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中共的群众路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相结合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的终极目标规定了群众路线的根本价值,而中国社会的现实又设定了群众路线的可行性操作策略。只有以保障人民权利为出发点和归宿,群众路线才能具有道德感召力和政治领导力。中国朝着权利社会、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这一方向的转型要求群众路线必须从政党许诺对应群众行动的政治动员机制转变为人民权利对应政党义务(或政党权力对应政党责任)的政治契约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2.
民主集中制和群众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的过程中形成的两大政治财富。在治理的视域下,中国共产党面临着多元意志表达带来的挑战,必须转变传统的"由上到下"的决策机制,这需要在决策过程中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更好地发扬民主集中制,建立"由下至上"的决策机制,推动马克思主义服务型政党建设,保证其决策广泛代表社会各阶层的意志,确保其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相似文献   

3.
在现代社会中,作为"部分"的政党的存在和发展,不仅仅是为了政党个体行为主体的单向度的价值和理性,还要实践和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公共利益。当前,中国社会公共利益实现机制面临着来自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社会失灵和个体失灵等各种各样的挑战。这在客观上要求执政党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国家的限权和放权机制、市场的确权机制、社会的赋权机制和个体的参与机制等相关方面治理机制的规范和完善,纲挈目张,在统筹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中,正确处理市场、政府、社会和个体四者的关系,有效地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并最终在维护和实现公共利益中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和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4.
群众路线是毛泽东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我们党历来都非常重视群众路线,依靠群众路线。建设服务型政党是十八大提出的党建新目标。群众路线强调"为民""靠民",与"建设服务型政党"在内在价值要求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且为"服务型政党"的建设提供了现实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5.
政党由"封闭型政党"向"改进型政党"转型,受政党造势规律支配,是政党正确处理政党与环境、政党与政党和政党与非党关系的必然结果。政党转型总体目标是不断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通过建立和完善"进化适应机制"、"优化升级机制"、"除邪纠偏机制"三种政党改进机制,实现党的执政能力提升和党的"改进型权威"的不断巩固。从而为世界政党发展贡献集革命性权威、同意性权威与改进型权威于一体的新权威类型。  相似文献   

6.
中国社会的深刻变革中,民主党派的社会属性不断变化。在我国政党制度中,无论从历史维度、现实维度还是理论维度来看,都需要充分发挥基于一定社会属性的民主党派的社会功能来体现民主党派作为现代政党的社会价值。通过外在环境、内生功能和配套建设三维视角,分析影响民主党派社会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了解民主党派的多元动态社会功能,对于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民主党派社会功能发挥的配套机制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7.
传统观点认为民主党派的两大基本职能是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社会服务可以作为当代中国民主党派的一项基本职能独立出来,这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合理性,而且具有实践上的可行性,符合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原理,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有着深厚的社会实践基础和经验。社会服务本身具有相对独立的政治地位,是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基础。民主党派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使社会服务工作取得最大实效,需要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实现社会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  相似文献   

8.
我国参政党是实现多党合作政党制度民主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多元利益诉求引发的政治参与膨胀对政党制度民主价值的进一步发挥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意味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参政党的作用,必须充分开发参政党的社会功能。通过机制化、系统化、信息化等多种手段,使参政党社会服务、社会整合、社会反馈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相似文献   

9.
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通过政党政治的手段进一步推动社会整合,充分发挥政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包括价值整合能力、利益整合能力、组织整合能力,以及制度整合能力等。同时,在现今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环境下,更需要通过多党合作的制度手段,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重要作用,以舆论宣传、协商民主、群众路线以及社会组织为切入点完善各项政治制度,进而体现我国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相似文献   

10.
小康社会是当前我国政党制度运行的宏观政治生态环境。政党制度同其运行的政治生态变化之间的冲突性张力 ,事实上构成了继续优化我国政党制度的内在动力。实现政党制度功能优化对其运行生态变化的适应性变革是当前完善我国政党体制的重要内容。调适政治稳定功能、社会整合功能、社会利益表达功能、政治民主化功能是小康社会优化政党制度功能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11.
参政党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政治主体之一,政治功能主要体现为:政治参与功能;政治协商功能;民主监督功能;利益表达功能;政治稳定功能。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参政党政治功能的实现路径主要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共治"理念;完善参政议政机制,提升参政议政能力;健全政党协商机制,完善基层民主协商;健全民主监督机制,提升民主监督成效;强化法治思维,推进依法治国;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参政活动品质。  相似文献   

12.
党的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必须依靠党的基层组织,充分开发基层党组织的内在社会功能。根据政党与社会关系的基本原理,基层党组织功能开发的立足体系就是党的群众工作体系。党的群众工作体系,是政党直接与社会发生联系的工作平台和实践载体。从内在的理论逻辑来看,党的群众工作就是政党扎根于社会,政党作用于社会,其本质是政党回归于社会。政党回归社会的核心就是要确立政党全面服务社会的政治逻辑和行动策略,政党正是在领导社会和服务社会的有机互动中实现自身的社会化。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发展,我们在坚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同时,要不断地对其进行完善。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党功能、加强对政党在政治制度中的定位理论研究、完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机制,是完善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理论的几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政党协商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中具有重要地位。政党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源头,是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重要机制,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典范形式。在现实政治运行中,政党协商重要作用的发挥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政党协商理论有待完善,政党协商功能有待明确,政党协商能力有待提升,政党协商机制有待健全。加强政党协商,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把政党协商的作用发挥好。要从多方面着手,实现政党协商有为有位:提升政党协商认识水平,强化政党协商功能定位,加强政党协商能力建设,完善政党协商机制。  相似文献   

15.
现阶段,中国共产党已成为代表包括工人阶级在内的全体人民利益的政党.执政党要代表全体人民利益,就必须在"合作主义"的框架下建立不同阶级阶层或利益集团的博弈机制,而构建阶级阶层合作机制则在于:社会目标的认同必须以社会公正、公平为基础;执政党顺应多元化社会要求,通过法律强化社会整合功能,并巩固自己的合法性;社会管理从统治走向...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具有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稳定社会的功能。当前需要因应社会发展形势要求,对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进行开发,实现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制度化、规范化,从而奠定社会稳定的民主化、法治化基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功能开发拓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民主形式,形成多元利益的协调与整合机制,促进社会稳定的实现。  相似文献   

17.
共产党"执政为民"从根本上讲就是利用其所掌握的各种资源"服务于民"。为民服务,是政党生存的基础,是政党政治和社会功能实现的基本途径,是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大趋势。建设服务型执政党,是落实执政为民的根本保证。为此,需要转变观念,创新机制,促进党内外民主的互动;需要纯洁党的队伍,增强党的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提高服务能力和执政能力;需要党内生活制度化,党际关系法治化。民主、法治、服务,将是共产党最大的合法性源泉。  相似文献   

18.
分析政党制度的利弊得失,相同类型的政党制度有多种模式,政党制度"不是做成的,而是长成的"。实践效果是检验政党制度的重要尺度,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程度是考察政党制度的重要标准,各政党在基本政治理念和重大方针上的共识是政党制度稳定和发展的前提。成功的政党制度都有一两个强大的政党为支柱,并在继承和借鉴中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构建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有序、长效机制,应从革新组织结构机制、健全领导机制、完善工作机制和创新实践机制四个方面入手。其中,革新组织结构机制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基石;完善领导机制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组织保证;健全工作机制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关键环节;创新实践机制是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20.
群众路线与全能主义政治遗产仍然主导了当前的社会治理。这一遗产在控制街头官僚的自由裁量权、发挥街头官僚的政策创新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城管"体制是综合治理、中心工作、压力型体制等内在机制的有机统一,而柔性执法虽然具有文明执法的内涵,但遵循的是群众路线的谱系。在传统的群众动员已经式微的情况下,如何将志愿者服务机制及媒介动员有效融入到城管实践中,是建立城市治理新格局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