭教育、家庭结构和家庭气氛等方面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9.
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是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的重要基石。文章从认知、需求、情感、意志和动机五个主要心理要素展开,具体分析了这个特殊群体的典型心理特征,试图从中归结出具有普遍规律性的特质,以促进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专项矫治和防范。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率居高不下。未成年人犯罪与成年人犯罪相比有其特殊性,因此不论在刑罚领域还是在防控矫治机制上,均应寻求恰当的策略。未成年人犯罪有其主、客观原因,一方面由于未成年人心智尚不成熟,缺乏正确判断是非能力;另一方面,当代社会纷繁复杂,外界不良诱因太多,难以抵御,使一些未成年人走上犯罪道路。为此,对未成年人应倡导非监禁刑等轻刑化措施;依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我国签署的《联合国未成年人司法最低限度》第21条规定,应在条件成熟时建立未成年轻罪犯罪记录消灭制度,确保受过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在升学、就业等方面的权益。要根据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发育水平,对未成年人犯罪动机的矫治应采取说理式、抑制式和训练式等方法,从培养其成熟人格入手矫正其人格缺陷。即使有逮捕必要的,也应基于对未成年人权益特殊保障的司法理念,对其慎用逮捕;在继续全面实施“非羁押风险评估机制”的基础上,可以试点开展未成年人审查逮捕听证制度,创新取保候审强制措施,建立符合我国未成年人特点的“保释”制度。  相似文献   

11.
对于暴力犯罪而言,犯罪空间条件是其犯罪行为发生的必备条件之一,对暴力犯罪的空间条件进行研究,有助于了解暴力犯罪的规律以及探寻暴力犯罪的原因。本文依据有关调查资料,重点探讨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暴力犯罪的城乡地域分布及城乡地区犯罪率比较;二、犯罪场所与犯罪实施的关系及特征;三、犯罪人对犯罪地选择的主观倾向及原因。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分析,可能使人们对暴力犯罪的空间条件有较为深入的认识,而且对加强暴力犯罪的空间防范也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未成年人暴力犯罪在犯罪人数、犯罪类型、犯罪主体、犯罪手段等方面有一定特点,犯罪原因主要有媒介暴力的影响,家庭暴力的影响,教师暴力的影响,暴力亚文化的影响以及未成年人自身心理因素的影响,与此相应,预防未成年人暴力犯罪也应从这几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13.
中小学校园内教师暴力犯罪作为一种性质恶劣、危害后果严重的犯罪现象有其自身的特点。从犯罪学的视角,分析和探讨教师暴力犯罪的原因和防治对策,对于维护校园安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未成年人犯罪的比列不断升高,逐渐成为犯罪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犯罪特征更加明显,犯罪原因和动机复杂多变,作案手段残忍,日益成为危害社会的群体。未成年人犯罪不仅会对社会造成巨大的危害,而且会对其个人心理、生理及其家庭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家庭。针对未成年人犯罪,文章将从未成年人犯罪的特征出发,分析其犯罪动因,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出了应对措施,以求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5.
笔者通过对未成年罪犯心理特征以及影响未成年人罪犯心理特征形成的心理环境因素分析,提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1)重视家庭功能的发挥,完善为人父母之责任;(2)改革教学体制,完善教师育人之职责;(3)净化媒体环境;(4)重塑人格,增强自信心.  相似文献   

16.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困扰世界各国的"三大社会公害"之一,而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是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的重要基石。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未成年人在认知、需求、情感、意志和动机五个主要心理要素方面都与成年人有着显著的区别。透析其心理特征并从中归结出具有普遍规律性的特质,将会促进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专项矫治和防范。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从作案组织形式、年龄、心理特征等方面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对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从加强和改进学习教育,增强未成年人法制意识等四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如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  相似文献   

18.
研究未成年人犯罪的心理特征是构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体系的重要基石。文章从认知、需求、情感、意志和动机五个主要心理要素展开,具体分析了这个特殊群体的典型心理特征,试图从中归结出具有普遍规律性的特质,以促进对未成年人犯罪的专项矫治和防范。  相似文献   

19.
暴力犯罪是指行为人故意以强暴手段,侵害他人的人身和公私财产,依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的暴力犯罪问题已显得越来越突出,本文通过对我国暴力犯罪的概念、特点和形成原因等进行分析,提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预防和控制我国的暴力犯罪:(一)净化社会环境;(二)在全球范围内,国际社会应当将预防控制暴力犯罪问题作为和平和安全的议题来看待;(三)建立多方位的暴力犯罪防控体系;(四)发挥司法机关的积极作用,提高破案水平,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严厉打击暴力犯罪。  相似文献   

20.
论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未成年人的刑事责任冯建仓所谓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岁不满18岁的人构成的犯罪,由于未成年人在生理;心理等方面都有与成年人不同的特点,所以《刑法》、《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监狱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若干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