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进城打工的农民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工人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女性农民工则是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随着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推进,一些惠及农民工的政策得到实施和落实.但在实践层面,女性农民工的维权仍然艰难.她们做为生理弱者,在转型社会和现代化加速期,比男性农民工在融入城市方面有更多的现实问题.因此,女性农民工的维权,不仅需要国家、企业对农民工群体担责的制度环境和良好的社会氛围的打造,还需要社会性别视角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2.
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制度、观念、管理和政策法规等几个方面。解决农民工进城就业问题应打破城乡体制和政策分割,调整社会结构,实现社会结构的一元化。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就业的管理体制,尽快把农民进城就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强化和健全对农民工的法律保护和管理。加快建立健全农民进城就业的资金保障和服务体系。加强对进城就业农民合法权益的保护,建立适合其特点的社会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3.
组织增权:农民工维权途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维权问题,既是一个法律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和人权保护。农民工现有的维权手段,以正式制度提供的救济方式为主,多数有“补救”性质,有相当的局限性。随着社会的进步,他们的维权方式是不是应该扩开更多的途径,从被动的“补救”向主动的“自救”发展,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问题。建立农民工非政府组织,有利于聚集他们的社会资本,使他们在单个个体实施自力救济困难的情形之下,通过组织的帮助实现维权,进而通过组织预先防范,避免落入被动不利的境地,维护他们的利益均衡。  相似文献   

4.
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报告同时指出"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2003年年初,国务院针对进城农民工就业的现状,又发出了《关于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地充分认识做好农民进城务工就业的重大意义,把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强化政策引导,切实搞好服务。笔者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的上述精神,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战略意义做一些粗浅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建议,旨在统一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从思想上和行动上寻求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大量进城务工农民返回乡村,进城务工的经历对下一代的教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当前我国返乡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总体形势不容乐观,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面存在诸多不足,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6.
作为改革启动后中国乡村社会中的重大社会事件,进城务工对青年农民的生命历程产生重大影响。社会流动作为农村青年婚变的结构性背景,为农村青年婚变逻辑的转变营造了土壤。从伦理本位到权利本位的生成、转向与演变,既是当前农村青年婚变的基本逻辑,也是当下中国乡村社会转型与农民价值观念转变的主要趋向。  相似文献   

7.
农村流动儿童社会融合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农民工进城子女社会融合的因素主要包括制度、家庭、个性和社会接纳等,其中,制度障碍是影响农民工进城子女社会融合的决定性因素;家庭是农民工进城子女社会融合的重要基础;个性心理影响农民工进城子女社会融合的进程与深度;社会接纳是农民工进城子女社会融合的前提。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随着新生代农民工进城,与之相关的婚姻问题、义务教育、暴力维权、犯罪等社会问题此消彼长,为社会治安与和谐中国的建设抹上了阴影。新生代农民工因其自身独特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法律需求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宪政教育、劳动法、婚姻法、刑法、犯罪心理学等方面,因此找准切入点,采取最适合的方法,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法制教育日益成为法律工作者一个迫在眉睫的任务。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生代农民工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主体,举家进城现象也越来越普遍。突破市民权的研究框架,引入家庭化融入视角,有利于分析举家进城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当前所处的样态,以及在城市立足的实践过程。举家进城是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重要表现和阶段,也是家庭发展的理性决策。完整的家庭生活为农民工扎根城市提供了价值基础,而全家务工和社区支持则分别为农民工家庭的完整融入提供了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举家进城是新生代农民工以家庭为行动单元在城市公共服务均等化供给和渐进城镇化等政策体系的支持下实现城市融入的能动实践。当前政策设计应当以农民工家庭单元为出发点,在提供进城的底线支持的同时,保障有序退守乡村的空间。  相似文献   

10.
进城务工的农民实现职业转变的同时,政治素质也在不断提高。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一部分和我国社会的一个阶层。现行的制度安排与政策设计,使得农民工遭遇城市社会的偏见、歧视与排斥,进而影响他们的政治成长和共产党的执政基础建设。党和政府及社会各界应当高度关注农民工及其政治成长,以便在量上扩大党的执政基础,在质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11.
农民工现象是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农民工在促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农民工作为处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中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经济权益、政治权益和生命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本文力求从建筑业农民工的存在现状进行剖析,阐述了做好建筑行业农民工管理和维权工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如何做好建筑行业农民工管理和维权工作。  相似文献   

12.
社会排斥是中国进城农民工犯罪的一种诱因。社会排斥不仅是对农民工权益的剥夺和限制,同时也是对社会公正的极大损害,最终会危及整个社会的利益。只有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排斥,赋予其与城镇职工同等的社会政治和经济权利,摆脱农民工被边缘化的社会处境,促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更好地融合,社会才能更加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13.
从农民工的经济状况、家庭及子女教育状况、社会生活状况、文化心理状况可以看出,农民工在城市社会尚处于底层地位,是城市社会的边缘群体,具有农民与市民的双重特征。要改变农民工现状,必须改革现有户籍制度,消除户籍身份的差别;加强对进城农民工的组织与管理;提高农民工的自身素质,增加与城市居民的交往,增强对城市生活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14.
工业化对于一个国家经济腾飞的必然性,已经被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所证实。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世界各国都曾经或必将面对的课题。现阶段,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突出地表现为农民工进城问题。本文应用一手调查资料,从农户行为的微观角度研究了农户富裕程度与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关系。分析显示:农户的家庭纯收入水平不同,农民工在进城动因和障碍、进城途径、进城费用和收入等方面表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势和规律,同时也显示出一定的差异。考虑农户家庭纯收入水平的差异,制定相宜的政策,将加快我国劳动力转移的步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农民工”现象是城市化进程的产物.农民进城务工常态化,其随迁子女城市入学问题随之产生.由于中国社会长期沿袭的城乡二元分割文化体系及其以等级意识进行身份识别的社会心理支撑,农民工子女城市就学存在制度障碍和跨文化适应障碍.开展社会机制建设,确保农民工合法权益,消除农民工及其子女面临的身份歧视,实现文化调试与文明融合,是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学校融入的规范路径.  相似文献   

16.
进城务工青年是中国由传统农村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为城市的发展做出了许多贡献,但其生存状况、社会地位等问题也应值得关注。本文以青岛开发区进城务工青年就业状况的调查为基础,分析了进城务工青年在进城务工就业前期、中期、后期面临的问题,提出政府应在进城务工青年就业、解决用工荒问题方面进行自身角色的重新定位,并在实现路径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前我国社会转型加快,社会结构发生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增加;社会状态更加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社会访求不断提升,维权意识更加强烈;社会转型价值出现真空,社会容易失范引发风险。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转型发展需要。应针对社会转型带来的管理问题,加强管理创新,确定社会管理的重点,解决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适应转型时期社会管理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农民增收问题应从国家经济发展的全局来认识。政策因素是影响农民收入的深层原因。农民增收要减轻财税政策对农民税收的不公平性负担;农民增收要改革土地承包政策对农民自主权的局限性,使土地作为生产要素流转经营;农民就业要有政策扶持,取消农民工进城就业的政策限制。  相似文献   

19.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可是 ,许多城市为了缓解城市就业压力 ,倾向于实行阻碍农民进城打工的“抑制政策”。这种抑制政策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所以 ,作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中的关键角色———政府 ,应努力消除一切阻碍农民进城就业的各种因素 ,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相似文献   

20.
农民工工资的拖欠一直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本文从对农民工工资拖欠的主要原因的分析提出了应该完善劳动立法,加大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度,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有效遏制层层转包现象,减化诉讼程序,方便农民维权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