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0多年来的中非关系硕果累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非在政治上坚持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信;经济上促进互利双赢,基础不断得到巩固;在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上加强交流,谋求各自文明的发展;在国际事务上,紧密配合,建立了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2000年启动的“中非合作论坛”,在中国与非洲国家建立了一种集体对话机制。而2006年11月4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既是中非50年友好关系的见证,也预示着中非关系的美好未来。  相似文献   

2.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峰会召开在即,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下审视中非产能合作的潜力、优势与风险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契合时机.21世纪以来,非洲崛起已成趋势,中非合作论坛助推了这一趋势,而"一带一路"倡议为这一趋势提供了新动能.作为"一带一路"和中国产能合作的伙伴,非洲确实存在各种困境和风险,但是中非产能合作前景光明,而且非洲在与中国的产能合作中具有十大优势.  相似文献   

3.
中非关系:应对国际对非合作的压力和挑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之后,中非关系发展日渐面临新的压力和挑战:在机制上,既有的和新生的国际对非合作机制压缩了中非合作论坛的发展空间,而各种涉非三边合作倡议和实践更试图直接或间接地“规范”或“引导”中非关系的发展;在价值理念上,中国模式所体现的发展道路、发展手段以及中国完全平等的对非合作方式,都被西方视作威胁,遭到歪曲和抨击.在当前国际体系转型的大背景下,为维护和推动中非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进一步夯实中非关系的基础,寻求中非关系新的增长点.  相似文献   

4.
张沛霖 《工会论坛》2014,(3):132-133
中非关系伴随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了长足进步。作为一种新型国际关系,中非关系具有平等性、双赢性及互利性,这是由中非政治经济关系所影响决定的。当前,部分西方国家质疑中国和平发展的战略意图,攻击中国的对非政策,"中国非洲剥削论"甚嚣尘上。其原因是由于部分西方国家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从"冷战"视角看待世界。中国与非洲友谊深厚,任何离间中非友谊、阴谋破坏中国与非洲合作的行为,注定要失败,中非关系会变得更美好。  相似文献   

5.
论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鸿武 《外交评论》2007,1(1):14-21
在一国之内构建和谐社会,在国际社会倡导建立和谐世界,乃当代中国政治与外交所追求之基本目标,也是中国传统智慧在现代条件下的延伸与光大,当代中非关系之演进及它的时代价值与世界意义,自当置此背景下来理解把握.事实上,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的建立及合作论坛2006年北京峰会的召开,使得中非关系已进入到一个内容、形式及规模全面提升与拓展的新时期.从未来世界体系演进的长远视野上看,当代中非关系的发展,不仅将为非洲、中国和世界带来多赢的机会,也将为构建一个繁荣、公正、和谐的国际社会这一当代人类共同理想之达成,起特殊的增益作用.  相似文献   

6.
中非关系源远流长.2003青年合作论坛的成立标志着中非关系发展走上了一个新台阶。青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也是社会的主力军。以青年人的视角看待中非关系发展是一个新的着眼点.对深化中非关系的认识意义重大。现阶段,中非青年交流的主要形式包括:中非联欢节、代表团访问、青年志愿者、留学生、青年企业家等。其特点与主要问题主要表现为:中非青年交流发展迅速,交流领域有待拓宽;中非青年交流自上而下,交流主体有待扩大;中非青年交流频数增加,交流时间有待延长。  相似文献   

7.
中非农业合作是推动和提升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的内在要求与应有之义。中非双方在开展农业合作方面具有共同的政治意愿并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中非农业资源与市场容量具有优势互补性,中非农业合作拥有稳定可靠的资金、技术及经验支持,中非农业合作的形式多样,具有互利双赢、持续性强的特点,这些要素为新时期中非农业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深化农业合作不仅对于中非双方具有巨大的内在效应,同时为新时期中非新型战略伙伴关系提供了坚定而广泛的合作基础。  相似文献   

8.
伴随自身快速发展,中国正日益参与国际公共产品供应,其中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地区的合作最具代表性。自创立以来,中非合作论坛的国际公共产品供应角色日益明显,迅速从供应物质性公共产品,拓展至供应安全性乃至思想性公共产品。与内涵拓展相适应,中非合作论坛正在推动形成中国特色的国际公共产品供应之道,表现出三大特征:理念上,欢迎免费搭车,避免强制搭车;目标上,促进可持续发展,预防援助依赖;机制上,培育制度稳定性,降低不确定性预期。随着国际公共产品供应的理念、目标和机制日渐成熟,中非合作论坛产生了重要的全球性外溢,推动了整个国际社会对非合作的优化发展。为进一步提升国际公共产品供应能力,促进中国特色国际公共产品供应之道的发展和完善,中非合作论坛仍需进一步完善国际公共产品供应的理论支持、制度框架及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9.
尽管当前中非关系已经逐渐形成成熟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并且在政治、经济等各领域的合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是,中非关系中的西方大国因素的影响、中非之间的差异、中非贸易问题以及传统中非友好观念的淡化趋势等因素的存在都影响着中非关系的发展。因此,为了促进中非关系更深入地发展,中国宜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人事天地》2006,(12):4-4
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11月4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峰会主题为“友谊、和平、合作、发展”。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同论坛共同主席国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等48个非洲国家元首、政府首脑等及国际组织代表出席开幕式。胡锦涛在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1.
安哥拉内战后的发展与中安合作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非的剧变引发了"非洲变革之风是否会吹到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问题,这一不确定性是否会影响到中非合作也为决策层和公众所广为关注。本文以处在战后重建之中、发展迅速的安哥拉为案例,从其全民和解、政体新转向、经济多样化调整以及多元外交方向等几个方面,透视这个正在几内亚湾迅速崛起的地区大国本身存在的潜力和问题,并从安哥拉对外合作整体格局的视角来分析中非合作的独特制度安排即"安哥拉模式"。这种模式可持续的一个重要前提,在于中国和非洲国家双方亟需加强制度监管。  相似文献   

12.
不干涉内政原则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基石之一。针对外交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结合理论界的探讨成果,作者以非洲为背景,以中非关系近些年的进展为案例,提出了丰富和发展这一原则的大体构想。作者强调,不干涉原则必须坚持,同时要大力创新、适合时代变化与中国需求。全文分上下两部分:上篇分析了中国对非外交实践的某些突破,总结归纳了这些良好先例对于不干涉原则的坚守与创新。下篇则探讨了中国对非洲和平自主能力的援助、对非洲区域组织的支持、对非洲援助的效率及监管、从政府主导的“小援外”向社会全面参与的“大援外”转变、中国外交新思路与内政新动向的对接、发展中非新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新局面等方面,提出了探索争鸣的若干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和平外交是我党长期坚持奉行的外交方略。我国通过实施和平外交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了长期的良好的国际环境,在党的和平外交方略指引下,团结和支持非洲国家,推动南南合作,是我国外交的重要战略。50年来中非人民紧密团结,中非友好不断深化,各领域交流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中非关系发展的新实践表明,我国将坚定不移地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继续奉行和平外交方略。  相似文献   

14.
非洲石油的战略意义与中非石油合作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洲是世界上重要的石油生产和出口地区,也是中国重要的石油进口来源和石油合作开发地区。非洲石油对中国的战略意义日趋显著。目前,世界大国在非洲展开了激烈的石油争夺,中国若想在非洲石油资源开发中由少到多、由弱变强,必须采取多种方式与非洲产油国加强沟通与合作,建立长期互惠合作伙伴关系,给非洲国家以实惠。同时,中国还应注重与先期进入非洲开发石油的西方大国达成谅解,避免冲突。  相似文献   

15.
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成立于2007年9月,是中国高校首家独立设置的非洲研究机构,是外交部中非联合研究交流计划、教育部中非高校20+20合作计划、国家留学基金委国际区域问题(非洲)研究高级人才培养计划  相似文献   

16.
中非双边经贸关系迅速而健康地发展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也引发了一些西方国家及其学者的忧虑.西方舆论时常别有用心地极度宣扬中非关系发展中出现的个别现象和偶发事件,妄图歪曲和破坏中非关系友好发展的大局与历史情结.然而,无论在国际法还是在国内法上,中国对非洲的投资于法于理都有理有据、无可厚非.从法哲学的角度出发,对非洲投资进行“人本”考察,厘清“非洲投资”的内涵及外延并重新合理地界定,结合非洲人权发展历程探讨当前非洲投资中的“人本”困境,并重新诠释了中国对非洲投资应有之理念.这些都对非洲投资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周玉渊 《外交评论》2014,(6):140-156
安全国际化是东南亚国家实现安全的基本途径,推动国际海事安全合作是东南亚国家在海事领域实现安全的重要表现。为了维护本国经济安全和战略利益,美国和日本一直在这一进程中扮演主导角色。东盟海事论坛成立后,东盟在本地区海事安全合作中的中心地位得以机制化并为大国所承认。东盟海事论坛及扩大会议为东盟国家与美国、日本和中国开展海事安全领域的功能性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有助于保障东南亚海域的安全,提高东盟国家的海事行动能力,提升东盟总体的地区治理能力。然而,"东盟方式"、大国权势竞争以及地区海洋争端,也制约着这一海事安全合作机制的深化和拓展,讨论南海争端等问题则更有可能加剧问题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对非援助政策发生了由"援助换政治"到"援助推发展"的演变,通过调整力度与广度的界限,援助重心由实现革命外交转至现代化发展与国家安全战略。由于在安哥拉内战中未能建立"反帝反霸统一战线","以苏划线"的政策使中非关系陷入困境,加之国内政局变动,中国自1976年开始着手改变援非政策,逐步摒弃"以援助换政治"的原则,乃至放弃援助莫桑比克以改善自身在非洲的战略困境。改革开放道路确定之后,资源有限前提下的现代化战略开始限制对非援助的规模与让渡性,并以此形成对外援助政策的上限。同时,以反苏为主线的国家安全战略促使中国提高对第三世界的战略定位。在亚洲建立并支撑两个战略支点的同时,中国在非洲维系最低限度的援助以干扰苏联的全球部署。这一时期中国的对非援助政策在由国家安全和现代化两大关键因素构成的合理战略区间内灵活调整,进而援外部门通过将无偿援助与军售、有偿项目承包等国际经济合作措施相结合,开始实现援助与收益的平衡,有效化解了现代化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张力。与现代化道路和国家安全战略维持动态平衡,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中国对外援助良性持续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已经将软实力建设提升到国家实力构建的战略层面,对外援助是一个能将国家的文化、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及外交政策等资源综合起来以更好地展示、发挥一个国家吸引力、建设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对非洲援助对于塑造中国和平、合作、互利和负责任的国际形象、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与信任等具有促进作用。但中国对外援助机制尚不成熟、中非文化的差异、援助国间的竞争等不利因素对援非效果的发挥具有限制性作用。因此,中国应通过重点加强对外援助的制度化建设、鼓励援非工作人员与当地的多种交流、并重视在援非领域的国际合作等方式提高中国援非水平以提升中国软实力。  相似文献   

20.
《外交评论》2017,(4):85-105
通过对中国援非农技专家和国内相关项目管理人员的访谈,以及对项目相关政策、文件和媒体报道等二手资料的分析,本文试图理解中国援非农技专家作为"龙的礼物"之一,在构建中非关系的实践中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从而探析中国与其他国家在对外援助领域的根本差异。中国援非农技专家在援非工作实践中除了完成个人的利益诉求,其所扮演的角色还呈现出非职业化、高度政治化和去个体化的"国家代理人"特征。这一角色所赋予的内涵远远超过农业技术本身,而在文化、政治等维度呈现出更为丰富的含义,这与美国、英国等传统援助国农技专家的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在现实中也直接影响着中国对非农业援助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