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不是要消除乡村,而是要振兴乡村。乡村振兴既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关键一环,又是促进共同富裕实现的必由之路。基于此,扎实推动农村农民共同富裕,要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关注、回应和解答新时代“三农”问题。农村关涉共同富裕的基本面,要努力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解决乡村治理、基础设施和人才供给等难题,优化农村创富环境,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农业是共同富裕的重要支柱,要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解决现代农业“三大体系”的发展难题,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民是促进共同富裕的主要群体,要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解决运行管理、集体产权和发展动力等难题,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解决“三农”发展难题,补齐“三农”发展短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才能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相似文献   

2.
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促进农村现代化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动力,要求胸怀“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培育“向上向善”的道德力量、坚定“生生不息”的文化自信、赓续“踔厉奋发”的奋斗精神。当前,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面临着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认知偏差、农村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有待提升、农民精神生活贫富差距依旧明显、共同富裕共建共享机制亟需完善等难点挑战,要从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理论、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贯彻全面协调发展理念、坚持“人民至上”发展理念等方面协同发力,促进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共同富裕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的美好祈愿,是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历程的光辉目标,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更是中国共产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与现实责任.进入新时代,在全面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中华民族不仅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近的时刻,也迎来了实现共同富裕的最佳时机.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21年5月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实现共同富裕已经由憧憬正逐步变为可以真实感受到的现实,而又恰逢我党一百年华诞之际,伟大建党精神为当下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指引,其所蕴含的初心、决心与恒心是新时代我国共同富裕实践的重要精神引领.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的共同富裕理论既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一般规律的充分尊重,也是对劳动者创造历史、劳动神圣理念的坚持和捍卫。对共同富裕的追求构成了历史演进的底层逻辑,新时代实现人民共同富裕正是这一历史逻辑的发展;是否坚持共同富裕原则是坚持资本逻辑或人民群众逻辑的分野,实现共同富裕构成了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理论支撑;新时代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既是展示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也是赢得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制度选择。从现实来看,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发展方向;从实践来看,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坚持实现共同富裕以凝聚永不枯竭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事关党和国家未来的发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美丽中国建设、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生态必须首先实现振兴。推进乡村生态振兴有利于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乡村被严重污染的生态环境。乡村生态振兴的实现可以促进乡村生产力的发展,夯实乡村人力资源,从而促进乡村实现共同富裕,加快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6.
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农村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新时代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是培育新型农民的应然之举,是推进“三农”工作的应有之策,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现实之需。然而,当前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落实、反馈等环节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弱化、虚化、僵化、不健全和边缘化的问题。破局之关键在于建强组织、提高时效、深化落实、加强监督、增强主动,切实增强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激发农民内生动力,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相似文献   

7.
新发展理念和共同富裕是新时代具有关键性意义的现实命题,二者具有天然的紧密联系和同构性。“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来源,创造出更多物质财富,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物质基础;“协调”是社会发展中的天平,保障社会发展的动态平衡,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发展根基;“绿色”是发展的主旋律,保障发展的可持续性,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美丽环境;“开放”是发展的前提,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发展空间;“共享”是发展的具体落实,助力共同繁荣,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价值导向。在新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应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走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推动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更是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应有之义。从历史逻辑出发,中国共产党在历史上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为共同富裕的实现创造根本的政治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对共同富裕进行初步探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共同富裕的探索全面加速;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入探索共同富裕实现路径。从理论逻辑出发,新时代“共同富裕”的理论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同时汲取了毛泽东、邓小平对“共同富裕”探索的宝贵经验。从现实逻辑出发,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适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必然选择、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现实要求、是解决我国当前和长远问题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9.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打牢产业振兴这一重要基础,而产业振兴的途径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此,要深刻理解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现阶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存在产业融合程度不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渗透力不强、涉农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滞后以及农民分享产业融合的利益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难。要明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构建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  相似文献   

10.
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是巩固和完善农村统分结合双层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时代之义,是推进农村治理现代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的时代之需,是破解当前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过程中矛盾和问题的时代之策。贺州坚持"党建带动、政策推动、多方联动、创新驱动"多措并举,着力构建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形式、发展模式、推进方式,不断推动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提质增效,切实为抓党建促脱贫攻坚、促农民实现共同富裕夯实了物质基础,有效引领了乡村"五大振兴"。贺州遵循"因地制宜、市场主导、村为主体"等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了资产租赁型、资源整合型、产业开发型、服务创收型、要素入股型、"飞地经济"等几种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模式,有力推动了村级经济发展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是有关法律法规实施不到位,农民的整体素质较低,农民的收入较少,农村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农业投入的不足等制约着农村的发展。新农村建设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对此,我国应尽快完善基层法律援助体系,提高法律援助水平,提高执法者的素质,提升执法能力,积极创新投资机制、改变农业的投资方式,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优化农村社会环境、保障农民居住质量。  相似文献   

12.
新农村建设中的新课题:大力培育农村人力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培育农村人力资本,是新农村建设中亟待研究解决的新课题。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之一是要提高农民的收入,使农民生活富裕,而农民的低素质阻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对农村人力资本进行培育,有利于提升农民的就业能力。本文分析了人力资本对新农村建设的正向作用,剖析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现状及对新农村建设产生的影响,特别分析了要对二代城市移民进行人力资本培育,包括改善家庭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会环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数字经济对共同富裕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是应对世界发展革新的必然路径和选择。在探讨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目标、现状与主攻方向的基础上,分析了数字经济赋能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作用机理。具有一般性和均衡性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数字经济,通过优化收入分配、减少城乡差距、协调区域发展三条路径赋能共同富裕建设。浙江有着良好的数字经济现实基础,同时存在着数字经济地区发展不均衡、数字使用鸿沟和数字红利差异等现实挑战。建议通过区域协调、公平受益、收入调节、数字转型和数商兴农等实施路径,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我们党新时期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建设一支勤政、廉洁、高效的农村干部队伍,对于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夯实我们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伴随着陕西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全省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陕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比值不但高出全国平均差距,而且高出全国绝大多数省市(区)。陕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不是城镇居民收入过高,而是农民收入太低。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径在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相似文献   

16.
新农村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建立和完善政府的服务、管理和科学决策体制;以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为出发点,构建农村物质和精神文明体系;建立城乡之间的和谐共荣,消除制度上的不平等和贫富差距,从根本上实现城乡之间的心理和情感和谐;以教育为中心,加强人的建设,着重提升农民的文明程度,实现两个和谐。  相似文献   

17.
“二元社会结构”和城乡分离政策,束缚着农民的手脚。残缺的产权制度削弱了农民的收入预期,扭曲的国民收入格局剥夺了农民的既得利益,组织程度偏低加剧了农民利益的流失,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的缺失拖住了农民的后腿,非国民待遇加剧了农民的负担。农民增收的突破口在于体制创新。  相似文献   

18.
巩固产业扶贫成果作为产业兴旺的重要部分,是实现产业兴旺的前提和基础,更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云南省N县集山区、边远、民族、贫困于一体,在云南乃至全国都比较突出。作为山区县,其产业扶贫与乡村振兴探索极具代表性,对于全国组织开展巩固产业扶贫成果对接乡村振兴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全面理清乡村振兴的短板,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所在。针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短板,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六盘水"三变"模式、安顺"塘约道路",实施新时代乡村振兴工程,以实施新治理、建立新秩序、培育新农人、提升新农业、建设新乡村、创造新生活等为着力点,不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