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中等收入者阶层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内在关联性: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中等收入者阶层培育提供平台,中等收入者阶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和示范力量,将会成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主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中等收入者阶层的培育具有共生性,它们的实现过程具有一致性,二者处于同一历史进程中。厘清中等收入者阶层与构建和谐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福建省中等收入者现状及扩大比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福建省中等收入者比重偏小、收入分配制度不完善、结构调整效应和文化程度低等特征,必须通过人力资本、要素资本、社会资本、生活资本和经济资本的共同作用,使低收入者逐步进入中等收入者阶层,达到2020年中等收入者比重超过两头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方辉振 《理论前沿》2003,(10):26-28
十六大报告在阐述深化分配制度改革时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中等收入者的含义中等收入者,在国际上叫“社会中间人群”或社会中间阶层,它不是某个阶层的代称,而是几个相近或相似特征特别是收入处于中等或接近中等以上水平的阶层的名称。按照国际学术界的分类,社会中间阶层主要由两大部分人组成:一部分是所谓老社会中间阶层,包括中小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和富裕的自耕农;另一部分是所谓新社会中间阶层,主要包括大部分专业技术人员、经理人…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六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在我国,中等收入者与新社会阶层、中产阶级(中间阶层)是同义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会导致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从而会对党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造成一定影响。党要根据我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化的新情况,不断增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从而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5.
扩中提低并举 ,缩小收入差距 ,使中等收入者的比重由现在的 1 8%扩大到 38% ,建造“橄榄型”的社会结构 ,实现共同富裕 ,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本文对建立和扩大中等收入者阶层的途径问题 ,从共同富裕的思想 ,新的分配理论 ,建立增收的长效机制等问题 ,从理论和实践方面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的中间阶层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间阶层的概念、特点、作用及中间阶层发展趋势都是马克思所关注的,晚年马克思完善其"中间阶层"思想,得出中间阶层要不断壮大的结论。深入研究马克思的中间阶层思想,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当代中国的阶层关系及其变化趋势、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中等收入阶层的扩大和建立,对于加快推进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有着重要作用,我们应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新要求。我国目前中等收入者比重偏小 ,且处于低水平状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利于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实现社会正义、促进经济增长及国家长治久安。要通过分配制度改革、推进城市化建设、就业优先、强化社会保障等多种措施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  相似文献   

8.
丘建华 《理论前沿》2004,(17):46-46
各个国家的发展历史证明,进入工业化成熟期以后,中间阶层的数量持续、快速地增长,是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中间阶层在社会总人口中的比重,是衡量一个社会是否完成工业化进程、进入现代化社会的重要标准之一。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要“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中央已经充分认识到,中等阶层对形成稳定持续的社会运行秩序将产生重要作用。从这层意义上讲,推进社会结构变革,促使中间阶层迅速扩大,对于我们实现政治文明建设目标,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十分有利。那么,怎样才能加快促进社会结…  相似文献   

9.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政治、经济的稳定力量,是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因此,应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收入者结构。  相似文献   

10.
中等收入者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目前中等收入者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重要力量,十六大也明确提出了“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我党第一次将“中等收入者报告,表明扩大中等收入比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理论前沿     
如何认识中国社会新结构宋林飞在《江海学刊》2005年第1期撰文指出,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既受政府引导、市场推动, 又是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果。相对于过去的二元社会结构,我国日趋多元化的社会结构可称为“新社会结构”。其中,知识阶层、私有阶层、管理阶层都是新兴社会阶层,他们和工人阶层一样都呈扩张态势,只有农民阶层的规模在不断缩小。新兴社会群体的阶层化、基本阶层的局部弱势化、先富群体的政治化、中等收入者群体的扩大化,是新社会结构的主要发展趋势。新社会结构的运行机制,表现为人力资本日趋  相似文献   

12.
十六大报告中谈到关于我国分配制度的改革,“规范分配秩序,合理调节少数垄断性行业的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其中,对于“中等收入者”的含义,理论界存在着不同的见解,有些学者称之为“中间阶层”,更有人主张直接与国外衔接,称为“中产阶级”。下面笔者谈一下对中等收入者、中间阶层和中产阶级的理解。一、关于中等收入者、中间阶层和中产阶级。对于世界各国而言,中产阶级的兴起和壮大在其现代化进程中具有普遍意义。早在几千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着手研究中产阶级…  相似文献   

13.
全面把握“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需要合理界定我国中等收入者,分析我国中等收入者现状,深刻认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重要意义,并采取有效措施,有步骤地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  相似文献   

14.
基于对广东省居民的入户调查数据,以收入为基本维度、对广东当前发展阶段的中等收入者区间以及中等收入者的规模进行测算、并对其社会态度进行实证分析可知,目前广东中等收入者区间的家庭比重达到53.38%,且随着居民家庭总收入水平的增加,对目前社会现状满意度和政府信赖度也相应增加。  相似文献   

15.
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兼论中等收入者的标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这是中共十六大根据我国改革发展实际提出的新要求,对我国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不同时期,中等收入者比重是不同的,它的扩大应按各个时期的比重要求来进行,现阶段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按中国社会的中等收入者标准来设计相关制度、出台相关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协调好各阶级阶层的关系,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多党合作制度的结构特征、运行机制和整合功能有利于促进阶级阶层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枫 《理论前沿》2005,(14):21-22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建立有效的社会流动机制,使较低阶层的社会成员有机会向上流动,从而缓解社会矛盾,再通过职业身份的调整,使以蓝领为主体的职业结构变为以白领为主体的职业结构;调节收入分配政策等等,都是促进中等收入阶层形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及其变动决定于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其中居民所拥有的财产总额、财政转移性支出总额、国民总收入、经济增长率、经济开放程度、经济市场化程度、城市化程度、教育财政性投入总额等因素通过影响我国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而间接地影响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及其变动;工资分配率与银行存贷比率等因素通过影响我国居民的收入层级分布结构而间接地影响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及其变动。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的分析结果表明,上述诸因素的综合作用对我国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及其变动的累积贡献率高达92.11%。  相似文献   

19.
文章分析了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比重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联系,并阐述了如何从规范收入分配秩序、加快城镇化、调整职业结构、发展教育和完善民主机制五个方面来促进中等收入阶层比重的提高,以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20.
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哲学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伟光 《理论前沿》2007,492(3):5-9
本文从哲学角度,探索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6个相关问题:(1)和谐与矛盾;(2)和谐社会与社会基本矛盾;(3)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4)和谐社会与人民内部矛盾;(5)和谐社会与阶级、阶层和利益群体的关系;(6)和谐社会与多元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