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部内陆城市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动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方面初见成效,但与东部沿海的浙江温州相比,非公有制经济无论在整体规模,还是在社会贡献率、投资产业领域、投资环境等方面仍有很大差距。本文从分析非公有制经济在西部大开发中的作用入手,提出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战略,对西部内陆城市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优势与存在问题进行了剖析,提出西部内陆城市今后进一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良性非均衡发展”与江苏“江海联动”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海联动”以江苏沿江、沿海为基本发展轴线,以“联动”发展为途径,以资源整合、产业互动、布局拓展为基本手段,在行政区联动、经济带联动、开发战略联动等方面,实现江苏区域经济的“良性非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3.
促进宁夏内陆型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务院批准宁夏发展内陆开放型经济,对于宁夏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宁夏科学发展有重要意义。推进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应该坚持以开放促开发、以开放促发展的主线,面向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坚持三大开放、三大融合,在对外开放、对内开放、重点产业与重点区域开放方面采取不同的战略,并积极构筑适应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支撑体系。  相似文献   

4.
从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出发,蓝色经济区建设必然涉及主体区内部、主体区与联动区、蓝色经济区与内陆腹地省份,以及蓝色经济区与国内、国际其它沿海经济体之间的区域经济空间关系。这五大区域经济空间关系中内在蕴含着从集聚到协同、极化,再从协同、极化到辐射、延伸的经济效应机理。必须基于这些经济效应机理,探寻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路径。即主体区内产业集聚效应,主体区与联动区的协同效应和极化效应,蓝色经济区对内陆腹地省份的辐射相应,以及蓝色经济区向其它沿海经济体的延伸效应。  相似文献   

5.
开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出路。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新趋势给中部内陆省份的全方位开放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风险与挑战。以湖南省为例,中部内陆省份必须深入研判世界格局新变化,牢牢把握国家区域合作新机遇,积极探索扩大开放新方式,才能更好地实现全方位开放。  相似文献   

6.
“陆海数字经济时代”是海洋经济与内陆经济互动共生的新时代。在第四工业革命的驱动下,海洋工业时代向陆海数字经济时代转型已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资本市场发展的内在需求促使陆海经济联动加速,落后的内陆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引导推动陆海经济联动,现代科技的发展为海洋经济向陆海经济联动创造了基础条件,“一带一路”倡议进一步推动海洋经济向陆海经济联动转型。在陆海经济联动不断强化的背景下,内陆大城市的兴起成为一种新的趋势,且为海洋工业经济时代向陆海数字经济时代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航空运输引致世界城市体系的构建逻辑发生重大变化,全球城市网络正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延伸,空港经济对城市尤其是内陆城市发展的影响更为凸显,在此背景下,"城市因空港而繁荣"应成为成都朝向更高等级城市进阶,谋划更长远发展蓝图的基本遵循。本研究将成都空港经济发展置于"一带一路"战略以及内陆经济发展大环境中,从立足当前、面向未来、对标趋势三个维度对成都空港经济发展的责任与依托进行了系统性、战略性的思考,并提出了成都推进空港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发展,世界各国各地之间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联系和交往更加密切。湖南地处内陆,对外开放水平相对薄弱,在国家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新一轮的改革开放背景下,研究和分析湖南推动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路径,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文将从湖南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基本现状、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湖南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新高地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在东北经济下行的新形势下,如何实现常态化经济增长就成为了辽宁沿海经济带作为国家战略能否得以顺利推进的关键。通过对沿海经济带2011-2014年经济增长的数据呈现与分析揭示了制约经济带常态化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础上,从进一步融入东北亚经贸体系以扩大对外开放,优化升级贸易品结构并加大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限制大连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回波效应",进一步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以及稳步增加固定投资等方面探讨了推动经济带常态化经济增长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0.
继80年代沿海开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之后,90年代以浦东开发开放为前奏,长江流域和东部沿海地区均被推向了开放的前沿。开放的机遇尽管翩然而至,但毕竟珊珊来迟,晚了整整一个年代,使长江内陆城市与沿海开放城市的差距较之70年代末有了明显的扩大。因此,沿江等后开放地区只有通过超常规的发展才能缩小与沿海的差距。  相似文献   

11.
江苏沿海开发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高江苏经济实力的客观要求。江苏沿海开发必须树立新的系统观、新的协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发展观念、优化经济结构、构建区域联动与协调机制、保护生态环境,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长江经济带新世纪以来不同时空演变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进行了综合分析与判断。研究表明,新世纪以来我国实施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后续攀升动力不足;区内四大板块经济协调程度趋同特征明显,且西部地区后来居上;区内省市之间经济协调程度差距不断缩小,但沿海内陆层次依然分明。为此,提出了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行路径,即优化资源流动配置,加速推进一体化进程;缩小区际经济差距,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发挥落后地区后发优势,努力实现弯道赶超等三条路径与对策。  相似文献   

13.
旅游业从推动经济快速发展、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几方面推动城镇化进程;贵州省城镇化的发展能为旅游业创造发展契机、提供良好发展环境并且引导旅游业正确的发展方向。贵州省的旅游业要与城镇化实现良性互动发展,应利用二者互动发展的关系,将旅游业发展与多种产业相结合,多途径推动城镇化建设;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城镇化促进旅游业发展;将科学性与特色性相结合,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是文化与经济融合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我国互动发展体系尚不健全,目前很多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互动发展的效果并不理想。为此,有必要从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通过坚持价值坚守、多元互动、互利共赢和特色化的原则,以文化传承创新为导向更新互动理念、以共担人才培养重任为核心提升互动目标、以创新体制机制为保障丰富互动内涵,构建地方高校、当地政府、企业、社区等主体协同参与的全方位互动发展模式,促进地方高校文化与区域经济高效互动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河南作为一个内陆省份,无论是基本省情还是在经济发展等方面,确实有别于沿海发达地区和其他中西部地区。外语教学方面虽然不一定落后,但特殊的情况使得外语的运用与沿海城市有不小距离,外语人才通常都是“孔雀东南飞”。  相似文献   

16.
地方高校融入区域经济建设,既可以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又能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发展.长株潭城市群作为“两型社会”综合改革配套试验区,急需调整区内经济结构,并快速实现转型.为适应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目前各方都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调整,然而两者的互动还存在诸多问题,为了更好地完成“两型社会”的建设,笔者从政府、高校、企业三方面提出了促进两者互动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城乡经济一体化新格局是指在保持城乡各自特色的同时,保持城乡经济社会制度、机制的统一,从经济、社会、空间布局等方面融合城乡发展,实现城乡统一互动、共同发展的新局面。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不仅要依靠以市场为导向的、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为基础的聚集扩散机制和市场互动机制,而且必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以规划政策制度为手段的统筹协调机制和均衡决策机制。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理论为基础,实证分析了合肥市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合肥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存在良性互动关系,但两者互动影响程度存在非对称性。在分析合肥金融对经济增长贡献略显不足的影响因素后,提出了实现合肥经济与金融双赢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辽宁经济虽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发展成就,但与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和福建等东部沿海省份相比,仍存在着较大差距,其成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与区域历史文化差异,区域经济地理和经济结构差异、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国家政策取向的影响等因素相关联。我们认为,辽宁与沿海5省的发展差距,突出表现在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2006年,辽宁民营企业完成的增加值已占GDP51.8%,而沿海5省的民营经济创造的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都比辽宁高,辽宁与沿海5省在经济总量上差距的半数以上是来自于民营经济方面。  相似文献   

20.
地方高校转型与区域经济之间存在极为紧密的逻辑联系,两者的内在动力和发展诉求紧密相关,如果能够实现紧密互动和有机结合,那么所产生的整合效应将会非常明显,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空间。要想发挥耦合机制的重要作用,首先需要以两者的转型互动发展为重点,通过多元化投入机制、发展机制和工作机制的互动来促进高校转型,保障政校企协同创新并实现互利共赢。从宏观角度将理论分析与实践研究相结合,深入剖析政校企协同背景之下区域经济耦合机制的影响,可为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学校、企业的共同发展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