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8 毫秒
1.
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方面,直接关系到边疆的稳定发展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新中国成立70年来,边疆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经济社会获得长足发展,边疆治理成效明显、成就巨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加速推进,边疆社会结构、经济结构和利益结构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边疆社会内部的矛盾日益凸显,受地缘政治环境的影响更加复杂严峻。  相似文献   

2.
金玲 《外交评论》2022,(4):28-51
在国际权势转移背景下,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秩序面临重塑。欧洲一体化和欧盟长期赖以发挥的自由主义秩序和国际框架面临结构性挑战,地缘政治冲突暴露了欧盟力量模式的脆弱性,欧盟对外战略加速转型。在实现战略自主和维护欧洲主权的战略目标下,欧盟对外战略表现出显著的地缘战略转向,其长期坚持和推动的全球化立场正日益被选择性全球化所取代,价值观被纳入地缘战略框架并完成全域链接,成为欧盟地缘政治博弈的重要领域。欧盟对外战略转型将深刻改变中欧关系的基本逻辑,不仅决定中欧关系未来的竞合甚或冲突,还将深刻影响格局重塑和秩序重构的进程和方向。  相似文献   

3.
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冷战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划分世界的中轴位置从原来的美苏之间改变为西方与非西方之间。美国赢得了唯一的超强地位,同时世界格局正在多极化发展。欧亚大陆仍然是全球地缘政治竞争的中央舞台,美国与欧亚本地大国争夺欧亚地缘政治空间。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以大国关系为主线,形成新的地缘政治组合体。  相似文献   

4.
冷战结束后,世界地缘政治格局迅速向多极化方向发展,中国及时适应地缘政治发展的时代背景,打破了意识形态和两极思维的禁锢,以地区主义和全球主义的地缘战略为核心,积极参与和推动多极化世界地缘政治结构的构建,增进了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地缘政治大国关系的相互依赖性,开拓了本国发展的地缘政治空间,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现代化建设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发展机遇。  相似文献   

5.
地缘政治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自然主义模式、空间一权力关系模式到结构主义模式的演变。以结构主义模式为特征的地缘政治理论较好地发挥了对世界政治的解释功能,但对动态的国际关系的解释能力相对不足。因此,地缘政治结构理论建设可以在继续完善以地理区域为单元的传统结构理论的同时,积极思考和探索以行为体为主体的新的地缘政治结构理论,实现结构主义模式中具体解释方法的创新,以加强对世界政治和国际关系的解释能力。  相似文献   

6.
2014年国际战略形势的基本图景是经济低迷、政治动荡、欧亚地缘政治紧张加剧、非传统安全威胁增多、国际军事竞争抬头、大国关系更加复杂多变。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是不合理的国际体系及其政治基础、经济基础、价值基础、以及美国调整国际战略、全球化加速发展、非西方国家普遍崛起、多元化世界面临全球性挑战。如果上述问题持续存在,世界可能仍将在乱局中挣扎。在2015年甚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世界还将出现新的混乱与失序。  相似文献   

7.
论地缘政治中的技术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是影响和制约地缘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重大技术进步常改变地缘政治的面貌和特征。从对世界地缘政治关系变迁过程的考察中可以发现,技术对地缘政治存在两大作用途径:一是技术通过对国际政治经济关系的影响改变地缘政治,二是技术通过改变地理空间的性质及其政治意义进而改变地缘政治。在影响地缘政治的诸多技术要素中,交通通讯技术是改变地缘政治关系与样式的核心成分。从技术对地缘政治的作用机制来看,技术进步不断地将地缘政治推向纵深领域,新技术往往意味着新的地缘政治空间。人类社会掌握技术的能力存在显著的时空不平衡性,因而导致空间控制能力竞争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8.
“地缘政治”一词最早本为欧洲和美国学者用来对国家的对外发展战略进行地理上的、或与地理空间相关的分析,后来成为大多数国家对外政策的一个基本出发点。邓小平作为我国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在继承和发展了我国以往地缘政治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地缘的实际情况,以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为基点,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地缘政治思想,开创了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的地缘外交战略,有效地维护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国家利益。认  相似文献   

9.
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世界政治及二者的关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世界政治经济化和世界经济政治化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突出的现象。世界经济对世界政治的主要影响有:经济实力是国家综合国力最核心的内容,影响国家在国际政治中的地位;经济多中心推动着政治多极化不断发展;经济利益的差异和矛盾是国家间对抗和冲突的根源;经济手段越来越成为解决国际政治问题的重要手段;经济安全构成国际社会安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相互依存是全球化时代世界的基本特征,在此背景下,世界政治的进程和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主权国家之间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其生存与发展受世界体系和全球利益的制约,国家为了利益的最大化,必须对主权的结构和行使的方式做出相应调整,在某些主权问题上做出让步,适当让渡主权。同时,在全球化时代的相互依存背景下,国家利益的构成要素和获取方式也发生了重要嬗变,主要表现为国家利益的相互交融和开放性利益与非物质性利益对于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日益重要,这也使得国际合作和主权让渡对于增进国家利益愈益显得必要。  相似文献   

11.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对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关系都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它不仅表现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国际关系的内涵不断丰富 ,国际关系中的相互依存日益加强 ,而且表现在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等各种关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为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增添了更为复杂的因素。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世界各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较量 ,在很大程度上越来越表现为以经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斗争 ,并由此导致了国际政治日益经济化的趋势。国家之间 ,尤其是大国之间的综合国力竞争 ,实质是国际政治斗争中的权力之争 ,…  相似文献   

12.
地缘政治总是将地理因素和国家的发展规划、发展目标紧紧相连,甚至直接影响大国的总体战略。中国周边地区在世界地缘战略格局中举足轻重,既为中国提供了巨大的地缘战略依托,也给中国周边安全增加了许多复杂变数。历史上,中国周边地区对中国的战略安全关系重大,周边安则中国安。因此,构建一个成熟、科学、有效的周边地缘战略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在不少观察人士看来,苏丹是非洲领土面积最大的国家,被一分为二,不仅是苏丹地缘政治的悲剧,同时也是世界地缘政治版图日趋碎片化趋势的最新写照。  相似文献   

14.
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新态势与中国石油进口安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石油安全是国际政治关系的焦点。伊拉克战争之后,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展现出"三极多元"的新格局。在当前世界石油地缘政治格局下,中国的石油进口安全主要面临"能否买得起、能否买得到、能否运得来"三个方面的问题。要保证中国石油进口安全,从世界石油地缘政治角度考虑应选择多元开源、确保原路、另辟蹊径、战略储备、合作共赢等战略。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 ,欧亚大陆依然是全球地缘政治竞争的中央舞台 ,并且还出现了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的“新态势”。欧亚大陆内部的地缘政治结构正在发生着深刻变化 ,形成了新的地缘政治组合体 ;美国仍然把欧亚大陆视为全球战略的重要地区 ;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欧亚地缘格局中 ,中国也面临着新的战略选择。这种新态势所形成的各种力量的互动 ,反过来又直接影响未来的世界地缘政治格局 ,因此 ,准确把握欧亚大陆地缘政治格局变动的新态势 ,是中国驾驭未来、振兴自我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美国罕见的政治撕裂,一个重要来源在于美国不同社会阶层已由以往的利益相关转向利益疏离,而它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经济全球化的结果。经济全球化是在全球层面改变国家之间以及国家内部利益结构和经济关系的过程,它所造成的利益疏离和政治撕裂,可以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前期英国主导下的全球化作为参照。经济全球化造成了资本逐利全球化与利益分配国别化之间的冲突,资本的全球扩张及其反国家特性导致国家的利益协调与分配功能弱化。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产业资本全球配置,全球经济高度金融化,"国民经济"趋于瓦解。财富向少数群体集中,跨越国家界限的精英联盟及其普世价值观形成,受益者与受损者间的利益断层线出现。资本意志左右国家意志,主权国家的契约伦理受损,国家失能现象加剧。国家间对立加剧,国际格局日益混乱,全球秩序呈现行将瓦解迹象。政治全球化即对经济全球化进行管理和规制的缺乏,反映了主权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治理限度,这也使得经济全球化有其无法舍弃的政治维度,要适应主权国家林立的政治事实。同时,要通过全球治理体系的更新和创建,努力管理和规制经济全球化进程,形成全球性的利益协调和再分配机制,管控因经济全球化而带来的政治紧张。  相似文献   

17.
地缘政治探讨地理因素与国家间权力兴衰的关系。由于英美霸权相继主导国际体系的发展,麦金德式的、以均势为核心的地缘政治思想体系成为主导范式。在整个20世纪的地缘政治舞台上,欧洲是争夺世界主导地位的中心,亚洲只是边缘角色。但21世纪初始,中印崛起引领亚洲崛起,这一区域的权力增长和变迁引发了美国的担忧,美国同盟体系以麦金德的"枢纽"为核心推动"印太"战略,试图压制中国。但美国面临的真正挑战是,美国同盟体系中的东亚盟国实力地位下降,亚洲的地缘政治经济中心正在经历从东向中心的偏移,特别是中国正向着亚洲中心位置回归。中国基于共同发展理念,以"一带一路"为核心,积极推进亚洲的基础设施建设,对接亚洲国家的发展战略,适应区域内国家的多重战略目标。中国的亚洲地缘政治经济新视野,超越了以压制挑战者为特征的霸权国家的地缘政治思维。  相似文献   

18.
2002年国际地缘战略形势的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恐怖与反恐怖斗争牵动下 ,国际社会有关地缘政治的观念发生了重要变化 ,并对各大国地缘战略产生了直接影响。 2 0 0 2年 ,美欧俄日等大国普遍调整其地缘战略 ,大国地缘战略从竞争意识、方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国际地缘政治格局也为之一变 ,世界稳定性增大 ,中国的地缘战略环境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世界地缘政治斗争史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始于20世纪初,止于1945年;第二阶段始于1945年,止于1991年冷战终结;第三阶段自冷战结束迄今.与此三阶段相一致,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发生了两次大调整,即从以欧洲为中心的多极格局转向以欧亚大陆为中心的两极格局,再从两极格局向新的格局过渡.但迄今为止,这一过渡尚未完成.世界地缘政治格局及地缘政治中心具有可变性,变化的原动力基于大国综合实力,尤其是经济力量对比关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20.
<正>杨烨高歌主编2017年5月出版/98.00元德国与中东欧国家同属中欧地区,彼此在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和外交方面关系千丝万缕,层层交错。冷战后,在全球化潮流的裹挟下,地缘因素变得十分活跃。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曲折,也使得欧盟的中东欧新成员对其邻国德国抱以更多外交和发展期许。本书从历史、地缘和文化角度对"中欧"做了追溯和分析,深入探讨了冷战后德国与其九个中东欧邻国的关系,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