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江泽民关于解决台湾问题一系列主张的核心内容.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台湾局势下,江泽民与时俱进,使一个中国原则在理论上得到了新发展,在和平统一的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新成效.在推进祖国统一的进程中,我们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立场决不妥协,坚持反对台独分裂活动的斗争决不会停止.  相似文献   

2.
台湾问题是中美外交中的首要问题。邓小平在中美外交中一再声称: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问题,别国无权干涉;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在解决台湾问题上的一贯立场,但不放弃武力;并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这对指导如何解决对美外交中的台湾问题具有极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和平崛起的基本内容是邓小平1982年提出的,被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不断丰富为"三大任务",即"加紧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争取实现包括台湾在内的祖国统一,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其中台湾问题在中国和平崛起的发展战略中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本文试从思想教育的功能入手,结合侨校对台湾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实际,探讨通过扩大招收台湾学生,下大力气、认真细致做好台湾青年学生人心回归的教育工作,增强台湾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感和祖国统一的共识,通过这批台湾学生影响其身边的亲友进而辐射台湾社会,从而达到进一步做好台湾人民工作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在台湾最主要的两大政党之一民进党,新近通过选举更换新的领导人和领导机构之际,反思和明确该党的主要特点及未来走向,是有效推进今后对台工作的重要前提。成立之初及党外时期的民进党适应社会需要,充满活力,追求进步,是台湾政坛一股极为清新的重要政治力量。过去12年,民进党被"台独"理念遮住望眼,丧失了大好前程。展望未来,民进党有三个最有可能的走向,由此演变出最有可能的三个结果。一是继续坚持"为反对而反对"立场,并重创台湾社会;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顽固坚持"台独"路线,蚍蜉撼树,终将殃及台湾民众,延迟中华民族复兴进程;三是成功转型,并有可能因此重返执政舞台,造福两岸民众,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进程做出重大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6.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依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实事求是地不断调整自己的对台政策,依次经历了对台的"武力解放"、"和平解放"、制定"‘一国两制’方针"及"和平发展"等不同阶段的政策,以适应形势的变化,朝着有利于实现祖国统一的方向努力。本文结合各阶段国际、国内环境和台湾岛内的情况对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相应的对台政策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7.
完成祖国统一,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台独"分裂势力在台湾岛内不断发展与扩张,严重阻碍祖国的统一.为反对和遏制"台独"分裂势力,必须建立广泛的反"台独"爱国统一战线.本文主要研究反台独"爱国统一战线的内涵、发展可能性和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8.
"台湾意识"作为影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大社会思潮,必须要肯定其合理内核,其中包括历史演进层面的历经磨难的悲情意识,社会心理层面的爱乡爱土的炽热情怀和政治诉求层面的人民当家做主的民主精神等。与此同时,要警惕"台湾意识"向"台独意识"的裂变和"台湾意识"的去中国化倾向。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最终会在民意基础、文化底蕴和目标导向等方面对"台湾意识"进行重新塑造,使其为祖国统一事业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9.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党内民主建设的教训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党内民主建设实行绝对化的"公开性"和"民主化",造成了党内思想混乱;否定民主集中制,允许党内派别活动,破坏了党的组织统一;取消党的领导,实行多党制;高调宣扬"公开性"和"民主化",但实际实施高度个人专权。以苏为鉴,当前我们党的党内民主建设要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体制的关系,最根本的要构建具有自我矫正纠错和修复能力的体制和机制;坚持改革的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反对党内民主建设的浪漫主义和急躁冒进以及无所作为;正确把握民主的特性、边界和功用;以求实创新的精神坚持完善民主集中制原则。  相似文献   

10.
陈水扁当选的主要外部原因是美国不顾中国反对台独和"公投"的严正立场,对台独采取明批暗扶的政策.中美建交以来,美国对"一个中国"原则的遵守仅限于口头,美国以<与台湾关系法>为借口,不断加强对台独的支持,成为台独势力生存和发展的最主要的外部根源.美国玩弄"维持现状"和"两岸平衡战略"战略,目的是阻挠中国统一.美国偏向"泛绿",目的在于借台独保持台湾与大陆的分离局面.台湾选举后,美国阻挠中国大陆采取一些反对台独和促进祖国统一的措施,客观上起到了为陈水扁政权打气作用.美国已成为中国统一和中国崛起的最主要外部障碍,中国不应当对美国寄予不切实际的幻想.  相似文献   

11.
从国家认同观的视角看待台湾当局两岸统独政策,是研究台湾政治发展和两岸政治关系的一个重要课题;在"中国"国家认同观下,蒋介石、蒋经国时期形成了"两岸统一"政策;在"台湾定位"国家认同观下,李登辉时期制定了"两岸分治"政策;在"台湾"国家认同观下,陈水扁时期推行了"台湾独立"政策;在走向"一个中国"国家认同观下,马英九时期确立了"两岸终极统一"政策。  相似文献   

12.
著名爱国志士丘逢甲一生的光辉实践贯穿着可贵的爱乡爱国精神,他在近代史上为中国的振兴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今天,重温丘逢甲的台湾情结与统一思想,对于我们解决台湾问题很有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陈水扁案件引起了岛内外民众的广泛关注,然我们对案件的解读不应仅仅停留在政治、民主、文化的层面。整个案件的进程反映了台湾法律的一些符号与原则,活生生的再现了台湾的司法运作机制。作为法学学者,作者认为台湾司法机制中的一些成功的经验与做法对我国大陆正在进行的司法改革是颇有启示的。  相似文献   

14.
两岸交往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海峡两岸交往既促进了两岸的经济发展 ,又不可避免地引发了一些社会治安问题。主要表现在 :台湾的不法商人与内地蛇头相互勾结进行偷私渡活动 ,黄赌毒等灰色行业不断向大陆渗透 ,两岸通婚引发的社会治安问题日益增多 ,绑架、勒索、贩卖枪支等暴力犯罪问题日趋严重 ,涉台经济违法犯罪活动呈上升趋势。台湾当局应当尽快摒弃“台独”主张 ,与大陆就影响两岸社会治安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协商 ,谋求实现两岸社会治安良性发展的长效管理机制 ,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我们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台湾同胞具有光荣的爱国主义传统,是发展两岸关系的重要力量。”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文化在争取台湾民心,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伟大进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价值。在新的历史时期,通过加强闽南文化研究、密切两岸文化交流合作、加快载体建设、注重发挥民间力量,进一步弘扬闽南文化,对于促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增进共识,争取台湾民心,增强台湾同胞对祖国大陆的认同感和两地同胞同根同祖的感情意识,切实推动祖国统一大业进程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1949年后,台湾现代化进程有两大特点:经济上,国民党执政当局采取了“实用主义的经济政策”“在最适当时机采取最适宜措施”,尊重市场机制,合理行使经济职能,创造了许多“能够移植的经验”;政治上,因应内外形势的变动,在蒋经国及其领导的国民党的推动下,台湾实现了从威权社会到“选举民主社会”的过渡。相比较而言,民进党执政以来,无论政治、经济、道德皆乏善可陈,其执政能力远逊于国民党。  相似文献   

17.
台湾地区近20年来,政治体制的转型备受瞩目。从台湾地区的选举制度、经济发展、政党转型、机关文化、媒体传播、议会、地方派系等不同层面来看,台湾地区所推行的民主政治存在许多弊端,民粹主义、分化族群与台独意识一直成为选举操作的手法。台湾地区的民主并未走向真正健康的道路。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新时期党的对台方略的伟大“创造者”。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断然放弃了“解放台湾”的提法,首创了实现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略。这一方略包括了坚持一个中国的基本原则,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的观点。同时强调解决台湾问题,是中国人自己的事情,寄希望于台湾当局,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邓小平的这一战略构想,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既有长远的理论指导意义,也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9.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是邓小平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和平统一所提出的战略方针。“一国两制”在港澳问题上的成功实践,是其政治构想法律化的具体表现。香港、澳门回归后,在“一国两制”法律构想之下社会经济保持持续健康稳定发展。这为当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思想是当前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总纲 ,而解决台湾问题 ,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党和国家新世纪的三大任务之一。我们按照“三个代表”要求解决好台湾问题 ,一要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 ,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 ,为解决台湾问题提供物质保证 ,同时要处理好经济发展、国防建设与军事斗争准备之间成本和效益的平衡 ;二要大力弘扬“大一统”文化观 ,强化一个中国观念 ,拓展两岸交流的渠道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成为维系两岸的精神纽带 ;三要尊重台湾主流民意 ,做好台湾人民的工作 ,保护好台胞的正当合法权益和根本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