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类宪法现象指人类社会近代以前存在的类似于宪法现象的社会现象,它包括类宪法规范、类宪法制度、类宪法意识、类宪法关系。依广义宪法史观对宪法史的解读,宪法虽产生于近代,但也是历史长期进化的产物,宪法史包括近代以来宪法的演变史和近代以前宪法的孕育史,所以类宪法现象也是宪法史学的重要研究对象。宪法史学不仅要研究西方文化圈内的国家与地区近代以前的类宪法现象,也要研究包括中国在内的非西方文化圈内的国家与地区近代以前的类宪法现象。  相似文献   

2.
宪法是当代中国法律体系的核心部门,是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制度的法律化,是中国人民意志的体现,保障宪法的贯彻执行的意义不亚于该宪法的制定。而当今,宪法监督制度作为我国宪法运行中最为薄弱的一个环节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尽全力去改进、完善。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在经济发展与思想解放方面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中取得的一个重要进步是“人权”入宪。从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制定第一部《宪法》到1982年颁布第四部《宪法》,由于认识上存在误区,“人权”一直作为资产阶级的产物遭到批判。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思想的不断解放和对普世价值的吸纳,“人权”这一概念逐步得到正名,并最终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3月14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首次将“人权”概念写入宪法,明确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不仅是中国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民主宪政和政治文明建设的标志性成果。具有非同寻常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4.
关于中国共产党运用宪法思维执政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宪法思维,是指人们运用宪法及其基本理论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运用宪法思维执政,是指我们党在执政过程中以宪法为依据,全面贯彻落实宪法的各项规定和基本价值,并运用宪法及其基本理论解决执政过程中的各类问题。运用宪法思维执政,是中国共产党历史方位和执政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符合党的性质和宗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运用宪法思维执政,前提是加强宪法观念,关键是树立宪法信仰,核心是培养宪法修养,重点是提高宪法能力。  相似文献   

5.
历史发展自产生宪法以来,如何确保实现宪政,实现宪法的终极要义,宪法的实施与司法成为宪政的唯一途径,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使我国实现真正的社会主义宪政是我国宪法实施所面临的严峻挑战。  相似文献   

6.
1954年宪法就其性质而言 ,是一部过渡时期的宪法。一方面 ,它为实现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实现国家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提供了宪法上的保障 ;另一方面 ,由于宪法本身的“过渡性”的局限 ,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宪政制度的完善和宪法自身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及其在现行宪法中的确立 ,从某种意义上是总结了 1954年宪法“过渡性”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7.
政党制度的宪法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政治制度化水平的重要依据。因为政党制度被纳入宪法的框架体系,政党的独立性、自主性、制度的稳定性和程序性就得到了根本保证。我国现行宪法所规定的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党制度,其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在依法治国的前提下,将我国政党制度纳入宪法体系,确立政党制度的法律地位,理顺党法关系,对于维护宪法的权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识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意识形态是宪法的基本内核,宪法是意识形态最重要的载体,意识形态要通过宪法来体现和维护。注重宪法保障是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一条宝贵经验,我国宪法确认和赋予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宪法地位,划设了意识形态领域的宪法红线,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根本法治保障。我国现行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在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的新时代,需要通过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强化宪法实施监督、压实党组织推进宪法实施的政治责任、提高宪法宣传教育质量措施等,进一步健全保证宪法实施的监督机制和具体制度,着力提高宪法实施水平,在推进宪法实施中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宪法保障。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宪法学研究发端于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朝廷政教”的关注和向往。源于西方的宪法学理论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指向、政治权力对宪法发展和宪法学研究的干预、宪法学者对宪法价值的维护及其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这三种因素使得我国的宪法学基本范畴呈现出四种历史类型:第一类,指基本权利与基本义务,在百余年的政治纷争和社会动荡中保持了高度的稳定性,是稳定的宪法学范畴;第二类,指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它的重要性只在特殊的历史阶段上受到“阶级性”的冲击,是相对稳定的宪法学范畴;第三类,指党治和阶级性,这是我国宪法发展和宪法学研究受到政治权力干涉而出现的特殊现象,是一类特殊的宪法学范畴;第四类,指人权,这一类宪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内涵、外延均不相同,是处于发展变迁中的宪法学范畴。  相似文献   

10.
推动和促进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规范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及必然要求,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而言意义重大。新时期,只有从凝聚和强化宪法共识开始、以宪法基本精神为方向指引、通过宪法实施和权威加强探索多党合作制度规范化的根本路径,才能保持多党合作制度规范化的正确方向,使多党合作制度规范化的成果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宪法大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1.
推动和促进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规范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及必然要求,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而言意义重大。新时期,只有从凝聚和强化宪法共识开始、以宪法基本精神为方向指引、通过宪法实施和权威加强探索多党合作制度规范化的根本路径,才能保持多党合作制度规范化的正确方向,使多党合作制度规范化的成果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宪法大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2.
推动和促进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规范化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及必然要求,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而言意义重大。新时期,只有从凝聚和强化宪法共识开始、以宪法基本精神为方向指引、通过宪法实施和权威加强探索多党合作制度规范化的根本路径,才能保持多党合作制度规范化的正确方向,使多党合作制度规范化的成果更好地服从服务于宪法大局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相似文献   

13.
《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是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任务书、时间表和路线图。《规划》对法治中国建设的历史方位、体系定位和功能定位作出了科学研判,明确了法治中国建设的目标指引。其中,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居于基础性、全局性与战略性地位,是法治中国建设的首要任务。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把握《规划》提出的方向目标,按期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规划》公布实施至今,我们应当认真评估宪法实施的成就和进展,对照《规划》中的任务要求补齐短板,按照《规划》既定的内容与时间表稳步完成全面贯彻实施宪法和法治中国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相似文献   

14.
作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协商民主在中国的发展正面临重大政策机遇。理想的协商过程是协商民主的核心,合乎正义的宪法商谈程序由此成为协商民主的规范标准。构建合乎正义的宪法商谈程序首先需要认真对待中国宪法文本,寻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宪法资源。我国现行宪法不仅规定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逻辑起点、价值目标、行为准则和运作模式,而且为协商民主的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基础,是协商民主在中国实践的最高法律秩序。  相似文献   

15.
五四宪法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这部宪法从酝酿起血,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宪政思想.本文试图从回顾五四宪法的诞生历程入手,窥一斑见全貌,客观地剖析毛泽东的宪政思想,揭示其指导下的立宪价值.  相似文献   

16.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它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是一个国家立法的基础和依据。一切法律法规都不能与它相抵触,否则无效,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组织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本的活动准则,并负有维护宪法的尊严,保证宪法实施的职责,而依法治国也毫不例外的必须以宪法至上,这既是法治国家的迫切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要求,同时,也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7.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本方略写进了宪法,但由于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传统的影响,要想实现依法治国,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就需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特别是公民的宪法意识,使宪法意识真正成为公民人格心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8.
宪法是国家根本大法,是法治国家法律体系的核心所在。宪法在国家的法律体系中居于最高法律地位。然而我们应该看到由于宪法实施保障制度的不完善。实际生活中“违宪”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那些明显违反宪法的问题得不到纠正,不仅严重地影响了宪法的贯彻实施,而且破坏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要充分发挥宪法作用,必须首先完善宪法的运行机制。建立专任的违宪监督机关。对违宪现象予以监督。同时在机构设置、违宪审查方式、违宪审查范围及违宪审查程序方面有充分的法律依据。以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宪法监督体系。  相似文献   

19.
李林 《青海人大》2010,(4):57-58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努力,以1982年宪法为核心,以230多部法律为主干。由7个法律部门和3个层次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将于今年由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宣告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不仅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民主政治建设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标志性成就,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立法工作的一个新的里程碑.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尽管在旧中国就引进了宪法,但旧中国不仅有宪法无宪政,甚至连宪法都是假的;五四宪法尽管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但它所规定的国家制度奠定了新中国国家制度的基础;它是八二宪法的蓝本,是中国宪政现代化的真正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