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疆高校应正确认识和把握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关系,在以往教育经验的基础上,从文化认同教育人手,使学生明确新疆各民族文化与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是在水乳交融和休戚与共中共同发展的,既要热爱本民族文化,更要热爱中华文化和祖国民族大家庭。强化国民教育,使学生明确自己无论属于哪一个民族,首先是中国的公民。任何一个民族的公民都要平等地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才能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不允许有特权民族和公民的存在。高校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发挥文化认同教育在民族团结教育中的效果,促进团结和睦的民族关系的建设,维护新疆的稳定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适应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培养合格人才的现实选择,结合新疆多民族地区高校的实际,提出建设符合新疆多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是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现存政治体系及其价值系统表示认可、接纳的一种情感倾向和心理归属.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民族文化,由于民族及民族文化与现存政治体系及其价值系统的彼此相对独立性,民族文化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认同生成有着重要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民族学生在政治认知、政治情感、政治信念和政治行为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加强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利于民族地区大学生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抵御错误腐朽思想;有利于凝聚共识,增强文化认同和国家认同。当前,要针对民族地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现状和诸多难点问题,努力构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格局。  相似文献   

5.
我国文化冲突与适应问题在少数民族成员身上表现突出。本研究以126名回族大学生为被试,分析了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结果表明:(1)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主要包括积极民族认同、消极民族认同和主流文化认同等三方面。民族认同的不同方面其影响因素互有差异,但总体而言,性别、汉族朋友数量、年级、生源地对民族认同影响显著。(2)民族认同和文化适应之间存在着广泛的正相关。(3)伊斯兰教与消极民族认同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6.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培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的途径有三:一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把大学生民族精神培育同人类社会进步、中华民族复兴结合起来;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成为培育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的主渠道;三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和成长规律,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德育实践.  相似文献   

7.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瑰宝,承载着我们祖辈的集体智慧。当前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正处于一个新的时期,如何发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服务高校体育,丰富高校体育课程资源,有效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推动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持续发展。高校体育是传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最佳途径,应加强民族传统体育的师资队伍建设,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加快建设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充分利用高等教育~J4,-t,势资源,形成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的融合与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8.
文章在实证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新疆高校大学生国家意识基本现状,结合国家意识在整合社会不同力量、统一国民思想行为、凝聚国民共同意志、激发国民爱国热情、强化国民政治意识等方面的基本功能,论述了国家意识对促进民族团结的基础作用,提出了新疆高校加强国家意识教育,要依托"民族团结进步年"活动,解决好文化认同问题,提升民族间交流、交融深度,全方位、多层次落实国家意识教育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采用自编问卷对我国跨境民族地区五省高校的720名在校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总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做了系统调查,发现跨境民族地区大学生国家认同度普遍较低,在影响大学生国家认同的因素中,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因素与国家认同呈正相关,且相关度较大,其中学校因素影响非常显著,其次是家庭因素,最后是社会因素。国家认同教育是强化国家认同、国家建构的核心力量,欲消弭跨境民族地区大学生的国家认同危机,有效提高其国家认同度,就需处理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关系,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体系,以实现跨境民族长治久安、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0.
当前,随着大学扩招,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越来越多,高校民族关系也出现了新的情况和问题,存在一些新的安全隐患。高校应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切实尊重各民族合法权益、文化传统、风俗习惯,营造多元文化共存共荣的校园文化环境,以实现校园民族关系安全与和谐。  相似文献   

11.
民族高等教育承担着培养少数民族高素质人才、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加强民族团结教育、建设良好的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环境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学生民族文化展示活动是建设民族院校校园文化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民族文化展示活动,促进各民族学生相互理解、团结互助的同时也为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文章从民族院校民族文化展示的实际活动出发对此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新疆位于中西方文化交汇的必经之路,其文化的多样性、多元化取决于得天独厚的地缘优势和不同历史时期沉淀下来的多民族、多宗教的人文背景。基于中华文明孕育根基的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和中华文化一样的文化特质和肌理表象。笔者从历史的角度梳理新疆文化与中华文化交融共生的"前世"经历,探究在"一带一路"历史机遇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激励下,新疆文化与中华文化交融共生的"今生"之路。  相似文献   

13.
本文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时期不断推进理想信念作为精神动力的实践。从领导核心、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民族关系和民族凝聚力、重点人群等四个方面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培育民族精神的基本经验。结合新疆区情,谈了培育民族精神的六点启示:必须长期坚持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和"四个认同"教育;正确认识民族与国家的关系,树立国家意识;不遗余力地宣传、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要以利益认同为基础,在维护社会稳定、民族团结和国家安全中培育;要在多种形式和各种载体的探索和挖掘中培育。  相似文献   

14.
随着新疆文化现代化步伐的推进,新疆的高校作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引领社会先进文化的重要场所,培育各族青年文化自觉意识已成为发挥为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重要途径,更成为实现新疆高校教育"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依托。新时期,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探究文化自觉与新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是时代赋予新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崭新任务。  相似文献   

15.
新疆高校大学生是维护新疆稳定、构建和谐新疆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成败得失。对于新疆稳定尤为重要。新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的主流是好的,普遍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绝大多数同学信仰马克思主义,认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积极健康的。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生对前途感到担忧。我们要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三贴近”原则,努力提高大学生道德素质。切实解决好大学生心理问题。积极促进大学生就业。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目标追求,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高校通过课堂教学主阵地、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平台和占据新媒体阵地等途径,教育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和模范执行者。  相似文献   

17.
提升大学生终极价值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意识就必须率先进行"底层价值观"或"基础价值观"教育即传承中华耻感文化教育,以奠定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意识的文化基础。耻感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耻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同一性和联系性,对大学生传承中华耻感文化教育就是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意识的教育。加强对大学生传承中华耻感文化教育重在探索教育途径。  相似文献   

18.
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基本前提,国家、民族认同则是维系和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台湾文化与大陆文化同根同源,在本质上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由于历史原因和"台独"分裂势力,台湾民众和大陆的文化认同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进而导致民族和国家认同的模糊。因此,海峡两岸必须批驳"文化台独",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文化认同,进而促进两岸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最终达到两岸和平统一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文化自觉既是中华民族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和谐共处之道,也是中国社会内部多个民族、多种文化之间的共同发展之路。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的佼佼者,肩负着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使命。在文化自觉的视域下,培育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认同首先必须认同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文化学习;其次要客观看待外来文化,发挥主体意识,最终形成民族精神的凝聚力量,振兴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20.
新疆跨界民族问题与国家安全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族意识膨胀、回归运动、民族分裂主义、宗教渗透、跨国犯罪仅仅是新疆跨界民族问题的特殊表现形式,其实质就是跨界民族的国家认同危机。新疆跨界民族的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既共生互融又冲突和对立,从我国地缘安全的视角看,国家认同高于民族认同。在国家认同的建构中要充分尊重与发展新疆少数民族也包括跨界民族的民族认同,实现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整合与互融,从而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国家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