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实施使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有所改观,但总体状况仍然落后。农村基础设施治理的落后状况、物品属性、可销售性以及农村社会资本的存在等多种因素构成农村基础设施多中心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各级政府、村集体、村民和社会各界形成了农村基础设施多中心治理局面。多中心治理的效果受各级政府财政能力、政府激励和引导力度、村集体的经济实力与组织能力、农户的经济实力与公共意识以及农村的经济基础与社会资本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基于此,农村基础设施改善路径包括加大政府投入和资金整合力度、增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资源禀赋、为企业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创造利润空间、为金融机构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激励机制以及培育农村社会资本、激发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责任感等。  相似文献   

2.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农村统战工作与县域经济的发展有着明显的不对称性。“城市带动农村”,应该成为加强农村基层统战工作机制建设的基本思路。其中包括:解放思想,建立城乡统战协作关系,在农村大力发展民主党派组织;普遍建立县域经济中各类协会,城乡互动,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加大党在农村统战工作中对被领导群体的领导力度;以统战工作组织农民,使之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实践以上种种加强农村基层统战工作机制建设的设想,必须得到中共省、市委统战部门的充分重视。加强农村基层统战工作机制建设的现实意义可以体现在利于县域经济、政治、文化的健康发展等几方面。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宜昌市农村电商发展现状的调查分析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对策建议:加强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电商物流体系;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抓好电商品牌培育;不断壮大农村电商主体;加大统筹协商力度。  相似文献   

4.
"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十二五期间公共文体服务发展的重要目标。引入变异系数作为研究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工具,通过对济南市基本公共文体服务的实证研究,从城市之间、城市内部区县间、城乡间三个层面来评价均等化状况,并进一步揭示济南市基本公共文体服务供给的不均等问题,最后提出改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措施:提高市县财政对公共文化体育服务均等化建设筹资水平;加大公共文体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支持乡村文体基础设施发展;积极开展城乡重大公共文化体育拓展服务工程;重点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体育发展等。  相似文献   

5.
农民主体地位的确立是农村民主建设的基础和条件,健全农民参与村级事务的参与机制是农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河南邓州市围绕村级事务的决策和管理问题,创造性地提出"四议"和"两公示"的工作方法。其主要经验在于突出了农民的主体地位,变单向的干部对群众的行政命令为双向互动,从而为破解村级治理中的农民参与困境提供了可能。该工作方法对搭建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的平台、转变村民态度以达成共识、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顺利实施,具有重要作用。该工作法理顺了村党支部、村"两委"会、村党员会议和村民会议的关系,维护了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的权威,对推进农村基层民主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满足群众的文化生活需要,提高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重要举措。目前,城市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高于农村地区,尤其是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为了促进城乡文化共享,2002年以来,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简称“共享工程”。近年来,湖北省在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乡文化共享方面取得较大进展。课题组利用暑假时间,选取武汉地区作为调研重点,对其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现状进行了一定探究,以期了解如何加强和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推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落实。  相似文献   

7.
推动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公共参与是新时代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的重要特征,参与主体的多元度以及参与机制的韧性决定了公共参与的成效。通过研究发现,典型地区在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中注重拓展参与主体范围,因地制宜创新参与机制,引导多元主体广泛参与社区事务。参与主体和参与机制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参与主体的多元度影响参与机制的韧性,韧性化的参与机制也能够为构建多元化的主体结构提供保障。在新时代,创新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机制,需要以党组织引领的聚合型主体结构为核心,以责任、利益为核心的共识价值体系为纽带,以黏连多元主体、发挥不同主体作用的参与机制为保障,真正强化主体间合作,使多元主体各尽其能,推动公共参与向跨地域性、去中心化方向转型。以此,真正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农村社区治理共同体,推动乡村社会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相似文献   

8.
当前,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已成为我国社会建设的重要主题。农村是社会管理的重点,也是难点。在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由于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就业结构迅速转型,社会利益格局剧烈变化,农村各类社会矛盾层出不穷,加强农村社会管理迫在眉睫。实现农村社会管理科学化,应积极构建公权力的政府、私权利的个体、社会权利的组织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的社会多元力量、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格局。在此,作为农民参与、承接协同社会管理的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社会管理功能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9.
随着河南省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改善了居民的生活环境和需求,同时推动了城乡文化消费市场的发展.但城乡之间的文化消费差异相当显著,影响城乡文化消费差异的因素主要有居民收入、文化消费观念、文化基础设施不平衡、文化生活环境四种.针对影响城乡文化消费差异的因素,提出了攻坚克难增加收入,以缩小城乡差距为目的,加强教育宣传,转变城乡文化消费观念,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善农村的文化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0.
作为公众与政府良性互动的集中体现,政治信任是国家政治体系存续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为我们提供了观察治理实践以及国家与社会间关系的洞察力。农村稳定是农村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因而传统政治文化的改造,基层政府绩效的评估,村级治理主体主人翁意识的培育、农村制度建设的加强以及基层政治腐败的防治,均是农村维稳中必然的路径选择。当前我国农村维稳主要存在着参与危机、信任危机、相对剥夺感和群聚性事件等困境。  相似文献   

11.
井研县坚持“融入成乐、工业强县、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努力打造“宜居宜业、三产融合”的乐山东部门户,奋力推进“突破崛起、强县富民”。按照双核带动、两翼齐飞、中轴发展布局,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为“两化”互动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相似文献   

1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与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打牢产业振兴这一重要基础,而产业振兴的途径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此,要深刻理解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理论逻辑,即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利于促进"农民富""农村美""农业强"。现阶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还存在产业融合程度不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能力不足、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渗透力不强、涉农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滞后以及农民分享产业融合的利益机制不健全等现实困难。要明确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路径选择,即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大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力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以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构建农民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机制。  相似文献   

13.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能就农村论农村,而应该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使农村与城市形成良性互动,以有效促进新农村建设。因此,从城乡互动视角来研究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章论述了城乡互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和作用,并基于城乡互动视角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义务教育"择校热"是教育领域长期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成都在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中,坚持以政府投入为主体、以资源合理配置为核心,着力缩小城乡义务教育软硬件差距,加快缓解了由农村向城市的城乡择校、由近郊向中心城区的区域择校、同一地区向优质名校的校际择校,赢得了群众的普遍满意。  相似文献   

15.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到当前阶段,已经到了破解城乡一体化发展难题的关键时刻。应当找准症结、拓展思路、下大决心,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紧紧围绕“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建设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历史任务,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统筹城乡人口和产业布局、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等等,力争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使甘肃全省普遍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这一目标要遵循政府调控、城乡统筹规划、工业化带动和逐步推进的基本原则。应着力抓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辐射及制度建设等重点,改革创新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采取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大农村公共财政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和小城镇发展等措施,分区域分步骤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2010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作为一项重大政策,摆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农村社区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手段,正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  相似文献   

17.
农村法治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农村法治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也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为走出农村法治建设困境,加快农村法治建设进程,我国应从以下方面努力: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性,紧抓发展第一要务,破除城乡二元化格局,实行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完善农村法律体系,树立法律权威;尊重农民在农村法治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确立政府协调、多方推动、共同参与的农村法治建设格局,进一步拓宽农村法律服务渠道;规范基层政权的依法行政工作,努力打造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强和改进普法教育,建立普法长效机制;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主动依法维护群众利益,提升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  相似文献   

18.
"返贫"是目前我国农村扶贫开发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我国农村返贫现象带有高发性、频发性、区域性、弱质性和危害性的突出特点.有效遏制返贫的对策主要有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克服官僚主义作风,转变农村工作方法;加大科技扶贫力度,搞好人力资源开发;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搞好区域特色经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扶贫与扶志并举,坚定农民脱贫信心;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等.  相似文献   

19.
拓宽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渠道,乃是尊重党员主体地位的必要环节。本文结合六合区卸甲店街道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现状和难点,认为拓宽党员参与渠道,需要培养党员的主体意识,更要建立党员民主参与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20.
基础设施投资城乡统筹的有效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设施供给的数量和质量是衡量社会福利程度的基本标准。农村基础设施是农村生产生活的基础所在。增加落后的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提供数量和提高提供质量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有显著作用。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由“城市偏向”转向“城乡统筹”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有效地保障城乡基础设施的供给。本文从多视角深入探讨了影响基础设施投资城乡统筹分配的因素,为建立和完善城乡统筹、公平合理的基础设施财政供给新体制提供了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