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以来,我们浠水县结合实际。加大县、乡、村制度创新力度,依靠制度创新推动农村党的先进性建设。  相似文献   

2.
浠水县以“党员目标责任明白卡”为载体,把党的先进性要求变为广大党员的自觉行动,这是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建设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3.
民俗艺术是具有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特色文化,也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新领域和新资源。其产业化发展的主要链结包括民俗艺术资源、民俗艺术创意、民俗艺术生产、民俗艺术产品、民俗艺术市场等部分。其中,“艺术创意产业”的基本要素为“艺术创意人”、“艺术创意源”和“艺术创意场”。随着民俗艺术产业的发展,民俗艺术产业群建设已成为当今的任务,民俗艺术产业群正由自然形成式向主动建设式转化,并已展现出它的巨大活力和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4.
“惠东女”民俗研究曾经是国内汉人社会研究的典范,其肇始于20世纪30年代。八九十年代,沿着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老前辈林惠祥开创的研究道路,“惠东女”民俗研究开创了繁盛的新局面,但近年来该区域女性民俗的研究走入瓶颈。在综合分析不同时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现,“惠东女”民俗研究中女性民俗研究者的缺失,是该民俗研究没有办法形成新局面的重要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5.
三角山是鄂东名山,位于闻一多故乡——浠水县城东30公里,以其雄.奇、幽、秀而闻名遐迎,3座主峰如笔架.素有黄州府“笔架山”之称。这里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建有国家森林公园,是国家AAA级旅游区、湖北省级旅游度假区、湖北省离退休干部疗养基地。  相似文献   

6.
习惯/民俗习惯在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但一直遭到法学界的忽视和误解,并受到制定法的轻视。本文立足于“中国问题”.论述习惯/民俗习惯在法律制度中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并试图为习惯/民俗习惯正名。通过对比分析主要国家(包括我国)的习惯/民俗习惯法律渊源中的现实地位,建构性地提出我国对习惯/民俗习惯的法源地位进行重构的可能路径之一;在民法典制定的过程中,有必要认真对待民俗习惯,化解法官选择适用民俗习惯时在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之间所遭遇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7.
农家书香飘     
雨后的初夏,空气格外清新。走进浠水县洗马镇羊角桥村.绿树掩映下的一幢农房上,“汪新民农家书屋”七个大字十分醒目。屋内,四墙边立着满满当当的书柜.房间正中是一个大投影仪,正播放着电视节目。这座书屋的主人,是羊角桥村小学退休教师汪新民。  相似文献   

8.
2007年元月4日上午,浠水县清泉镇斗咀港村养鸡大户安旺元向村党支部递交了第5份入党申请书。他在入党申请书中深情写道:“是党的好政策和党组织的温暖,使我从一贫如洗的下岗职工成长为专业大户。对党组织的强烈向往.激励我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成为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的不竭动力!”  相似文献   

9.
浠水县以推行农村“一制三化”规范化管理为重点(“一制”即党支部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三化”即支部工作规范化、村民自治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大力加强村级组织阵地“五个基本”建设,为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顺利开局夯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八方快讯     
浠水县规范党费收缴管理;恩施市党员干部积极为民排忧解难;黄石港区积极开展楼宇党建工作;云梦县为民营经济提供人才服务;潜江市干部学习形成风气  相似文献   

11.
调解是我国公安工作的优良传统,它是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手段,在基层公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家事调解的过程中,如何在遵循国家法律规定的前提下充分彰显民俗习惯在家事调解中的功能成为公安机关的关注焦点。为此,文章在梳理家事纠纷调解中民俗习惯基本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家事调解中适用民俗习惯的基本原则,并进一步设计了充分发挥家事调解中民俗习惯功能的配套机制。  相似文献   

12.
7月8日,笔者时隔1年再次来到浠水县兰溪镇,探访九旬抗战老兵魏超。尽管丧失了语言能力,但看到我们的到来.魏超浑浊的眼睛顿时明亮了起来……魏超,1924年3月出生,1945年4月参加新四军,1946年8月入党,立下赫赫战功,身上3处枪伤,获得解放奖章、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朝鲜三级国旗勋章等众多奖章。  相似文献   

13.
八方快讯     
兴山重视培养外出务工青年;潜江检察院结对扶贫;天门规范社区干部管理;郧县发挥“田秀才”作用;黄冈市黄州区委组织部实行一人一课制度;浠水县加强试用干部管理。  相似文献   

14.
民俗习惯的司法功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站在司法中心主义的立场认识民俗习惯的法源地位,民俗习惯是作为法官法源存在,但是,如何判断民俗习惯的法律属性存在着理论困惑。对此,我们应该对民俗习惯的司法功能在法律和事实两个层面上进行分别分析,在法律层面上,民俗习惯作为“法官法”存在,需要法官从司法判决中对民俗习惯进行法律发现;在事实层面上,民俗习惯作为经验法则或者事实证据存在,法官可以将其作为经验法则进行认定,在民俗习惯合理性存有争议时,可以通过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分配予以解决。可见,民俗习惯司法适用的问题是一个诉讼法或者证据法的问题,而不是一个法律方法论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法律是社会之表,社会是法律之里。从法律人类学的视角看,民俗是一种地方性知识,民俗蕴含着法律的因子,民俗是法律之源,法律是民俗之果。瑶族《石牌律》和苗族《汤粑理词》是一种重要而有趣的中国乡村民俗,也是一种作为"他者"的法律。笔者以上述两个民俗作为"深描"对象,通过民俗阐释法律,通过法律阐释民俗,探讨"差序的法律"仪式过程及其实践逻辑,希望对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法治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丧亲所引发的精神疾患与未亡人感受》尝试从文学作品与民俗谚语的视角,探索家属遭逢丧亲所引发的各类精神疾患。在此研究基础之上,本文持续在中国民间进行采风,挖掘长期遭受漠视与偏见的文化废墟,试图找出古代先民治疗丧亲之痛的各种民俗宗教仪式,藉此提供有别于西方哀伤辅导的临床理论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走进浠水县关口镇华咀村“两委”办公楼,党务公开栏里整齐地排列着党员个人的基本信息和服务科学发展的承诺事项,涉及扶贫帮困、环境保护、监督村务、文明新风和矛盾调解等多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民族民俗的主要内容出发,深入研究民俗对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的影响以及职业教育对民俗的反作用,从而得出研究民俗文化必然促进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小说和散文中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景观,这些民俗中蕴含着乡土中国传统农业文化下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本文通过对这些民俗景观的阐述,来理出鲁迅对传统民俗痼病及心理病态的文学批判.  相似文献   

20.
民族精神的载体是民族文化,还有民俗,除了精英文化之外,有民俗。中央制定的《关于进一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实施纲要意见》第一次吸收了利用节假日对青少年进行民族文化教育的内容。这次《中其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专门把节日列了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