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社会转型期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畅通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但在社会转型期,由于权利缺失,制度化利益表达渠道的缺陷及利益表达组织的缺位等问题,使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常处于无效表达,无处表达和无力表达的境地。新时期为了实现社会和谐,我们要给弱势群体赋权,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加强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非政府组织在中国的发展势头强劲,数量和作用不断扩大.非政府组织作为不同利益主体的代表和社会各阶层利益表达的渠道,架起了党和政府与民众直接沟通的桥梁.发展非政府组织,对于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扩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我国非政府组织发展中还存在相关法规和制度不健全、内部管理不完善、经费和人力资源不足、监督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今后,应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法律法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非政府组织自身建设,提升发展能力,健全监督与评估机制,保证非政府组织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社会转型期,协调关系和化解矛盾是统一战线的社会功能,也是新时期统一战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面对利益关系演进的新趋势、利益矛盾凸显的新特点和利益诉求增多的新情况,统一战线亟需充分发挥社会利益表达功能,实现利益和谐。面对利益诉求表达不平衡、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和利益表达机制不健全的主要挑战,统一战线要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有效化解社会矛盾;要畅通利益表达渠道,积极发挥社会整合功能;要健全利益表达机制,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实现社会转型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4.
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随着我国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化,非政府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日益凸现。非政府组织作为独立于政府之外的一支重要社会力量,在充当公民利益表达渠道,沟通政府与民众,提供社会服务,调节收入分配,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推进非政府组织的健康发展,应该在完善其法律法规体系,保持其独立性与自主性,完善其治理结构与责任机制等方面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5.
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引起了社会利益结构的调整和社会阶层之间差距的扩大,农民群体成为一个典型的弱势群体。由于农民利益制度化表达渠道的不畅,导致农民利益非制度化表达方式非常普遍,影响了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通过完善人民代表的利益表达功能,建立和完善农民的维权组织,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利益表达功能等,来构建新时期农民利益表达机制。构建农民利益表达机制,不仅有利于社会公正的实现,而且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6.
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的畅通是社会和谐状况的重要衡量指标,本文针对目前群众诉讼表达机制存在的渠道单一、表达机制非均衡性特点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党政机关要切实加强法律法规建设,为弱势群体诉讼利益得到有效维护提出了多维立体化举措。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谐社会与完善利益表达机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和谐社会是各个群体利益关系相协调的社会。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协调好社会利益关系的重要前提。我国现阶段的社会利益表达机制,在协调社会利益关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社会利益表达机制的缺欠,影响着不同群体的利益表达,进而影响公共政策的合理性。进一步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要从根本上解决利益表达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有待于政治生活现代化的拉动、公共治理多元化的推动和社会公众组织化的促动。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利益分化严重,社会矛盾众多,群体性事件频发,利益受损现象较多,民众的利益表达欲望也比较强烈。在我国规范化、制度化的利益表达渠道还不太健全的情况下,大众媒介是民众进行利益表达的一个很好的渠道。网络作为新兴媒体在利益表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同时,网络媒体在表达民众利益的过程中也出现了诸多问题,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策完善民众利用网络媒体的利益表达通道。  相似文献   

9.
利益诉求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创新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机制,要拓展诉求渠道,建立和完善人民利益表达机制;要扩大基层民主,建立健全公共政策的民意参与机制;要疏通渠道,建立和完善人民利益诉求引导机制;要组织起来,建立健全群众组织维护弱势群体利益机制;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利益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公众表达元素的不断分化和重组,传统的表达机制已无法满足公众多元的利益需求,手机短信以其独特的优势,使公民比较"廉价、便利"地获得了利益表达的渠道。进入短信时代,公民利益表达具有与以往表达机制不同的特点,在给人们的利益表达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对短信给公民利益表达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必须进行深入研究,采取措施,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修订的政协章程明确指出,人民政协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浙江省基层政协参与社会治理的实践探索为基础,对基层政协和政协委员参与基层和社会协商、促进社会治理进行分析研究。基层协商与社会治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迫切需要引入统战理念和协商机制,人民政协可以在平台、载体、渠道、方式等方面提供支持。人民政协要注重发挥自身价值引领导向功能,利益表达协调功能,决策协商咨询功能,社会疏导稳定功能以及凝聚共识整合功能,充分发挥自身在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人民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两者在理念、功能、作用、组织框架、成员构成、平台渠道、着力点等方面,都对基层协商和社会治理有着积极作用,可以说是各有所长、殊途同归,应整合两者资源,实现优势互补。人民政协和政协委员应努力提升服务基层协商和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2.
当前由于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渠道不通,导致了许多社会矛盾问题。本文从创新社会管理的角度入手,深入的探讨了拓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必要性;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缺失的根源以及路径选择等内容。通过拓宽弱势群体利益表达诉求渠道,缓和社会矛盾,对于创新社会管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网络不仅为弱势群体进行利益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而且几乎成为当前唯一畅通的渠道。但由于各方面政策的缺失,弱势群体在网络利益表达上也面临不少困境。构建系统化、规范化的弱势群体网络利益表达机制,要加快对网络利益表达的立法,保障和规范弱势群体网络利益表达行为的正常进行;构建弱势群体网络利益表达引导机制;建立现代化的弱势群体网络民意采集系统;构建快速、规范化的政府回应机制。  相似文献   

14.
1978年农村改革以来,我国农民成为独立的利益个体,农民利益表达的愿望更加强烈。目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农民缺乏利益表达意识、农民利益表达缺乏组织性等,由此要采取对策构建和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通过政治社会化等手段增强农民的利益表达意识、组建农民的各种经济合作组织、畅通制度内利益表达渠道,并进一步拓宽表达渠道。  相似文献   

15.
集体行动是一个逻辑性的群体性行动。人们由于受到各种社会控制,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在诱发因素的影响下极易产生怨恨,在情绪感染和社会动员的同时形成集体行动。在利益主体已经多元化的今天,利益表达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已经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建立起相应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诉求表达渠道,是实现社会治理“善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样态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晴雨表,保护与救济社会弱势群体是实现社会公正和法律实质正义的基本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拓展弱势群体利益诉求途径,建立弱势群体利益机制是保护救济弱势群体一个重要的途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需求。在分析我国现存的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的基础上,探讨建立我国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机制,就是要疏通利益弱势群体渠道,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表达机制;将弱势群体组织化,建立健全群众组织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群体代表机制;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和完善弱势群体利益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7.
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是我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构建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关键在于实现利益表达权利的平等,重点在于疏通利益表达渠道,另外,加快培育非政府组织是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前提,是我国政治文明的重要标志。构建完善的利益表达机制,关键在于实现利益表达权利的平等,重点在于疏通利益表达渠道,另外,加快培育非政府组织是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目前我国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缺失不仅影响到农民群体的利益,也威胁到了我国和谐社会、民主社会建设的进程。近年来,农民上访反映的问题暴露了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缺失带来的种种社会危害。提高农民政治、文化素质,建立农民自己的统一组织、规范现有利益表达渠道是构建农民利益表达机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在目前利益群体分化的背景下,中国国家自主性建设要达到防止政府俘获,发挥国家作用,促进国家发展,维护社会公正的目的。为此,建设国家自主性的措施包括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在政府与强势利益群体间建立明晰的组织边界,建立弱势群体利益表达机制,建立利益群体的利益和思想整合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