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方位问题,是指它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时空方位问题。其时间方位包括两方面: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史上的定位,二是它在当代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定位。其空间方位包括"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处的国内空间和国际空间两方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统一战线所处的历史方位、肩负的时代使命也在发生重大变化,从治国理政视角来看,新时代统一战线的地位、价值和优势凸显了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法宝作用。  相似文献   

3.
政治共识在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是维系社会政治稳定的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基本政治共识。在社会转型中最大限度凝聚政治共识,是中国社会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统一战线在凝聚政治共识方面曾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统一战线在延续中国基本政治共识和凝聚具体政治共识过程中也一定能够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胡锦涛总书记的“七一”讲话,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文献。我们要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大视野中,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脉络中,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中,从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中去学习理解,这样能够使我们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中华民族必然走向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性政治实践经历了革命性实践、发展性实践的历史演进,已进入了当代中国治理性实践的时代方位。法治方式是当代中国治理实践的基本手段,法治文化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时代特质。培育法治精神、建立法治体系、养成法治行为,代表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时代创新的三大维度。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许多重要论述。习近平围绕坚持统一战线基本定位和作用,坚持结合当前统一战线工作的形势和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方法和新要求,这主要体现为坚持在大历史观视域中考虑统一战线的地位和作用,坚持在大发展观中看待统一战线的内涵发展和功能拓展,坚持在大利益观格局下发挥统一战线凝心聚力的作用。习近平统一战线思想是在大历史观、大格局和当今中国大政治背景和实践中展开和发展起来的,与时俱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思想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既标明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方位,也标明了统一战线发展的历史方位。统一战线的使命任务历来与党的战略安排紧密联系在一起。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统一战线有自己的优势,应该也完全能够为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做出贡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新时代的统一战线在凝聚思想政治共识、提供人才智力支持、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构建文化认同基础等方面发挥着明显的优势作用。  相似文献   

8.
不同的的历史时期,由于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历史方位不同,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政治路线重要的组成部分也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发展变化。统一战线始终在党的工作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始终是党的一个重要法宝。  相似文献   

9.
历史方位,是指我们党和国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处的地位、环境和条件。历史方位是由中国共产党所处的时代、所承担的历史使命、所面临的重要历史任务所决定的。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需要从民族伟大复兴与中华民族主体性的历史重建、科学社会主义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出场、人类现代化进程与"中国方案"的世界历史意义这三重维度加以思考。通过对新时代历史方位的深入剖析,不仅对于更好地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而且对于准确把握新方略、新使命和新要求,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明确了我国发展的新的历史方位,规定了我国统一战线工作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应从三个维度开展.一是历史维度,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由新的历史方位决定,并以新时代为基本立足点.二是发展维度,应当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目标、任务和战略布局,正确认识新时代统一战线工作的目标、特点和关系.三是实践维度,应当紧紧围绕时代特色和任务要求,从思想引领、文化建设、法治保障三个层面健全统一战线工作的推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论文化统战在新时期统战工作中的战略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我党统一战线九十年的实践历程,统一战线的理论内涵逐步由政治体系向文化体系转变。新的历史转型期,伴随着我党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等工作思路的提出,统战工作中文化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文化统战在新时期的统战工作中具有高度的战略地位,这是由文化的功能和特点、新时期我国统一战线所面临的社会背景、党在新时期工作重心的逐渐转变等因素决定的。我们必须强化文化统战意识,把握文化统战在统一战线体系中的引领作用,并在实际工作中创新方式,转变观念,更好地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的巨大功能。  相似文献   

12.
本文探讨李维汉对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他关于"统一战线是一门科学"的有关思想,揭示了统一战线理论政策研究必须遵循的规律,为开启统一战线学学科建设作了理论上思想上的准备。他善于发现和把握统一战线理论增长点的理论思维能力,推动了深入、广泛地开展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为以后提出创立统战学学科建设打下了基础。当前,统战学学科建设依然是摆在广大统一战线理论科研和教学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统战学理论体系,加强统战学学科建设依然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是这一制度的奠基人,邓小平则丰富和发展了这一制度。多年来学术界对邓小平多党合作思想的基本内容、与毛泽东思想的比较及其历史贡献等研究的成果颇丰,关于多党合作的研究是当代中国重大政治理论课题,认真学习和掌握邓小平多党合作的重要思想有助于对这一重大课题进行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14.
统战工作的特点,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内涵。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统战工作在以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不断取得新的进步,表现出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新形势下的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统一战线;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处在重大历史关头的统一战线;是党外代表人士实现了新老交替的统一战线;是“一国两制”条件下的统一战线;是国际、国内复杂环境下的统一战线。  相似文献   

15.
统一战线的历史变迁不仅包括了统一战线的正向变迁,而且也包括了统一战线的负向变迁。统一战线的双向变迁既是一种世界历史现象,也是一切具有某种程度的历史合理性的统一战线内部的普遍现象。研究统一战线的双向变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着重分析概括了统一战线负向变迁的四种基本类型,从而提出了一种可以用于研究统一战线历史变迁的解释框架。  相似文献   

16.
陈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是中国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思想内容丰富、体系完整。陈云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陈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形态的研究,主要应围绕地位和作用、内容、原则、方法和运行机制等方面展开。从实践领域来看,应当围绕从党内、统一战线、军队及若干特殊领域等问题展开。系统梳理和研究陈云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经济体制逐渐转型、社会结构深刻调整、利益格局不断变动,统一战线的任务、性质、对象和范围都发生了变化。为继续发挥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重要“法宝”作用,统一战线的功能也需不断调整、与之契合。面对新形势,统一战线要立足当代功能,转变工作理念、明确工作重点、改进工作方法,为“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赋予新时期统一战线新的任务和目标,要充分发挥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作用。新时期应明确统一战线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新定位;不断加强民主党派自身建设,积极推进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发展;积极做好党外代表人物工作,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支持,从而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有利保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统一战线理论,形成于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并随着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的确立而不断发展完善。随着民主联合战线与国共合作的发展,中国共产党在统一战线问题上,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列理论和主张。大革命失败后,统一战线工作的重心发生了变化,形成了工农民主的民族统一战线。"九一八"事变发生后,调整统一战线方针政策,明确提出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西安事变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确立,尤其是毛泽东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阐述,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统一战线理论走向成熟。中共早期统一战线理论是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实际出发,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丰富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奠定了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理论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高校统一战线二级网络构建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学院制是高校深化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产物。在学院制的管理模式下,二级学院成了党外知识分子开展教研活动、实行民主管理、表达政治诉求的主要场所。构建统一战线二级网络将有助于我们深入贯彻党的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充分发挥统一战线的功能和作用,进一步探索学院制管理模式下高校统一战线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