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东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机遇主要有:三大战略的带动;处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佳时期;经济发展强劲;交通发达、城乡贯通等。同时也存在如下挑战:制度有待完善,改革有待深化;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市拉动力不足;缺乏系统的评价体系等。山东省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深化改革,构建起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城镇化进程,构建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动力支撑;推动产业融合,构建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支撑;组织力量,构建城乡一体化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
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到当前阶段,已经到了破解城乡一体化发展难题的关键时刻。应当找准症结、拓展思路、下大决心,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紧紧围绕“与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和建设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民族共同繁荣发展、生态绿色持续发展的幸福美好新甘肃的历史任务,统筹城乡规划和建设、统筹城乡人口和产业布局、统筹城乡配套改革、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覆盖,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等等,力争通过几十年的努力,使甘肃全省普遍实现城乡一体化。实现这一目标要遵循政府调控、城乡统筹规划、工业化带动和逐步推进的基本原则。应着力抓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制定,城市对农村的带动辐射及制度建设等重点,改革创新有利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采取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加大农村公共财政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和小城镇发展等措施,分区域分步骤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3.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必须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长效机制;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城镇化步伐进程;加快做好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工作,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4.
加快统筹城乡发展步伐,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必须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统筹长效机制;实施城乡良性互动战略;完善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城镇化步伐进程;加快做好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知识化工作,提高城乡一体化发展力度。  相似文献   

5.
十六大以来,我国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迅速,发展增量明显,一系列社会管理问题随之凸显,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依然突出的社会现实决定了农村社会管理问题必然成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部分。因此,十八大提出"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发展战略,而统筹城乡发展又是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前提,是我国新一轮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引擎。城乡统筹进程中农村社会管理,更是事关国家全局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南京大力探索以大都市带动新农村的城乡统筹发展模式,推进全域统筹、城乡一体发展。本文以南京为典型案例,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南京发展的主要矛盾。并详细分析了南京在城乡统筹进程中农村社会管理面临的难点和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城乡关系是影响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建国以来,我国处理城乡关系的基本政策是向城市倾斜的政策。目前我国的城乡关系正在经历从城乡分割到城乡统筹的演变过程,城乡关系的每一次调整都伴随着制度的变迁。通过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城乡政策设计特点的分析,认识其形成与转变的内在逻辑关系,并探讨了城乡一体化的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现代林业的要求和成都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实际分析,提出了成都林业发展存在的四大问题.认为林业发展不仅是成都建设最佳人居环境城市的需要,也是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成都林业发展的出路是实现城乡林业一体化,其思路为"三统一两重点三多元",具体表现为十一条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8.
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着城乡分隔性、偏向性、世袭性、依赖性、强制性特征;理论认识的偏颇、发展战略的偏好、城市集团的偏强和农民群体的偏弱是其形成和固化的深层根源;树立科学发展观、确立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和创立农民参与的城乡均衡决策机制是其破除与转化的基本方略。  相似文献   

9.
我国已经进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时期,要实现城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仅仅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制度体系还远远不够,必须在此基础上促进城市和乡村真正深层次的融合,重塑城乡之间积极的社会认同,包括身份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建立城市居民和外来群体在身份、制度和文化层面上的相互认可、融合和整合,保障城乡居民获得平等的生存和发展权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国城乡户籍制度改革探索中,还存在着认为改革应主要在中、小城市进行,而不是大城市;应给城市政府充分自主权,中央政府不应深度介入;将征地拆迁或集中居住的农民作为主要对象等误区。研究表明,进一步改革要求地方政府要有公共服务的能力和政治意愿,以不降低城市居民既得公共服务及福利水平为底线,其进展也决定于地方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下一步改革应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体系、加快农村宅基地确权改革、大力开展城市廉租房的建设、着力解决农民工二代的市民化问题、完善土地和财政制度配套改革、统筹城乡发展和促进城乡制度一体化,尤其是中央政府应从国家建设和公民权的角度来参与和制定户籍改革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1.
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选择:推进城镇化与建设新农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推进城镇化和建设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战略布局中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措施。推进城镇化是新农村建设和以城带乡的动力,建设新农村是城镇化健康发展和城乡良性互动的必然要求,二者相辅相成、相互支持、互为条件、不可或缺。应实现二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三个“没有”,精辟概括了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3.
城市带动乡村是世界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共同规律。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都经历过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第二、三产业,大量农村居民变为城市居民,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的发展阶段。我国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城市先发优势越来越明显,发展能量越来越大,城市有义务也有能力加大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力度。延边州作为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构筑城乡发展一体化方面有其自身的特征,如何进行制度创新、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构建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问题在于统筹城乡发展,推动农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本文结合漯河实际,探讨了该市坚持以工业理念经营农业,切实做到“依工哺农、以工促农”的成功经验,以及下一步加快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切实推动城乡和谐发展的总体思路。  相似文献   

15.
将城市化战略拓展为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是从战略上更加突出统筹城乡发展、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格局的新要求。在城乡发展一体化具体推进过程中,必须加快实施职业化农民塑造、城镇化体系优化、新型农民社区管理模式再造、公共资源平台整合、农业现代化金融支持五大工程。  相似文献   

16.
统筹城乡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各级党委、政府面临的新的课题,是实现城乡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举措。推进城乡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根本手段。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用全面、系统、整体和发展的观点看待一体化的作用,将一体化贯穿于城乡统筹的各个方面,以此实现“城乡一体化”目标。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经过多年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随着改革的深入,问题也开始凸显出来,这对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构成了严重障碍。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这一重大战略部署,需要探索破除制度和经济的"二元性"、完善农村社会保障项目、扩大重点项目覆盖面、农民"市民化"与新型城镇化同步发展、加大对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力度等一系列统筹推进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8.
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是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环节,是适应产业融合趋势的需要,是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重要突破口.本文在深入分析我国城乡产业关系的现状与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我国城乡产业一体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当前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社会结构急速转型的历史时期,“三农”问题仍然突出并呈现新的特征,亟需破解。本文试图以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形成的制度性根源为起点,紧扣统筹城乡发展的内核——产权、主体、产业——发现当前统筹城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认为市场化改革是未来中国实现城乡一体化不可逆转的发展方向,而以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以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为核心,以产业发展为支撑的统筹城乡发展,则是未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统筹城乡发展"先行先试"的有效举措就是要以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农村工业现代化、城乡服务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