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通识教育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和谐的人格与全面的能力,使他们具有全球视野和公民意识,能在现代文明中生存,并且创造于社会有意义的价值。中国近代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施经过了一系列的变迁: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准备;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互平衡;通识教育是大学的理念和灵魂。  相似文献   

2.
警察本科学历教育兼有学历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课程体系设置的理念应是,在通识教育基础上实施专业教育,提升社会综合适应能力,增加人文课程,将法学教育置于突出重要的地位,整合警察专业课程,强化基础理论,加大实践教学学时比例,培养具有人文关怀,秉持现代法治理念,拥有实用技能的综合素质的执法者。  相似文献   

3.
生活是一个整体,而非划分为不同的专业。现代社会中的工作、生活都已超越了传统的专业边界,所有的学生都需要通识教育以获得全面发展。美国德克萨斯A&M大学设立的校级核心课程、文学院课程和国际研究课程,对其他大学开展通识教育可能会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应该走向融合。通识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知识文化素养,使其获得较为合理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高雅情趣。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大学生的格调、品位、修养,使学生掌握科学技术为人类幸福服务,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努力克服过窄的专业教育,过弱的文化陶冶,过强的共性制约,过高的功利导向,弥补学生做人做事方面的欠缺。贯彻以德治国的方针,注重通识教育,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保证高等教育目的的实现。  相似文献   

5.
香港中文大学的大学通识教育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识教育虽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其理念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但在实践中却困难重重。香港中文大学自1963年创校以来,一直把通识教育作为本科学位课程中的有机组成部分。1986年香港中文大学对通识教育全面改革,通识课程由大学通识与书院通识组成。2002年,进一步对大学通识教育作出全面检讨,厘清中大通识教育的目标与要求,重新规划整体课程和确立有效管理与素质保证的机制。现时中文大学的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由七个学院四十多学系提供二百多门通识科目。各科教师来自不同的专业领域,开设的通识科目都以专业的深度和修养为基础;学系开办通识课程时,除考虑本科教学的目标外,更要注意学科知识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以及和现代社会生活经验的关联。同时所有科目均有严格机制定期审视,以保证通识学科的素质。  相似文献   

6.
大学教育与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社会对大学教育的关注似乎更集中于教育收费和职业选择,大学自身的使命关照更多地集中于在科技创新和对学生的专业培养。这使现实的大学教育忽视了对社会、对人类、对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应当重视人文关怀在教学中的作用,重视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7.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是高职教育三个不可或缺的重要方面。在高职院校加强通识教育是教育的本质诉求.是高职院校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顺应国际职业教育发展趋势的需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在高职院校中开展通识教育,要尝试走专业、通识、实践三项教学并重的模式.致力于将通识教育融贯于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之中。  相似文献   

8.
科技的飞速发展使电子书充斥着空间,在对阅读内容的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受访大学生选择了“感兴趣的内容”,阅读已然变成了悦读和微阅读.哲学名著出借率被排在许多大学图书馆的百位之外.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的过程中,民办高校顺势发展.重科技轻人文、重专业少通识是民办高校的办学特色.因此,人文社科类哲学经典的阅读,在通识教育中重点关注哲学经典文本,用通识教育的办学模式对大学生尤其是民办高校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教育培养,在现代高等教育发展中越来越来必要.  相似文献   

9.
采用核心课程模式,构建有助于学生科学与人文素养全面提升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是高师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计可行和现实的选择。师范院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在遵循科学与人文融合理念的前提下,应坚持三个"立足",即立足于体现通识教育的宗旨和目标,立足于正确把握通识教育内容的"宽度"与"深度",立足于为培养优秀教师和未来教育家奠定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0.
抗战前清华、北大和南开的课程设置体现着通识教育理念。对比西南联大5个学院一、二年级的课程设置,发现联大传承着三校的通识教育传统。其通识性教育有4个鲜明的特点:一是通识课程的设置与联大注重通才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二是通识课程的设置有着普遍性和强制性;三是通识课程的设置注重学生知识的文理渗透和中西会通;四是通识课程的设置有着学科差异的不同侧重。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然而,我国高等教育过分专业化的消极影响尚未被完全消除,传统职业结构、教育结构的专业化特点形成了人才标准的专业化、单一化。而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的综合化趋势要求专业教育通识化、通识教育专业化"。分析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及其原因,不难发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结合具有一定可能性和必要性,它们对于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实践意义,并且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通识教育作为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科目,在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通过以香港中文大学为例进行考察,并比较内地高校开展通识教育的现状,从中找到有益的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创新理念。本文通过辨析"通识教育"与"文化素质教育"的关系阐述了"通识教育"理念的内涵;同时结合高职教育特点,讨论高职院校发展通识教育的时代意义;建议高职院校从完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提高教师素质,发挥学生主体性和营造校园人文环境等方面实践通识教育。  相似文献   

14.
试论警察人文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警察人文教育是指体现和贯彻于警察教育过程中的人文学科知识的教育及其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由于实用主义的影响以及对公安教育功能的错误认识,公安教育在追求体现职业特性的专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人文精神的培养和人文知识的传授。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人文素质和人文精神愈来愈成为人民警察职业素质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在公安教育领域内加强人文教育需要在教育内容、教育思想和教育氛围的营造上下功夫。  相似文献   

15.
开展通识教育在大学阶段是塑造学生基本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对于培养共和国预备警官的公安院校而言更是具有重要意义。公安院校学生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在公安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文章旨在通过说明公安院校发展通识教育的必要性,梳理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试图为公安院校及其他行业院校发展通识教育探究一定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6.
中国高等教育从民国时期的通识教育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专业教育,再到文化素质教育,走过了一段极不平凡的道路.南京大学施行的"三三制"本科教学模式,就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专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贯彻通识教育与个性化培养相融通的教育理念,使新生研讨课与通识教育课程实行共建和互补,着力培养学生的优异个性.这一模式需要教师和学生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需要优质的教学资源,并需要教师队伍尽快适应这种转变.而学校必须开设足够的高质量课程,建成完整的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跨学科课程和就业创业类课程体系,同时学生的国际意识和全球观念必须得到大力加强.  相似文献   

17.
现阶段我国高校的通识教育,应该在廓清通识教育理念的基础上,切实将通识教育的理念与通识课程的设置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推进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及管理模式等方面和环节的改革,以使高校更好地推动和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发挥人才培养和知识创新的基础性作用,为我国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创新型国家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通识教育是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根本保障.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尤其应加强学生通识教育.文中简单回顾了建国以来通识教育的历史,分析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现状,指出了借鉴台湾经验加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9.
人文教育是一种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教育,在一个国家的大学教育系统中担当着重要角色。由于历史、现实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大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不少教育管理者、专家学者呼吁加强大学人文教育。而加强大学人文教育,相关的理论研究是不可缺少的。目前有关人文教育的理论研究还相对薄弱,像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人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关系等都是亟待厘清的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研究——从组织文化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施恩(Schein)的组织文化三层次模型去探讨当前我国高校进行的通识教育改革。以某大学为例,作者分析了该校通识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重要举措,并从大学组织文化的角度省察该变革所触及到的文化层次,期望引起高等教育改革者对大学隐性文化层面.即教师和学生所持有的基本隐性价值观的重视。通识教育改革不仅仅是课程改革,而是涉及大学组织文化的深层次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