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中华民族传统的休闲文化是以农历春节为主要标志的节日文化,她生成于农耕文明.由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遭遇了时间和空间两个断层,因而其传承也出现了问题.在中国传统的节日文化中,剔除其不适应现代社会生活的部份,构建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休闲文化,对于建设今天的和谐社会,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20世纪新出土的陇右简牍材料极为丰富,如果用力于此以研究古代文化、文学,必然会扩大研究的视野。在古代文化研究方方面,陇右简牍的作用在于:首先,陇右简牍充分地反映了中国先秦到秦汉时期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内容;其次,陇右简牍是中国文化史的“硬档案”,记载了陇右地区历史文化的诸多信息;再次,陇右简牍在中国古代书体源流的研究中具有特殊价值。在古代文学研究方面,陇右简牍的重要作用在于:一是散佚典籍、作品的发现,为文学研究提供新的栽体;二是订补现存文献的阙误,促进作品研究的深入进行;三是陇右简牍中所留存的许多古用语,大大丰富和扩充了汉语的词汇,为研究我国传统语言文化的发展演变提供了新语料。  相似文献   

3.
略论英语全球化语境下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身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当代中国的新型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格局逐渐解体,西方文化价值不断渗透,传统认知体系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不少当代青年人的国家、民族身份认同感发生变化,某些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在悄然变化,游离于中西文化的夹缝当中.要重塑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文化身份,应加强汉语语言文化的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进中国英语教学.  相似文献   

4.
在澳大利亚当代作家尼古拉斯·周思的作品《红线》中,女主人公鲁丝的文化身份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杂糅性:她是位地道的澳大利亚女性,但非常痴迷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到中国与沈复灵相识后,受启于佛教转世轮回的思想,与沈一道成为《浮生六记》中芸娘与沈复的转世,在今生续写了两人未了的爱恋。从杂糅性的概念、杂糅视角的特征,以及中国文化对西方文化的启示来分析鲁丝的生存状态发现,她身上更多体现出的是中澳文化的平等对话,而无所谓到底谁是主流秩序。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的农耕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华各民族对牛的特殊情结,产生了很多少数民族以牛角头饰来表示特殊身份的习俗,在有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中,牛更是成了崇拜的图腾。  相似文献   

6.
大学教师身份考察与大学文化的复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学具有不同于一般组织的文化系统,教师在大学中有着双重身份.大学的管理理念、运行机制承载着其独特的院校文化.大学教师身在其中,具有一所学校特有的制度身份或单位身份.这一身份就是他们生活、工作、学习的规则.同时,作为知识承载者的大学教师在对知识的不懈追求中也维系着大学的自治和学术自由,因而学术身份是大学教师的主动追寻和选择.然而综观当代各国大学可见,学科文化愈渐趋于狭窄和保守,而院校文化愈益表现出对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的侵蚀之嫌,大学教师身份也危机重重.所有这些,亟待复兴大学文化系统、构建大学学术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从地点和身份的视角来看待中国的法律可以为我国长期存在的"法律功效"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解释.由于中国存在城市和农村两个不同的地点,而不同的地点蕴含着不同的身份认同.忽视地点和身份差异的中国法律表现出较强的都市化倾向,它以城市为主要的规制主体,忽略农村的文化意义及其生活方式.追究这种都市化倾向的原因,其于我们对现代化和都市化...  相似文献   

8.
民族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应以民族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加强公民道德文化建设为目标,提高公民道德文化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使经济建设与道德建设协调发展,以保证社会生活与现代化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9.
跨国婚姻中越南新娘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身份建构具有独特性。通过对广西龙州县金龙镇民村越南新娘的实证研究发现,越南新娘在日常生活中,经过努力发挥自身优势和打造人际关系,赢得了夫家和邻里认可,建构起了坚实的经济身份和自信的文化身份,顺利融入到当地生活中,成为家庭的重要成员。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休闲文化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年作为当代社会的主体之一,其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及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青年休闲文化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代青年的文化态势及心理状况,渐渐为人们所关注.青年群体的休闲文化结构状况可从其休闲的文化层次和空间结构两方面来研究.休闲对青年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和价值,但青年群体的休闲活动仍存在许多问题,亟待我们采取一定措施来改善.  相似文献   

11.
文化与国际信任——基于东亚信任形成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关系学界关于国际信任的研究已初具规模,理性选择理论和社会心理学两大路径提供了信任生成和变化的不同解释,但尚未有较为成熟的国际信任的文化理论解释.文化与国际信任的研究包括两个层面的议题,即作为影响因素和背景的文化如何影响信任的形成和变化,以及作为文化变量和理论的信任的特性是什么.借鉴中国社会心理学关于文化信任的研究,本文提供0种国际信任的文化模式,探讨同质性、关系基础和关系交往三种影响变量如何产生身份性信任和交往性信任.冷战后中日和中国—东盟国际信任的生成过程表明,国际信任的形成并非是一种纯粹的理性选择过程.其中,由于关系基础未得以改善,中日始终受困于先赋性不信任,而中国—东盟之间的国际信任发展较为迅速,但仍倾向于特殊信任而非普遍信任.文化与国际信任研究揭示的是国际信任的社会逻辑,对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和中国对外实践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历史起点和历史使命,近代中国社会有着特殊的“文化问题”,这两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特殊文化使命,也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特定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建立一套能够使中国人民适应现代世界性生存环境的认知系统、审美系统和意义价值系统,使之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力量之源、意义之源和秩序之源,成为适于全体中国人居住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3.
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在其代表作《女勇士》的"白虎山学道"一章中,"改写"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花木兰故事,从而塑造了一个与中国传统文化迥异的异国女勇士形像,批判和鞭挞了美国社会的性别歧视和种族歧视。作品取得的成功与作者运用对传统文化的"改写"手法密切相关。本文从"改写"的表现、"改写"的原因及"改写"的艺术价值等方面,对作品"改写"手法的运用予以客观的研究剖析。笔者认为,不论是作者"有意识改写"还是"无意识改写","改写"的意义与价值不容低估。它不仅是一种文学创作策略,更是具有双重文化背景的美国华裔界定自身文化身份的一个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4.
传统文艺社会学以一种一元论的价值观将社会文化结构想象为同质性的文化整体,而当下中国文化现实的复杂性与破碎性却强烈地昭示着多元文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公民身份理论正是基于对文化多样性的观察,要求承认共同体内部成员文化身份的差异,推动不同文化间的相互理解。近年来中国网络社会的崛起大大拓展了公众表达文化诉求所需的公共空间,对于中国文化公民身份的建构有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廉政文化作为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有机融合的文化形态,是人们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社会评价方式等的总和,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反腐倡廉为核心内容的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强大思想武器.作为一种与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密切相联系的特殊文化形态,廉政文化具有鲜明的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创新性.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中西文化、新旧文化不断激烈冲突的历史时期,在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不断解构,新的价值理念尚未完善建构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当代警察在身份建构和身份认同中面临冲突、矛盾和困惑。通过田野调查和深度访谈,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归纳出中国当代警察身份冲突的四个方面,分别是:警察是什么;"犯罪终结者"和"社会工作者";"危机化解者"和"旁观自保者";"执法权威"和"弱势草根"并从社会环境、体制、文化视角分析其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阐述了自十九世纪简牍陆续出土以来 ,(通过对秦汉时期简牍的研究 ) ,简牍作为文字与文化的时代载体 ,对于中国文化的详细记录体出其特殊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18.
本文围绕王维诗歌的色彩进行研究,在分析色彩呈现出色彩数量词的简约性、色彩选择的集中性、敷色的冲淡柔和的特征基础上,探讨其形成原因,即文化身份的复合性、笃信佛教的文化体现和亦官亦隐仕宦生活的外显,从而使王雏以诗人的敏锐、画家的视角、佛教的感悟、仕宦的体验进行的创作,在盛唐诗坛乃至整个中国古代诗坛成为一个独立的个性存在。  相似文献   

19.
英国移民作家维·苏·奈保尔的作品反映了后殖民社会中像他一样的边缘人和无根人的生活状态以及他们寻找家园和文化身份时所处的困境,对帝国强加给殖民地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进行了成功地颠覆和解构。《毕斯沃斯先生的房子》中的毕斯沃斯先生就是部分地以作者奈保尔的父亲为依据来塑造的,主要描写了一个生活在特立尼达的印度裔婆罗门通过拥有一所属于自己的房子来寻求在异域文化中的自我与独立,以及寻找自身价值及文化身份时所表现的无奈与无助。从后殖民视角出发,运用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的模仿理论来分析小说中主人公的自我价值与文化身份的追寻。  相似文献   

20.
作为当代北美“新移民文学”的代表作家严歌苓在其小说创作中表现出了很强的对于作家自身文化身份的探寻意识。多年的国外生活、异质文化的冲击、中西文化的冲突等人生体验使严歌苓在文学创作中一度表现出了诸多华裔作家共有的创作焦虑感和自我怀疑意识。从严歌苓的人生经历和小说作品出发,分析她表现在文学创作中的焦虑感;通过对严歌苓小说中“我”的流失与重拾的分析,从叙事学的角度来谈其创作中的作家主体意识。最终,从严歌苓对于本土文化、本土题材的回归来看严歌苓是如何摆脱身份焦虑、完成对自我身份的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