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司法改革的一个难点即司法公信力下降甚至缺失,而以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以司法公正树立司法公信则被认为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庭审公开作为司法公开的核心内容,理应成为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着力点。然而,当前的庭审公开实践并未达到其应有价值,在具体操作层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最高人民法院陆续出台了系列关于司法公开的新举措,进一步放大了现阶段庭审公开存在的问题。庭审公开的问题与其缺乏科学合理的程序控制关系重大,需要我们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在庭审公开原则的基础上,明确案件公开审理的范围,并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将庭审公开置于程序控制之下,使其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2.
当前,司法改革的一个难点即司法公信力下降甚至缺失,而以司法公开促进司法公正、以司法公正树立司法公信则被认为是提升司法公信力的重要途径。庭审公开作为司法公开的核心内容,理应成为提升司法公信力的着力点。然而,当前的庭审公开实践并未达到其应有价值,在具体操作层面还存在着诸多不足,最高人民法院陆续出台了系列关于司法公开的新举措,进一步放大了现阶段庭审公开存在的问题。庭审公开的问题与其缺乏科学合理的程序控制关系重大,需要我们在司法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在庭审公开原则的基础上,明确案件公开审理的范围,并制定相关技术规范,将庭审公开置于程序控制之下,使其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相似文献   

3.
司法公信力是社会公众基于对法律和司法实践认同的基础上产生的公众对司法的信任和司法对公众的权威力。微博直播庭审作为微博传播与司法机关庭审工作相结合的创新实践,具有司法公开、司法参与、社会监督和法治教育的功能,也正是这些功能使得微博直播庭审具有了司法公信力构建的特性。微博直播庭审从心理认同、制度实践、价值目标、司法主体、文化环境等多个维度,树立法律信仰,落实司法公开,实现司法公正,提高法官素质,传播法治文化。从而实现对司法公信力的多维构建。  相似文献   

4.
司法公开的基本法理在于司法权是一种直接关涉社会正义和公民权益的公共权力。在现代社会,司法公开是以公正和效率为价值取向,并有其积极的社会功能。司法是保障人民自由权利、实现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屏障,司法功能的实现是建立在司法公正的基础上,而司法公开是促进司法公正的保障。为此,为实现司法公开的社会价值,使纠纷得以圆满解决,应在司法公信力、司法廉洁、培育法律信仰等方面下功夫。  相似文献   

5.
裁判文书公开作为审判结论的公开,是司法公开改革的一个起点,可以视为全部审判卷宗公开的基础探索。以公开保证公平、公正,以公开提升司法公信力是司法公开的核心目标,是阳光司法、透明司法的根本。在今后司法公开的改革过程中,应当严格贯彻司法体制改革的指导理念,逐步扩大审判卷宗公开的范围和对象、逐步废除卷宗副卷,推动法院审判卷宗的全部公开,切实通过全部审判卷宗的公开保障司法的公平公正和司法公信力的提升,让阳光照进司法的全过程。同时,不断探索公开的恰当方式,并关注当事人的信息处理与权利保障。  相似文献   

6.
司法不但要公开,而且要以正确的方式在正确的程度和范围上进行公开。司法公开是赢得司法公信力、维护司法权威、走向司法公正的必然选择。公开的方式和程度直接影响着司法公开的效果。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司法机关开展司法公开活动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带来了各种挑战,如何结合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完善司法公开方式,划定司法公开范围使司法赢得公众信任、维护司法公正形象,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在司法公开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庭审的过程也是体现司法公平与正义的重要环节。从最初通过电视等媒体对庭审过程进行报道,到互联网时代中通过网络对的庭审活动进行直播,再到“自媒体”兴起后庭审活动的微博直播与互动,我国法院的审判工作透明化程度日益提高;司法公开的含义远大于庭审直播;为进一步促进司法公开与公正,包括庭审在内的法院工作的公开,需要在合法、合理地予以规制。  相似文献   

8.
司法公开是国际准则中公正审判权的要求,也是公民知情权的要求.司法公开包括庭审公开和判决公开.司法公开有三种例外,即基于民主社会中道德的、公共秩序的或国家安全的理由不公开;基于诉讼当事人私生活的利益不公开;基于特殊情况下法庭认为公开审判会损害司法利益不公开.国际准则对司法公开提出了新要求,即应当最大限度地公开,以电子形式公开,鼓励司法机关向媒体提供信息,违反司法公开应当有救济机制.  相似文献   

9.
审判旁听制度是审判公开制度的具体体现之一,在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中,社会群众、新闻媒体和特定群体参与旁听,不但可以加强司法监督,规范审判人员的审判行为,提高司法公正的质量,而且能够起到具体生动的普法教育的作用。为确保审判旁听制度功能的充分实现,人民法院应不断加强旁听场所建设和拓展庭审事项信息公开渠道。  相似文献   

10.
审判公开是看得见的正义,公众积极参与庭审旁听对推动审判公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基层法院在当事人参加诉讼、社会公众参与旁听审判这种传统途径下的审判公开实施效果有限,究其原因,制约审判公开实施效果有制度方面、社会公众心理认知方面及法院自身方面等因素。为此,应建立和完善庭审旁听关联制度、完善信息公告系统、扩大庭审旁听的便民措施、将庭审旁听人数纳入阳光司法考核体系,这样,才能使庭审旁听制度更加完善,并加快司法公开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审判公开是看得见的正义,公众积极参与庭审旁听对推动审判公开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近年来基层法院在当事人参加诉讼、社会公众参与旁听审判这种传统途径下的审判公开实施效果有限,究其原因,制约审判公开实施效果有制度方面、社会公众心理认知方面及法院自身方面等因素。为此,应建立和完善庭审旁听关联制度、完善信息公告系统、扩大庭审旁听的便民措施、将庭审旁听人数纳入阳光司法考核体系,这样,才能使庭审旁听制度更加完善,并加快司法公开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司法公信力建设与司法体制、司法机关人员素质、社会公众的法律素养等因素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司法权威与司法公正是司法公信力的决定因素。当前,我国司法公信力缺失的直接原因有:一是司法权力配置不当和司法信仰缺失;二是司法制度的缺陷和司法人员的素质不高。要提升司法公信力,必须树立司法为民的理念、在司法体制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加强司法队伍的素质建设和提高公民的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13.
司法公开是最高人民法院近年来推行司法改革的重点内容。司法公开是宪法性原则,其通过规范司法权的正当行使,促进司法公正实现,推动社会纠纷的有效解决。在实践中,制度资源不足、公开范围有限、欠缺程序性规定、权利保护和救济缺失等问题,制约着司法公开价值的充分实现。制度化、内容全覆盖、形式多样化、区别性公开、公众积极参与等改进举措,将有助于构建和完善司法公开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4.
司法公正是司法活动应追求的核心价值目标,但司法公正的实现有赖于众多制度与措施的保障.法官的心证公开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是各种保障司法公正的制度与措施得以落实的必要条件.心证公开包括心证的条件公开、心证的过程及理由公开、心证的结果公开与心证结果的监督机制公开.法官心证公开要彻底实现,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也应当跟上.  相似文献   

15.
司法价值关乎具体的司法动向和司法目标的实现。在深化司法体制改革过程中,确立了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民主的价值取向。审判公开在促进司法公正,提高司法效率,保障司法民主方面,彰显了司法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司法公信力包含司法权运作和受众心理两个层面,其内容涵盖"信仰、信心、信任"三个方面。司法公信力的衡量标准是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在构建司法公信力的过程中,司法权的运作主要是借助法官这一群体来实现的。法官品质的提升必须不断增强专业知识技能、致力于服务社会和自我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达到司法公信力的内在要求,实现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7.
司法公信力包含司法权运作和受众心理两个层面,其内容涵盖“信仰、信心、信任”三个方面.司法公信力的衡量标准是司法公正和司法效率.在构建司法公信力的过程中,司法权的运作主要是借助法官这一群体来实现的.法官品质的提升必须不断增强专业知识技能、致力于服务社会和自我素质的全面提高,才能达到司法公信力的内在要求,实现司法公信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8.
国家法治建设、司法公正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媒体监督有其正当性和必要性,通过透析当前媒体聚焦的热点案件,媒体监督对司法公信力提升积极、消极影响并存。媒体监督与司法公信力冲突本质上有正义法律观和朴素道德观的冲突等深层次原因,为协调二者关系,应从立法、司法、执法、公民参与等多途径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加入WTO,法律制度全球化又一次地提上了议事日程,而司法公开又是我国法律制度全球化的突破口。司法公开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与司法改革的三大目标——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和司法独立的关系上。目前完善我国司法公开还需要一定的配套制度。  相似文献   

20.
政府公信力是由公众作出的关于政府行政行为及其结果是否得到公众认可的认知评价,表现为公众对其施政行为的满意和信任程度。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政府公信力都是其政治合法性的重要支柱和来源。公信力下降,公众认可度降低,将不利于政策的推行、施政纲领的实施和经济社会的进步。地方政府作为政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央政府的基石,担负着政策的具体执行任务,其公信力状况如何至关重要。当前,地方政府的公信力建设存在着诸多问题,产生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解决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公信力建设的问题不仅要注重提升治理能力、转变政府职能、有效遏制腐败、推动信息公开等,还应注重运用网络等传播媒体,以提升地方政府公信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