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近年来,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我国的案件侦查和司法调查,但其法律地位不明确。实践中缺乏统一、标准化的操作规范,对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审查、采用规则,阻碍了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良好运用。应以犯罪心理测试的技术要求为基点,以其他证据的法律要求规范为参考,构建犯罪心理测试运用的程序规范和测试结论运用规则。其程序规范为:对犯罪心理测试的有限使用;测试的适用主体限制;权利告知制度;测试的不受干扰原则。  相似文献   

2.
当前我国犯罪心理测试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司法实践当中,但其在实践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合理解决,是充分发挥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积极作用,实现司法公正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论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在刑事诉讼实践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犯罪心理测试结论能否成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种类,取决于该项技术的成熟度以及人们对该项技术的信赖度。作者认为,犯罪心理测试结论如果在司法实践中运用,必须在法律上对测试活动加以规范。此外,由于犯罪心理测试结论与要证事实之间存在极强的相关性,目前这种“交接”阶段至少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和一些特殊案件中,赋予犯罪心里测试结论证据资格。  相似文献   

4.
浅谈我国犯罪心理测试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法实践中,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由于犯罪心理测试工作的性质与作用未得到法律确认;测试仪器、人员缺乏统一管理;实施测试的条件及程序未加规范等影响了其健康发展.对此,应运用法律手段确立其地位;采取组织措施予以促进;制定实施细则加强管理;进行教育研究提高水平;联合协作形成证据系统,实现犯罪心理测试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法律化.  相似文献   

5.
我国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称谓,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等角度去论证。此项技术在我国侦查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犯罪心理测试作为科技发展的一项成果,在许多国家刑事诉讼中已经得到运用,也显示了其作用.我国自引进这项技术以来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在理论上仍存在着较大争议.我国目前并无对犯罪心理测试的明确法律规范,也就使得其实施虽然是在刑事诉讼过程中进行的,但同时又缺乏相应的程序规范.这是与程序法治所格格不入的,必须从诉讼法的角度对其应用程序进行规范.  相似文献   

7.
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利用多导仪进行犯罪心理测试不同程度地被50多个国家所接受,但对于它的质疑并没有停止过。在对近年来国外关于准绳问题测试和隐蔽信息测试的评价与研究成果进行罗列及评价的基础上,可以发现,未来犯罪心理测试技术虽然由于其心理学原理的科学性而受到争议,并且对于测试人员的经验性要求较高,但是只要严格按照标准进行测试,其准确性仍然能够得到保障。  相似文献   

8.
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性和局限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心理测试技术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项先进的司法应用技术。目前,我国掌握这项技术的人不多,故而社会上对这项技术要么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要么把它神秘化。正确认识这项技术的科学原理和相对性,才能促进其得到正确运用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是运用现代基础心理学,犯罪心理学及生物电子学等研究成果,经过专用测试仪和智能化计算机系统,通过对仪器记录的生理指标,图谱进行分析,进而评判受测人对被调查的案件是否知情或参与。犯罪心理测试技术在司法实践中表明,它即有科学性,但又亟需立法保障。  相似文献   

10.
论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性和局限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心理测试技术是近几年才兴起的一项先进的司法应用技术.目前,我国掌握这项技术的人不多,故而社会上对这项技术要么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要么把它神秘化.正确认识这项技术的科学原理和相对性,才能促进其得到正确运用和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国外关于心理测试(测谎)结论的证据资格已得到确认,目前我国对心理测试机构、测试人员、测试对象、测试仪器、测试方法、测试环境、测试过程和测试结论等都做了程序性规定,标志着心理测试技术在国内正式进入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序列,是对国内心理测试技术的一个全新定位。测试结论在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和补强证据的框架下,鉴于我国心理测试结论在证据价值方面存在诸多争议,"有限采用规则"对我国测试结论的规范使用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把测谎结论定位于补强证据可能会比较实用,可以辅助验证其他证据,尤其是验证证词的真伪,在我国司法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证据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等特征,鉴定结论属于证据的一种。理论和实践都证明犯罪心理测试结论也具有证据的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等特征,因此,犯罪心理测试结论的属性是证据,且属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七种证据形式之一的鉴定结论。当前我国犯罪心理测试制度存在不科学、不完善等问题,应从测试主体、测试程序、测试环境条件、测试方法和测试结论的审查等方面规范测试制度。  相似文献   

13.
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俗称测谎技术。有人称其为是对“精神的刑讯逼供”,对其全盘否定;另外一种言论又称其为“测谎仪横空出世,警方办案如虎添翼”,对其全盘肯定。它具有雄厚的理论基础,而且形成了自己的规范操作规程,当然也有其局限性,但可以通过立法加以限制,目前我国急需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犯罪心理测试立法规定。  相似文献   

14.
犯罪心理测试是建立在大量心理学基础研究成果之上的心理实验的一种,属于应用心理学研究范畴。犯罪心理测试技术程序大多是在以测试方为主导的双方语言交流或者在测试方的语言指导下完成。访谈技术在犯罪心理测试技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其核心价值在于引导测试对象产生正确客观的认知。要想成功达到谈话的目的,主测人员要思考访谈关系构建的心理学基础、客观认知测试对象的心理行为反映、充分使用语言、恰当辅以访谈技巧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目前各国关于心理测试(测谎)结论的法定资格的态度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持基本肯定的态度;另一类是持完全否定的态度。在我国司法领域中,心理测试结论的最终的出具形式仍是"测试报告",并没有把它隶属于鉴定结论的范畴,它和鉴定结论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异。但在借鉴国外证据的"有限采用规则"和"补强规则"的框架下,心理测试技术和测试结论仍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对罪犯的分类是作为一种适应罪犯需要的处遇方式和矫正活动。罪犯的心理危险性具有未知性、潜在性和偶发性特点。罪犯的心理危险性干预属于心理矫治的范畴,具有维护监狱的安全和秩序的价值。决定罪犯心理危险性依据主要是对罪犯以往犯罪状况所进行的预测和评估。罪犯心理危险性分类技术主要有调查分类技术和定量评价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