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研究犯罪行为不能脱离行为人特定的成长经历和案发情境。药家鑫童年阶段不当的家庭教育方式致其人格缺陷,深夜的突发事件使其在极度恐惧中心态失衡,情绪冲动模式下随身携带的刀具和夜幕无形中为其杀人提供了条件。快速的数刀动作,不是因为恐惧,也不是所谓的"弹钢琴强迫行为",而是潜意识中无法抑制的愤怒情绪的瞬间爆发与宣泄。类似杀人的攻击行为有其产生、维持、控制、引起或者触发的内在机制,正确理解和把握这些对于侦查破案和犯罪防控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杀人肇祸行为数量在精神病人总体实施杀人肇祸行为的数量中占主要部分,一般杀人手段残忍、存在杀亲现象,社会影响极其恶劣。杀人肇祸行为发生后往往伴随着普通民众对精神病患者敌视和恐惧情绪的滋生,增强了对立情绪。而现今政府对精神病患者的管控不到位、监护人缺乏对患者控制力、强制医疗实施存在缺陷,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管控,消除社会不稳定因素。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法典对故意杀人罪规定过于简单,致使司法实践中时常出现同案不同判或本应在故意杀人罪评价的行为却在其他罪中评价,因此解释故意杀人行为需要"类型化"的方法论。故意杀人行为的"类型化"有其历史基础、可供借鉴的国外经验和犯罪学类型化成果。运用"类型化"方法解释故意杀人行为,有利于确定具体个案的量刑基准,有利于处理刑法第17条第2款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有利于弥补对行为评价的不足,有利于从立法上消减死刑条款。  相似文献   

4.
犯罪恐惧相对独立于犯罪率,其对民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危害极大,因此是各国重点要解决的社会治安问题之一。对犯罪恐惧的研究不同于安全感,常用的理论工具是犯罪恐惧的解释模型,包括犯罪被害模型、治安失序模型与社区关注模型。用问卷检测情绪具有的天然局限性,而我国当前研究中的提问方式又有诸多缺陷。随着研究的深入,犯罪恐惧构念效度不足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并动摇着研究本身的科学性。对此,宜从情绪维度建立指标体系,设置情绪的识别与过滤性问题,增加恐惧情绪的频率、强度、持续性与紧张度等指标。  相似文献   

5.
在因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立即执行的案件中,判决书中通常对被告人都会有杀人手段残忍这样的描述,但是手段残忍却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具体的适用标准。故意杀人案件中手段残忍应定义为犯罪行为人在实施杀人行为时故意增加了被害人除死亡以外的痛苦。而杀人手段残忍的认定应结合犯罪嫌疑人在犯罪预备阶段的行为和犯罪实行阶段的行为进行综合评判。  相似文献   

6.
故意杀人行为的定罪量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而我国刑法却只予以了简单的规定,致使实践中出现同案不同判或本应以故意杀人罪评价的行为却在其他罪中评价,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类型化"的方法论指导。在我国对故意杀人行为进行类型化,有其历史基础和国外经验的借鉴;并且有其现实意义,即有利于我国故意杀人罪量刑基准的确定,有利于从立法上消减死刑条款,有利于处理《刑法》第17条第2款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有利于弥补对行为评价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情绪是人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是由于客观事物符合或不符合个人的需要、愿望与观点而产生的。如,有些事物使人快乐,有些事物使人悲伤等等。情绪有很多种,如:快乐、愤怒、恐惧、悲哀等。如何从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情绪品质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情绪是人对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和相应的行为反应,是由于客观事物符合或不符合个人的需要、愿望与观点而产生的。如,有些事物使人快乐,有些事物使人悲伤等等。情绪有很多种,如:快乐、愤怒、恐惧、悲哀等。如何从小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情绪品质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激愤杀人"行为与普通故意杀人行为相比,在主观可责难性上更小,为了给刑事辩护提供明确的法律依据以及具体的适用标准,提倡"激愤杀人"的刑事立法具有必要性。"激愤杀人"是指由于受害人暴力、侮辱等重大过错行为,导致行为人处于激愤或者情感强烈压抑的情况下实施的故意杀人行为。"激愤杀人"的适用较轻刑罚的渊源以及他国的立法经验都为"激愤杀人"的刑事立法提供了可行性。对于"激愤杀人"的立法路径,宜采用条文修改+立法解释的形式。  相似文献   

10.
故意杀人行为的定罪量刑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工程,而我国刑法却只予以了简单的规定,致使实践中出现同案不同判或本应以故意杀人罪评价的行为却在其他罪中评价,主要原因之一是缺乏“类型化”的方法论指导。在我国对故意杀人行为进行类型化,有其历史基础和国外经验的借鉴;并且有其现实意义,即有利于我国故意杀人罪量刑基准的确定,有利于从立法上消减死刑条款,有利于处理《刑法》第17条第2款在司法实践中的问题,有利于弥补对行为评价的不足。  相似文献   

11.
在法医学检案中,经常会遇到杀人后对尸体增加损伤的个案,如杀人碎尸、杀人焚尸等,但杀人后切割性器官、切开胸腹腔取走部分脏器的行为实属罕见,笔者在检案实践中曾遇到的一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抢劫罪的手段行为是否包括故意杀人是抢劫罪研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理论上存在多种学说,众说纷纭.主流学说支持手段行为包括故意杀人,并列举了相关理由.最高司法机关的司法解释也对其进行了确认.但从刑法法条间的逻辑关系出发,将故意杀人行为排除出抢劫罪的手段行为才符合罪刑法定原则,才可以实现准确的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13.
以羞耻情绪理解能力、情绪状态、情绪作用类型为自变量,采用经典囚徒困境改编的合作游戏范式作为因变量合作行为的测查方式,探讨80名小学六年级儿童的羞耻情绪对其合作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1)小学儿童的羞耻情绪理解能力对其合作行为有显著影响,高羞耻情绪理解能力的小学儿童表现出更多的合作行为;(2)情绪状态与情绪作用类型对小学儿童合作行为的影响有明显的交互作用,羞耻情绪状态下的小学儿童的合作行为受情绪作用类型的影响比控制情绪状态下的小学儿童明显。  相似文献   

14.
"抢劫杀人"并不是规范的刑法术语,而是一类案件的通俗说法。认定抢劫杀人的性质,应当结合刑法的规范保护目的和充分且不重复评价原则进行判断。抢劫罪中的暴力包括故意杀人行为;抢劫杀人的,应当以抢劫罪论处;抢劫杀人的原因行为,限于在抢劫机会中实施的,与抢劫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牵连性的行为;抢劫杀人中的"人"的范围不限于抢劫行为的被害人,包括第三人和抢劫犯的同伙在内。  相似文献   

15.
激情杀人犯罪行为不同于一般故意杀人行为,具有明显的主观心理特征。外界诱因的激化和情绪性特点,是导致激情杀人的重要组成因素。激情杀人案件的现场往往不同于其他有预谋的犯罪现场,表现在犯罪现场特征上就有匆匆掩饰现场和直接逃走,因此现场存在大量的原始证据和自相矛盾的掩饰行为。激情杀人案件的不确定性和突然性使得案件的侦破工作难度增大,犯罪预防也没有周密的防控机制,心理预防工作是激情杀人案件预防的重点。  相似文献   

16.
故意杀人罪在我国刑法中不容忽视,其量刑幅度从死刑到免除刑罚,涵盖了所有程度、种类的刑罚。激愤杀人在现实社会中频繁发生,但这种犯罪有特殊性,量刑也应当区别于其他犯罪。文章主要围绕影响激愤杀人案件量刑的各项因素,结合各国的立法例,提出更为合理的量刑模式。同时,其他激愤犯罪行为,与激愤杀人行为具有共性,可以类比完善其他激愤犯罪现行立法。  相似文献   

17.
激情犯罪是指人处于强烈的、爆发性的和相当短暂的情绪体验中,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激情犯罪是基于行为人主观方面的心理特征对犯罪所作的分类,任何处于狂欢、暴怒、痛苦、绝望、恐惧等情绪状态下所实施的犯罪,都属激情犯罪范畴。目前,大多数刑法学家都认为:“激情犯罪应减轻刑事处罚,认为处于激情状态  相似文献   

18.
激愤杀人是指受到被害人重大过错刺激,导致行为人处于强烈的冲动下即刻或在合理的时间内自愿实施的杀人行为。对于激愤杀人,基于复合的冲动因素和道德因素的考虑,应当从宽处罚,但我国现行立法对此没有明确的规定,使得法官自由裁量权过大,导致实践中适用标准混乱。考察各国对于激愤杀人的相关规定,结合我国刑事立法体系实际情况,可采用"修正案+解释"的方式将激愤杀人在故意杀人罪中明文规定。在刑罚配置方面,需注意区别于"情节较轻"且明确排除死刑的适用。  相似文献   

19.
在理论上,抢劫加重犯可以包容故意杀人行为,但是,除抢劫之后的"杀人灭口"外,其他抢劫杀人行为并非都只能归为一个抢劫罪的结果加重犯。在抢劫致人死亡的案件中,有的杀人行为已经"溢出"了抢劫加重犯的犯罪构成,应该以独立的故意杀人罪定性。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杀人犯罪行为和杀人现场物证的形影关系及常见的侵害行为方式的分析,从行为过程不同阶段的现场痕迹物证表征,说明物证痕迹分析对杀人案件侦破具有导向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