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市民社会的培育是实现法治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目标 ,这是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相适应的。市民社会是与市场经济密切联系的一个概念 ,是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下 ,社会成员在生产和交往中形成的社会组织形式。根据马克思的观点 ,市民社会制约和决定政治国家 ,是法产生的基础。现代法治的实现 ,必须以市民社会为基础。在我国 ,要积极推进法治的进程 ,就要积极加强市民社会的培育 ,促进市民社会的成长 ,以构建法治实现的社会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2.
农村法治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多年来农村与城市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差别决定和影响着中国法制建设的二元状态。鉴于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农村人口众多和农村社会主体法治意识不强等原因,农村法治在社会整体转型的特殊时期面临着法治困境,需要我们从整体性和差异性着眼探寻现代农村法制建设方略,以期加快我国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3.
消费社会发端于西方,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向全球蔓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情、面子两个元素滋生出的人情消费、面子消费,在现代丰裕的物质条件下,充分地配合了消费主义在中国的开疆拓土.不可否认的是消费主义的蔓延以及物化社会的出现,使得中国人情面子的运作发生了新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政治转型是指从传统的专制集权统治向现代民主体制的过渡,亦即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而且还出现了以政治基础的兼容化、政治权力的合理分配化、政治治理方式的民主法治化等为标志的政治转型与发展.目前这一转型还没有完成,但转型的基本轮廓和努力方向已经较为明晰,它们将成为我们今后继续推进政治转型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5.
法治是一种治国的思想体系 ,代表着一种价值取向 ,法治还是一种治国的原则体系和制度体系。法治已成为当代中国的必然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国法治的经济决定因素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中国法治的政治基础 ,思想解放为中国法治奠定了精神基础。从现实性和必然性分析 ,中国的法治之路走的是一条以政府推进为主 ,结合社会演进的道路 ,传统社会的中国不能进于现代法治国家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社会结构是法治国家的社会前提 ,必须大力培育中国市民社会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论传统人情关系与现代公共规则的冲突和价值转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中国是一个农耕家族社会,人情是调节社会关系和维持秩序的主要因素.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际关系网络,网络成员间有着亲疏不等的情谊,彼此相互关照,而对网络之外者则实行差别对待,担任公职者因此利用公共资源为"亲友熟人"谋取利益,从而造成政治腐败.在一定环境中,人情也有某种正面作用,但它与现代法理权威的基本精神是不相容的.充分竞争和高度流动的市场经济能够有效地瓦解人情网络,同时也应当完善相应的制度.  相似文献   

7.
政治转型是指从传统的专制集权统治向现代民主体制的过渡,亦即政治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过程。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仅走上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而且还出现了以政治基础的兼容化、政治权力的合理分配化、政治治理方式的民主法治化等为标志的政治转型与发展。目前这一转型还没有完成,但转型的基本轮廓和努力方向已经较为明晰,它们将成为我们今后继续推进政治转型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8.
当代中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过程中。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是这一转型的经济表现。现代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现代法制经济。有鉴于此,在我国,与经济体制的转型相适应,也必须实现传统法制向现代化法制转型。本文就此谈点粗浅意见,求教于学界同仁。  相似文献   

9.
当代中国社会利益分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整个社会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社会利益关系处于重新调整与组合之中,这一方面给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的政治发展和政治稳定带来了广泛的影响。因此,如何正视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利益分化,如何协调与整合利益冲突,实现和保持利益分化与政治稳定之间的和谐并进,便成为转型时期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这个轻制度重人情的社会里,人情是促成腐败最重要的一个因素。要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最大限度防范因人情而产生的腐败。  相似文献   

11.
现在我们国家面临“三转”:一是经济转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即生产方式从粗放式的依靠资源、依靠对环境侵蚀、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生产方式向一种科学发展的生产方式转变;二是社会的转型,中国社会转型的基本标志就是经济市场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元化、城乡一体化,以及全方位融入全球化;三是在社会转型的过程当中,中国法治也在发生历史性的转型,概括来讲,就是从依法而治转向以良法善治为表征的和谐法治,这是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步的。  相似文献   

12.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生活的深刻变革,呼唤新的政治哲学和法治理念的支撑以及相应的制度和程序的保障.其中一个极其关键的环节就是要变革旧的政治思想文化观念,生成当代中国法治型政治文化.当代中国法治型政治文化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人们对政治认知、情感、价值、信仰等政治体系心理方面的法治倾向,是体现法治理念的现代政治文化.法治型政治文化在当代中国的生成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在大幅度地变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经济和政治体制的过程中,我们要以三个方面的工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3.
市场经济是一种法治经济.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发展存在产业结构单一、消耗污染严重、城市社会环境质量较低等问题,必须通过实现其经济转型来解决.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需要发挥法治在市场经济中的作用,即要在立法、执法、司法和普法等方面为资源枯竭型城市的经济转型提供法治保障,避免由于资源枯竭导致的各种经济和社会问题发生.  相似文献   

14.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二十多年的经济体制改革将中国推向了一个重大的历史转变时期,这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从半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时期。这一历史转变时期突出的特征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对原有的社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犯罪与社区矫正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何社会问题都是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社会背景、社会环境的产物,青少年犯罪也不例外。自1978年以来,我国推行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出现了社会历史的转型,表现为由封闭半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由产品经济向市场经济的  相似文献   

16.
一、面向21世纪法学教育的地位和作用面向21世纪的法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中、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建设法治国家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法治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客观要求,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同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要有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作为法治生长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法治又是建设民主政治的一个基本内容,民主与法治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它们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  相似文献   

17.
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维护我国民族团结,增强我国综合国力,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作为根基和保障。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引起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跃迁式发展,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相似文献   

18.
近代西方法治的生成基于政治生活的集团多元主义,信仰层面和操作层面的自然法,而缺乏这些要素的东方社会没有成长起近代法治。支撑现代法治社会的基础是市场经济、市民社会、崇法精神和民主政治。构建我国法治社会的基础应该从合理配置国家权力、确保执政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以及司法独立三个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法制现代化是一个从传统人治社会向现代法治社会的转型过程,是中华法律文明的成长与跃进过程。传统法文化对现代法制建设的影响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传统法制文化与现代法制存在冲突在一定意义上,中国的传统法律文化是与现代文明相背离的,它对法律现代化进程的制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法律受到政治的制约。在中国古代,政治和法律的关系在形式上是为礼和刑的关系,“德主刑辅”、“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礼被认为是核心和基础,法是手段,是辅助性的,法律只是治民的工具。近代中国的法制改革,事实上走上了一条实证主义的…  相似文献   

20.
要建立现代法治国家,必须重视现代伦理精神,因为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现代伦理精神是指符合现代法治的要求,体现了蕴含责任的自由精神、社会整体和谐基础上的个体进取精神、与效率的统一的平等精神、与法治相统一的民主精神。现代伦理精神的形成既有赖于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和民主政治的高度完善,又深刻地影响着它们.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经济法制建设,以促进现代伦理精神的形成;同时又应该积极主动地培育和建构现代伦理精神,以推动现代法治国家的真正建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