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哈特是当代西方新分析法学的开创者。他一生撰著论文甚丰。经五十年代末与富勒教授,六十年代同德夫林勋爵,七十年代和德沃金教授的三次波及整个西方法学领域的旷日持久的学术论战,其思想理论为学术界注目,影响甚广,有力地促进了战后西方法哲学研究的复兴和繁荣,二十多年来一直深刻地左右着新分析法学的发展。鉴于此,本文拟勾勒哈特法律思想体系的一般轮廓,求教于大方。一、哈特理论的思想源流西方社会科学研究在二战后蛰伏了十几年,至经济复兴时期  相似文献   

2.
关于道德能否进行法律强制问题,最有名的论战当属于哈特与德夫林的交锋,哈特在其著作《法律、自由与道德》中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精彩地回击了以德夫林为代表的法律道德主义的观点。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关于道德与法律的新的启发和思考,更为个人自由权利不受强制争取了宝贵的空间。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探析德沃金的法律原则模式。首先分析这一模式提出的时代背景。继而,文章从法律实证主义的代表观点入手,分析了德沃金对奥斯丁和哈特学说的批判。然后引入著名判例介绍了规则与原则的区别,政策与原则的区别,从而更加清晰地展现德沃金的法律原则理论体系的内容。文章结尾对这一学说进行简单的评价。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既有的对疑难案件的研究中,论者多从语义学角度将疑难案件的成因归结为法律的开放性结构,并将理论基础追溯到哈特于《法律的概念》中所持的观点。然而这不仅不符合哈特提出法律开放结构的理论语境,同时也忽略了开放结构在哈特理论中是疑难案件的解决方法而非产生根源这一重要观点。该误读的产生,究其实质乃在于既有研究混淆了语义学与语用学之间的界限,过度依赖于脱离语境的语义学分析,不仅无法认识到疑难案件产生的根源,也无法为其解决提供有力方案。  相似文献   

5.
当代英美法理学发展中呈现出了一种方法论转向,这一转向是以“哈特与德沃金”之争为标志的.早期的法理论家们致力于探讨法律的概念,然而德沃金对以哈特为代表的法实证主义理论所发起的攻击使得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参与到法理学方法论的争论之中.哈特秉持一种描述主义的法理学进路,而与之相反,德沃金、佩里则坚持解释主义的进路,此外,迪克森还试图以间接性评价法理学站居中间立场.这场关于方法论的争议无疑触动了法理学的元问题,争议的本身比获致一个是非定论显得更加有意义.无论是描述性法理学也好,还是规范主义法理学也罢,任何一套成功的法理论必须符合能够说明法律的规范性本质及增进我们对于法律实践的理解这两个条件.  相似文献   

6.
何为法律原则,如何区分法律原则与规则以及法律原则的适用问题成为现有关于法律原则理论研究的主要阵地,其中不乏以德沃金的原则理论作为其理论源头而展开论述的学者。无论是基于何种角度研究法律原则理论均不得脱离其内在规范性要求。笔者试图借由哈特与德沃金在"原则理论"和"规则理论"中的根本分歧点来对德沃金的法律原则理论进行不同的解读,从而在阐明法律原则与法律规则的内在关系基础上清晰化两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相似文献   

7.
边沁的功利主义发端于对刑法的讨论,随后经密尔补充修正,影响深远,争议不断。二十世纪遭到了罗尔斯正义论,德沃金、诺齐克权利理论的轮番"攻击"、围追堵截。哈特承前启后适逢其会,不但对以上各家对边沁功利主义的补充和进攻都有所述评,而且哈特1982年为《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一书所作的导言对于边沁功利主义的解读大有裨益。边沁功利主义的谬误实际上源于法律层次的划分问题,哈特的错误在于他模糊了这种划分,局限于法律语境下的权利观。  相似文献   

8.
评法律实证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实证主义是西方一种源远流长、影响深广的法理学学说。当代政治哲学家、法理学家哈耶克、德沃金对法律实证主义、尤其是对凯尔森和哈特的法律实证主义观点进行了严厉地批判。在中国,虽然法律实证主义没有正式存在和流传,但类似的观点却广有影响。为了把中国建成现代化的法治国,应当借鉴、学习先进法治国的经验,肃清法律实证主义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丹哈特的公共组织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有很大的相关性。丹哈特试图通过重新界定公共行政的领域来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公共组织理论,这一理论建立在批判理论基础之上、以实现公众的社会价值为目的、通过组织成员自身价值的实现来完成组织目标。  相似文献   

10.
法律内在观点是哈特法律理论的核心,蕴合法律的主体间性,但不足以使法律具备合法性.交往理性法律观以普遍商谈理论为进路,通过语用学条件的预设、生活世界的导入、事实性与规范性的界分,逐步推导出具有正当、合理、可接受性的合法之法,从而超越了法律内在观点的理论局限.交往理性法律观认为,法律的制定者即法律的承担者,合法之法凝聚着普遍共识,是实现社会整合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办实事、务实效、求实绩的政绩观 ,是各级干部必须树立的惟一正确的政绩观 ,是干部在实践中做出实绩的行动先导。各级干部一定要正确认识政绩的基本内涵 ,自觉把人民群众作为政绩的评判主体 ,把为人民谋利益作为政绩的评判标准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权力观、群众观和发展观 ,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切实加强制度建设 ,以真实的政绩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经济学家李嘉图、马尔萨斯为代表的自然地球观和以经济学家舒尔茨为代表的社会经济观,均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有关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都具有“里程碑”的性质。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在吸收人类发展理论精华的基础上,提出的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人类发展理念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因此,我们应当加深对党的科学发展观的理解,进一步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观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提供了不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要求。梳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发展观的演变,探讨不同发展观对当时经济增长方式的作用与影响,可以更深层次地理解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对我国当前经济增长方式转型的重要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张学良的教育观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学理念及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科学民主思想,其中包含的教育救国、素质教育、人尽其才、女子教育、重视国学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现代性、民族性和科学性,充分表现了爱国救亡和追求现代化这一时代的主旋律.在张学良现代教育观的指导下,东北地区的现代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共产党群众史观的生成有其独特的逻辑起点,并与中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在不同历史时期和阶段得以丰富和发展。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践行群众史观应该做到三个方面,即坚持群众主体,直面群众关切,顺应群众期盼。  相似文献   

16.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文章对提出科 学发展观的意义、内涵和实质及落实科学发展观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不能犯,是指行为不能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现实侵害的状况。不能犯应否构成犯罪,是不能犯的根本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可能存在的将不能犯全部作为不可罚的非罪的观点与将所有的不能犯均作为犯罪的观点处于对立的两极,而这样的两极在现实中并不存在:即使是最极端的观点,也不认为将迷信犯作为犯罪合理(成罪的场合),或者将所有的非实害犯均当作非罪的理论观点与立法例合理。依据社会一般人的认识进行事前判断,同时考虑行为人的特别认识作为危险的判断标准是合适的。划分一般的未遂犯与可罚的不能犯相区别的主张,对不能犯在处罚上轻于一般未遂犯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Omniscient viewpoint is widely used in classical novels, and it brings several dimension of ethical effects: Firstly, it is convenient to do ethic leading in stories. Secondly, presenting the ethic purpose through changing viewpoint. Thirdly, analyzing the unknown situation in ethic way. These effects always make classical novels moral meaning.  相似文献   

19.
“材料整理提炼训练”是在公文写作教学中,为提高写作者整理材料、提炼观点的能力而设计的一种训练方法。训练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础上进行,经过排列分类、概括意义、提炼主题、选择论据等训练步骤,最后完成写作提纲的拟制。通过训练,写作者能够掌握材料整理和观点提炼的一般方法,为其逐步形成熟练能力提供方法上的指导。训练的基本教学程序是:有关训练的介绍、给定和阅读材料与提出训练目的、分组按步骤展开训练、交流讲评。公文写作教学训练体系可分公文写作基础知识训练、材料整理和观点提炼训练、公文内容和语言表达训练以及综合训练。  相似文献   

20.
关于增设消除犯罪记录型缓刑之立法建议的置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对前科消灭制度关注度的日益升高,在刑法领域内盲目套用前科消灭理论的不正确做法逐渐增多,关于增设"消除犯罪记录型缓刑"的观点就是表现之一。此种学说的关键理论依据在于:缓刑考验期满后,保留犯罪记录会对缓刑犯产生标签效应,不利于其社会复归。对于此种学说的规模化出现应当加以系统的反思和批判,清晰地区分国内外刑事立法体系的差异,确立正确的缓刑观,坚持用审慎的眼光去分析缓刑制度与前科消灭理论的相互界限和各自相互独立的立法初衷,防止类似不正确观点的进一步扩大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