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面对气候变化和能源安全的压力,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国最具现实性的选择。特别是在能源市场全球化背景下,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与法律制度的趋同化为我国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奠定了现实基础。考察欧盟、英国和澳大利亚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与法律制度,提炼出值得我国借鉴的有价值经验,并且总结出我国应当避免的相关教训,对于今后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政策与法律制度的构建与完善都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美国支持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激励政策进行了系统分析,梳理了其主要政策的演变过程,并介绍了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的一些新政策.中国应借鉴美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的经验,在战略设计、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支持力度等方面做出相应调整.  相似文献   

3.
德国可再生能源立法新取向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应对能源供应安全和温室气体减排的持续挑战,德国于2008年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供热法》和再次修改了《可再生能源法》,特别针对电力、供热和燃料消费三大用能部门发展不均衡问题,调整了强制性可再生能源配额、强化责任主体利用可再生能源的义务、调整价格支付标准和经济支持力度,以确保可再生能源的市场需求和提高其市场竞争力。这对完善我国可再生能源立法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比分析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发展状况的统计数据,可以得知我国各地政府对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都很重视,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同一地区不同项目发展差异明显,同一项目在不同地区的发展差距也很大,这种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与政府投入、管理水平、环境、资源、人口、经济等多种因素相关,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整体科技水平还不高,各地政府和管理部门应不断提高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我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2005年在北京国际可再生能源大会上指出:"加强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是应对日益严重的能源和环境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人类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太阳能是世界上资源最丰富的可再生能源,我国陆地每年接收的太阳能辐射量达1.7万亿吨标准煤,足以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  相似文献   

6.
当前世界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使可再生清洁能源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风力发电通过对风能的开发利用得到了世界许多国家的高度重视。积极鼓励并发展风力发电,可以改变人们对传统能源的过分依赖,有效地解决国家能源供需紧张形势。风力发电对于提高国家能源安全、发展低碳经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风力发电发展存在的问题,对风力发电健康发展策略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7.
本文着重阐述了甘肃省实施好跨越式发展大战略的前提条件、诸多阻力因素,进而陈述了新能源大战略格局中的能源工业发展的资源基础及其条件、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及其现状、能源开发与利用潜力的前瞻性、可再生能源资源开发与利用潜力巨大、核工业基础坚实与发展潜力巨大、能源外送条件及其区位优势、水资源基本能够支撑煤电项目建设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作为湖北省第二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试点单位.同时,也是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李宪生的联系点.湖北能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坚持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要求.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同时,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清洁、可再生能源的要求,有序开发水电,适度发展火电,大力推进核电,因地制宜发展风电等新能源。着力形成多种能源形式协同发展的结构布局。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速,国内的化石能源生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高速经济增长的需求,资源的短缺影响到国家的能源安全,发展生物质能源是我国立足国内提供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举措。生物质能源产业是利用农林废弃物和利用边际性土地种植的能源为原料,进行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新兴产业。我国农村具有丰富的生物质资源,开发潜力巨大。发展生物质能源产业,为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建立起以农业为上游的新型能源产业链,形成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开辟了一个新领域。同时,为缓解我国能源紧张.治理生态环境.搞好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发达国家绿色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经验解读及分析,为中国交通运输节能减排战略选择指明了方向,为中国绿色交通政策制定及战略实施提供了参考及借鉴。中国未来应坚持把优化交通运输结构、构建节能低碳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作为战略重点,将发展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作为重要方向,而且要加紧建立健全交通运输能源统计体系,为实现交通运输节能减排科学决策与管理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1.
为了应对气候变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威胁,低碳经济应运而生。低碳经济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其实质是寻求一种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过渡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把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的增长脱钩,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低碳经济和低碳技术的运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以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低碳经济可以通过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改变高碳生活方式等多种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12.
随着能源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世界各国开始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生物燃料作为一种可以替代油气的可再生能源成为许多国家主要发展的方向。其中美国和巴西是世界上最主要的两个生产生物燃料的大国,两国都力图在世界生物燃料市场上发挥领导作用,而美国更希望建立一个"乙醇欧佩克"来主导未来的世界能源市场,因此两国为了共同的目标选择合作。但两国在生物燃料领域的合作是一个复杂博弈的过程,不仅在国际层面受到双方政策的影响,也在国内层面受到各自社会行为体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区域战略性产业是关系到国民经济发展和区域战略性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关键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产业。东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为东部地区乃至全国产业结构合理化作出了贡献。但随着内外条件的变化, 东部地区战略性产业结构应选择海洋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可再生能源产业和金融业进行布局。  相似文献   

14.
开发可再生能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我国能源资源相对缺乏、能源结构不合理、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日益突出。大力开发和利用可再生能源,使其在能源生产和供应中逐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对于缓解能源短缺状况,减少环境污染,支撑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5.
工业化的发展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也引发出全球性生态危机。人类需要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来拓展生存发展空间。建设生态文明要求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要求全面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充分考虑环境、资源和生态的承受能力,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自然资源永续的利用,实现人类永续的发展。 以化石能源为主体、以可再生能源为补充的能源供应体系严重制约着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变化相适应的生态能源体系。在目前科技发展水平下开展生态能源建设应从生产与消费两个方面人手,完善生态能源体系。  相似文献   

16.
风力发电是新能源发电中技术成熟、最具规模化的发电技术之一,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风力发电具有利用可再生能源、无污染、运行成本低、建设周期短、不占用耕地、单台发电设备投资小、建设有灵活性等许多优点,是最具有发展潜力的能源产业。  相似文献   

17.
对当前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基础面、政策面和立法面研究现状作了分析和评述,整体上,相关政策与立法研究的重要性已经得到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认同,虽然已经出现了一大批研究成果,但具体的研究工作尚未充分展开,稳定的研究团队尚未建立,研究视角单一,研究成果缺乏系统性、综合性。不足以为中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政策和立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支撑。需要我们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认真总结,加以改善。  相似文献   

18.
《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及其在中国的实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是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实现其部分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进行项目合作的机制,目的是协助发展中国家缔约方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促进公约最终目标的实现,并协助发达国家缔约方实现遵守其量化限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承诺。清洁发展机制给我国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我国在实施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的过程中,应注意交易价格、碳泄漏、法制建设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1996年实施的《电力法》是垂直一体化行政管理模式的产物,可定位为一部"行政管理法",其立法定位、价值理念及内容体系与低碳经济时代要求严重脱节,已经成为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障碍,亟需修订。《电力法》需要建构"高碳"能源碳税、碳排放权交易、可再生能源补贴、低碳能源电价、低碳标准与认证、低碳技术创新等制度,以期实现电力工业的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天然气和新能源[2]作为清洁低碳和可再生能源,在美丽中国建设中如何发挥更大作用,如何实现两者融合发展是中国石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国家能源革命的重要举措,也是中国石油推动天然气业务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通过对我国天然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律、主要矛盾的分析,结合近年来两个行业的生产实践,借鉴国外经验,提出中国石油发挥天然气资源优势,推进天然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方向路径和实施建议,对中国石油正在开展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和天然气业务高质量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