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王阳明是明代中期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是一位有世界性影响的人物。在他的一生中,曾经在贵阳居住生活过两年。这两年间,他创办龙场龙冈书院。讲学贵阳文明书院,始悟“格物致知”之道,始论“知行合一”之说,开创了贵州一代学风,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心学体系。弄清王阳明在贵阳的踪迹,对于我们了解王阳明学术思想的变化,探索他对贵州哲学、教育的影响,完善他一生的行历,  相似文献   

2.
王阳明一生跌宕起伏,自龙场悟道以后,集心学之大成,提出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重要命题,形成了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的心学理论体系,在其为官从政的生涯中,其廉政思想及廉政举措成为黑暗社会的一股清流,至今仍然具有较强的社会影响。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挖掘王阳明廉政思想及廉政举措的当代价值,不仅有利于使党员干部从思想上预防腐败风险,还有利于营造"崇廉尚洁"的文化氛围,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相似文献   

3.
修文,因一代哲人王阳明谪居悟道而闻名遐迩享誉中外的龙场古驿,地处黔中腹地,县城紧邻省垣,为黔北线上首道门户,1071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汉、苗、布依、彝等22个民族30万人民。拥有优越的区位、丰富的矿藏、畅达的交通、便捷的通讯、迷人的风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越的区位、安宁的社会、优惠的政策等多方优势吸引着许多有识之士。 修文县旅游资源丰富、多姿多彩,已成为贵州北线旅游的第一站。境内山川秀美、风光旖旎,自然风光、人文景观融合一体,交相辉映,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蕴,又有极高的观赏价值。其间有以明代大思想家王阳明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思想演化的两个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是通过材料考证与疏理 ,对王阳明思想形成与演变过程中的两个关键点———“龙场悟道”与“致良知”———作出考察。首先 ,澄清了多为研究者所征引的黄宗羲《明儒学案》中关于王阳明思想的“前三变”与“后三变”说法的来源。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对多为研究者所忽略的“致良知”教的提出在王阳明思想演变与最终形成上的关键意义进行考察、阐述。  相似文献   

5.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的重要论述,关键在于运用其思想观点和创新方法,结合本地实际发扬优秀传统文化。贵阳当前应大力弘扬以王阳明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深化阳明文化的当代研究,以"一圈一廊一文化区"为核心传播阳明文化,打造贵州贵阳的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6.
音乐教育在儒家的成德之教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本文上篇通过王阳明乐论的个案研究,初步考察了"美"与"善"的关联及其在以美的教育实现善的教育的目的中的思想意义.下篇通过对王阳明<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文献的考察与诠释,说明了音乐教育在儿童教育中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7.
<正>王守仁是一个很奇特的人物。在他一人身上,文事武事都张扬到了极致。王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在故乡阳明洞中筑室而居,后又创办阳明书院,世称阳明先生。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明正德元年(1506年),时任兵部主事的王守仁上书言事,触怒大权在握的宦官刘瑾,被廷杖四十,贬为贵州龙场驿丞。驿丞大约相当于一个县级招待所所长,官场上可谓一落千丈。当时的龙场,地僻山穷,瘴蛊横  相似文献   

8.
王阳明思想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王阳明思想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突出人的实践智慧,并强调一个人的思想和信念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的境界。王阳明思想对于加强党外干部自身修养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王阳明知行合一主张为核心,以台湾地区高等教育中的伦理教育为主轴,探讨伦理教育与道德实践的断裂与统合的问题。首先,以伦理教育与道德实践的断裂为"问题",说明目前台湾地区伦理教育的相关情况与问题的关键,在于知识开展不出其道德实践的动机,学子容易将学校中的伦理教育视为知识(知)而非实践所关(行),以及实际生活中,行为主体会舍弃课堂中的伦理教育所给予的锻炼,让自己能较容易地生存于世界中,因此将个人的道德观与实际行为抉择分割。其次,以王阳明知行合一主张为"中介",说明王阳明知行本体的根基概念,以及知行合一的工夫实践内涵。最后,以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工夫实践内涵中的各个观点,对应前述问题进行交涉"思考",讨论如何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致良知之教,响应当代台湾地区在伦理教育与道德实践之间所遭遇的知行断裂问题,在伦理教育层面,寻找可能的弥补与统合之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10.
关于<西游记>的主题研究自小说问世以来便未曾断绝,而<西游记>本身丰富文化意蕴的多义性也为学者们的争论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其实,从小说创作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几个方面而言,这部寓意隽永的小说与明代王阳明的"良知"、"致良知"相合,而取经可以看作是"致良知"的故事版本.  相似文献   

11.
"仁"与"孝"皆是儒家强调的重要德目,对二者关系有不同解读。王阳明继承了宋儒以"体""用"解释"仁孝"关系的做法,认为"孝"是"仁"体之用,而体认万物一体之"仁"需从对父母尽孝开始,然后扩而充之,延伸到国家天下乃至宇宙万物。因此,王阳明又强调要超越家庭伦理之爱,在行孝尽孝基础上逐步扩大自己爱的对象,直至达到体恤万物的"仁"之境,体现了对待"仁""孝"关系的既入世又超越的辩证思路。  相似文献   

12.
"仁"与"孝"皆是儒家强调的重要德目,对二者关系有不同解读。王阳明继承了宋儒以"体""用"解释"仁孝"关系的做法,认为"孝"是"仁"体之用,而体认万物一体之"仁"需从对父母尽孝开始,然后扩而充之,延伸到国家天下乃至宇宙万物。因此,王阳明又强调要超越家庭伦理之爱,在行孝尽孝基础上逐步扩大自己爱的对象,直至达到体恤万物的"仁"之境,体现了对待"仁""孝"关系的既入世又超越的辩证思路。  相似文献   

13.
王阳明文化是王阳明精神现象的一个总称,它的内容,就其主要方面来说,包括从一定价值导向出发的哲学的、政治的、经济的、伦理的、文学的、艺术的、宗教的各种思想观念的总和.王阳明文化虽然有着多方面的内容,但是,它又有着自己的核心.这个核心,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强调个体意识,对善的追求和实践.这一追求和实践,是他的一根主线,即向往美好、贬斥丑恶,对人类幸福的渴求,对高尚道德品质的热切向往和笃实躬行.  相似文献   

14.
青年王阳明的思想是复杂多元的,经历过数次转折,其中有出入佛老、慕道养生、演习兵事,最后笃定圣学。而这个过程恰恰是阳明圣学思想的形成历程。青年王阳明思想几经转折,不仅构成其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内容,而对其日后"圣学"事业和平定叛乱亦有重大影响。了解阳明青年时期的思想历程有助于认识其人其学。  相似文献   

15.
正(2013年9月修订)1.《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1988年创刊)是贵州警官职业学院主办的公安司法类综合性学术期刊,以公安司法实践作者、学生和研究人员为主要读者对象。其任务是:反映国内公安司法各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成果,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2.《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设有"专论·争鸣"、"刑事法学"、"公安法治研究"、"法学探索"  相似文献   

16.
王阳明"良知"思想的新向度诠释是新时代文化自信建设的重要价值观念资源之一,道德、价值与信仰是当代文化语境中王阳明良知图式的三重向度,三者各有侧重地分别呈现于学术、政治和生活话语语境中而又相互关联,构成了当代文化以阳明学为视阈的内在认知结构.道德向度的良知作为一种道德理性是理想之善和现实之善的统一,也是对人的本质的确证,其中内含着价值确认;良知的价值属性以道德属性为基础,表现为道德向度的"善""恶"向价值向度的"好""坏"与"是(对)""非(错)"的转化;良知的信仰向度基于对人之德性与价值的肯定,追求超越层面的自我实现,并在"幸福感"上找到道德满足与价值关怀、个体追求与社会认同的交汇点.当代文化语境中良知意蕴的新阐释,是对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体现,有助于新时代的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7.
“良知”是王阳明心学体系的核心思想,通过对“良知”的背景、内涵及“致良知”的途径进行梳理,认为王阳明的“良知”是道德意识的主体,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研究王阳明的“良知”思想对我国当代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明代心学并非只有王阳明及阳明学派的一枝独秀,以陈献章为代表的江门学派与以湛若水为代表的甘泉学派同样是明代心学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力量。这些不同的思想派别之间既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也有歧异之处。以湛若水辩难王阳明心学为例,他们虽同属心学阵营,但在心物关系、格物、良知、"勿忘勿助"等问题上却不无纷争,且难以调和。两人不同的思想倾向也影响到他们各自的后学。正是有这些不同面向的存在,才使得明代心学发展异彩纷呈。  相似文献   

19.
在贵州设立"旅游特区",有利于加快贵州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有利于进一步提升贵州旅游产业的地位。贵州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旅游产品结构持续优化、旅游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这些,为贵州设立"旅游特区"提供了可行性。贵州设立"旅游特区"要在强化区域旅游合作机制、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延伸旅游业产业链、加快旅游城镇建设与创新旅游的宣传方式等方面下功夫,为设立"旅游特区"提供组织保障、政策保障、人才保障、生态保障和资金保障。  相似文献   

20.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为其整个哲学体系的"立言宗旨",而"知行合一"的理论前提,则是以"吾心"为世界本体的心本论。知不离行,行不离知,两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从"知行合一"学说中的"知"进行讨论,再通过对"知"的具体分析,从而了解到"知"与"行"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