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5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以下简称修正草案)对现行《刑事诉讼法》作了较大范围的调整,涉及现行刑诉法一百多个条文的修改.涵盖了刑诉法总则以及立案、侦查、起诉、审判、执行等几乎所有刑事诉讼程序。此次修改最大的亮点是修正草案增设了四项特别程序,其中包括对实施暴力行为的精神病人的强制医疗程序。  相似文献   

2.
浅谈刑诉法对检察监督的强化丁加宏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决定》,对我国现行的刑诉法所作的修改达110处之多。经过修正后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新刑诉法)对检察机关作为国家法律监督专门机关...  相似文献   

3.
1996年3月17日第八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现刑诉法"),是在1979年7月1日第五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原刑诉讼")修改的基础上制定的。现刑诉法与原刑诉法相比,在立法的指导思想、内容和结构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在诉讼民主化、科学化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与世界刑事诉讼发展的总趋势更加靠近。在律师的刑事诉讼权利(以下简称"诉讼权利")保障方面增加、修改了部分条款,使律师为犯罪嫌人提供法律服务和为被告人进行有效的辩护提供了诸多…  相似文献   

4.
2015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对庭前会议的内容予以了具体规定,使我国关于审前程序的规定进一步细化。但是目前由于法律条文之间的冲突以及法律规定的缺失,庭前会议并没有起到预期的作用。因此,建议进一步完善诉答制度,赋予庭前会议作出的裁判以拘束力,确立调查令制度和律师强制辩护制度,协助当事人更好地参与庭前会议。为庭前会议建立充实化的制度支撑有助于其在"以审判为中心"的民事诉讼改革进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5.
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刑诉法)及《人民检察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颁布实施后,取保候审的法定适用条件,由原来的两种扩大到了七种,对保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正当权益,促使其悔罪自新,减轻监管机关的压力,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取保候审适用范围的扩大,相应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以随意变更逮捕措施,对已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滥用取保候审较为突出。由于已被逮捕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一般主观恶性较深,社会危险性较大,而取保候审的强制力以及对…  相似文献   

6.
提高审判效率、加快诉讼进程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刑事诉讼程序发展的主流。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将西方的庭前会议制度引入我国,丰富了我国原本单薄的庭前准备程序,为保障集中审理、提高诉讼效率提供了条件。但作为一项新的制度,具体法律规定仍不明确,司法实践中常产生困惑,司法适用率并不高,有必要对相关法律适用上的难点进行归纳并寻找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7.
视听资料在刑事诉讼中的特点及审查陈晓光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对我国1979年7月1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进行了修正(以下简称“修正后的《刑诉法》”),修正后的《刑诉法》第42条规定将视听资料补充为证据的一种,这是新中国建立...  相似文献   

8.
为适应新《刑事诉讼法》对拘传的修改,《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试行)》(以下简称《高检规则》)也作出了相应调整。新《高检规则》在吸收新法适当延长拘传时间、拘传期间对犯罪嫌疑人饮食和必要的休息时间要予以保障的规定同时,明确规定了两次拘传间隔的时间。但由于解释不到位或者遗漏解释等原因,新《高检规则》中对于拘传的新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前景并不乐观。本文在分析拘传新规则适用前景的基础上,对拘传的完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新刑法,修订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旧刑法)自1997年10月1日实施以来,由于法院近期审理的刑事案件基本上发生于1997年9月3O日以前,因此,应当根据新刑法第12条规定的“从旧兼从轻”原则来判定是适用新刑法还是适用旧刑法。但在审判实践中,在理解与适用新刑法第12条规定的一些具体问题上仍有不向认识。尽管最高人民法院于1997年9月25日颁布了(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但该司法解释尚不够具体,对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迫切需要从理论上进行阐释,以指导司法实…  相似文献   

10.
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新增了庭前会议制度,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又针对庭前会议制度出台司法解释予以阐释。作为一项旨在保障公平正义、提高庭审效率的庭前准备程序,该项制度在理论界和审判实务界引起了极大的关注。从程序立法的科学性来看,这项新增加的审判程序具有开拓意义的同时兼有智慧性和前瞻性。但从审判实务的角度而言,条款的设计略显粗疏、过于简略则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客观的分析庭前会议制度在司法实践中的运行状况,笔者针对庭前会议展开了全面、细致的实证调研。从审判的角度对其中原因进行分析和探讨,结合自己多年的审判实践经验,对庭前会议制度的充实和完善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1.
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增设了庭前会议程序,有助于提高法庭审理的质量和效率,促进刑事诉讼程序的精细和科学。由于《刑事诉讼法》规定较为笼统,因此,对新规定的理解和在实践中的适用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审判方式的改革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以下称新刑诉讼法)对我国刑事诉讼制度的重大改革之一,即由近似于大陆法系的职权主义审判方式改为适当吸收英美法系当事人主义的审判方式。其核心内容为:将庭前实体性审查制度改为程序性审查制度;庭审由“审问式”改为“控辩式”;法官由审问者转变为裁判者及法庭秩序的指挥者和维护者。总之,新的审判方式从调整和重新配  相似文献   

13.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附带民事诉讼”仍是二条原则性规定,最高人民法院1998年6月29日公布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对附带民事诉讼部分作了一些具体规定,但仍有许多问题没有明确下来,还有些规定存在法律冲突的情况。在理论界,学者的意见也多有分歧。在司法实践中,做法也大为不同。因此,有必要对附带民事诉讼问题进行探讨,本文就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在实践中如何认识和理解,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4.
新《刑事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规定了庭前会议制度,但因规定简单概括,庭前会议的功能发挥和实践应用引起了广泛争议。作为一项重要的庭前准备程序,庭前会议的适用应由法官根据案情的需要进行自由裁量,并可在作出决定前询问控辩双方意见,尤其是证据意见。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庭前会议中形成的会议记录仅记载的是双方意见,并非具有直接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若当事人在庭审中提出与庭前会议不一致的请求或意见亦无不可,且应以当庭表达为准。  相似文献   

15.
2012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第182条第2款确立的庭前会议制度成为我国刑事诉讼庭前准备程序的明珠。但该款法条对庭前会议处理对象的范围只做了较为粗疏的三条列举,后以"等与审判相关的问题"做了兜底规定。从庭前会议的性质和地位出发,"与审判相关的问题"理应包括起诉法条的变更、证据的调取和开示、案件的分流过滤、争议焦点的整理、审理计划的制定等相关事项。  相似文献   

16.
新《刑事诉讼法》建立了强制证人出庭作证制度,同时作为例外,也对我国的亲属作证特免权作了相关的规定。亲属作证特免权制度对于保护证人权利、完善我国证人作证制度具有重要意义,但新《刑事诉讼法》对这项制度的规定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对亲属作证特免权的适用范围、与庭前书面证言的效力等问题还需通过立法予以明确。基于亲属作证特免权的立法思想、权利属性及其与庭前书面证言效力的关系等相关问题,应建立覆盖整个刑事诉讼环节的亲属作证特免权规则,明确特定亲属作证特免权与庭前书面证言的效力关系。  相似文献   

17.
修订后的《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四条和最高法院2008年11月通过的《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审判监督程序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第五条、第四十二条确立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案外人申请再审制度。但是,现行司法解释的规定过于模糊,关于此制度的设计存在诸多缺陷,在民事诉讼法修订时需要进一步立法规范。  相似文献   

18.
新修订的《刑事诉讼法》增加了庭前会议程序。庭前会议是介于起诉和审判之间的一种程序,目的在于控辩双方通过明确争议焦点和确定合法证据来开展实质性的庭审准备工作。文章认为,庭前会议虽然加大了公诉机关的工作难度,但却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必手段。  相似文献   

19.
新刑诉法首次规定审判人员可以在庭前召集控辩双方听取有关程序问题的意见,这被学界认为是针对程序性争议的庭前听证程序的雏形。庭前听证程序的性质与庭审程序具有相似性,但因裁判对象不同也有其独有的特征。英美及很多大陆法系国家均建立了针对重大程序性争议的庭前听证程序。我国现阶段由法官在庭审阶段行政化处理程序性争议,这一方式所存在的缺陷也催生了新刑诉法庭前听证程序的初步确立,但具体的实施规则尚需完善。  相似文献   

20.
新《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新刑法)对缓刑制度作了明确规定,这些规定同样适用于未成年犯。但是,未成年犯不同于成年犯,相同的规定适用于未成年犯会不利于对未成年犯的教育、感化、挽救。笔者从司法实践角度,认为应当把未成年犯和成年犯的缓刑适用条件分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