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中印两国的崛起是21世纪初的国际体系中很引人注意的现象。中国和印度不仅在亚洲竞争权力和影响力,两国也被一个特别有争议的边界争端所束缚。就中印关系的前景而言,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未必足以抵消中印对抗冲突的根源,但两国间的冲突与战争也并非不可避免。  相似文献   

2.
石油资源对于中印两国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等方面有重要影响。中印石油战略合作对双方都有重要意义。中印石油战略合作既存在有利条件,也有一些不利因素。长远来看,中印可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石油战略合作如:共同建立安全的能源运输线路和管道;在石油等能源领域的开发和勘探方面加强合作;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立中印石油合作机构等以达到双赢之目的。  相似文献   

3.
中印建立了一系列的单轨道互动机制,涉及领土边界、经济、安全与防务、外交战略和文化等领域,覆盖面宽,具有多领域、多部门、多层次的特征。中印单轨道互动机制的建立时间较晚,但发展迅速,大部分的互动机制都是在21世纪之后建立起来的。这些互动机制的运转都比较顺畅,但也呈现出制度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特征,从而显证了中印之间缺乏战略互信。为此,中印两国应致力于巩固已有的互动机制,努力提高这些机制的制度化水平,加强并进一步拓展国防和文化领域的互动机制,同时启动中印之间的新互动机制,以促进中印关系的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4.
范明英、孙增超在《从历史发展的视野看中国发展与崛起面临的国家安全状况》(载《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中认为,中印之间存在“安全困境”是显而易见的。文章指出,中印两国曾因边界领土争端爆发了1962年的边境武装冲突,此后两国在政治上对立、军事上对峙了多年。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两国进行了多次边界谈判,但至今无突破性进展。  相似文献   

5.
在国际关系理论中,"安全困境"被视为大国崛起道路上的重大障碍与现实阻力,中印两国之间的"安全困境"一直制约着两国关系的发展。2011年10月12日,越南国家主席访问印度,两国签署了南海油气合作项目,并极力推进南海问题国际化,这进一步加剧了中印两国的安全困境。本文从印越油气合作项目出发,探讨了中印"安全困境"产生的原因,阐述了在南海问题上印度对中国的制衡政策,最后指出了两国走出困境的途径和手段。  相似文献   

6.
中印自由贸易区是中印两国经济相互依存、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建立对两国经济以及亚洲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两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国际地位提升、经济改革与开放政策的对接、经贸关系迅速发展以及相关国际机制的推动等几方面看,两国建设自由贸易区是可行的。针对印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印频繁的贸易摩擦、市场准入机会不等以及利益分配不均等建立过程中的障碍问题,中国应努力争取印度早日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积极解决两国贸易摩擦、充分阐释建立自由贸易区给两国人民带来的福利、在双边贸易谈判中掌握主动。  相似文献   

7.
中国和印度是亚洲两大发展中国家,在妇女参与地方自治方面所面临的困难有许多相似之处。过去的十多年里,两国都为此做出了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两国妇女参与地方自治的实际情况并不如预期乐观。通过对中印妇女参与村级治理的制度、政策和机制进行比较研究,提出对中国有益的借鉴与启示。  相似文献   

8.
2011年,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发展,全球战略与经济重心加速东移,美国对重点地区的战略关注度也开始调整,导致地区安全环境发生变动,这些因素对进入"交流年"的中印两国关系有重大影响。中印两国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中虽不乏亮点,但双方安全领域的互信仍显不足,并且还出现了新的"不安"倾向。  相似文献   

9.
作为两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中国和印度自古以来就是友好邻邦。建交55年来,中印两国在政治、经贸、军事、安全和文化交流诸领域都取得长足的进展,但因受边界领土争端、西藏问题、中巴关系、美国因素以及“共同崛起”等诸多因素的掣肘,中印关系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21世纪初,中印两国在实现“共同崛起”的过程中,只有彻底扫除历史阴霾,坚持睦邻友好、和平共处原则,进一步拓展合作领域,才能建立起健康成熟的双边关系,才能走出一条和平、合作、发展的道路,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李渤  周迪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12(5):165-166,176
作为世界上的两大能源消费国,中国和印度对能源都有着很高程度的需求。然而当今世界油气资源"粥多僧少"的局面势必约束各国能源战略的选择。中印两国的外部能源环境(机会和威胁)与内部能源条件(优劣势)决定了两国既不能成为单纯的竞争对手,也不会缔结某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只能走向竞争性合作伙伴关系模式,从而在竞争激烈的能源领域实现双赢。  相似文献   

11.
中印改革发展之路的比较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古代、近代还是现代,中印两国都有不少相似之处。两国同是亚洲文明的源泉,又是邻国,建国时间及建国时面临的问题也很接近,建国后的发展、改革之路既有相近的地方,又有迥异之处,研究比较两国改革发展之路的异同,将对进一步加快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搞好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与印度作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两个经济体,越来越引起世界的关注.为了加强两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6月2-3日,由中国国家行政学院(CNSA)和印度公共企业学院(IPE)主办,中印经济改革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邀请了来自中国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印度公共企业学院、印度海德拉巴大学、印度奥斯马尼亚大学、印度卡纳塔克邦政府公共企业局等两国重要机构和单位的专家学者.与会中方和印方专家学者对中印两国目前经济改革的进展、国企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经济改革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资本市场和货币政策、社会部门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相似文献   

13.
印度经济的增长模式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泽东说过:印度过去的命运和将来的道路和中国有许多类似之点”。邓小平讲过:“中印两国不发展起来就不是亚洲世纪。真正的亚太世纪或亚洲世纪,是要等到中国、印度和其他一些邻国发展起来才算到来”。印度前总理贾.尼赫鲁也说过:“印度和中国尽管在许多方面有差别,但非常相像”。的确,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中印两个文明古国有着太多的可比性,人们总喜欢将这两个国家放在一起相提并论。现在又都成为世人注目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国家,同被视为正在崛起的新兴大国。统计资料表明,2003年是全球经济增长的低谷,亚洲却出现了令人惊奇的增长———中国…  相似文献   

14.
中印都是发展中大国,关于中印经济发展模式的比较是国内理论界关心的热点话题之一。从经济规模来看,中印这两个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经济总量的扩张,全球GDP排名不断上升,进出口额占全球的比重日益增大,同时市场规模也显著扩大。从发展质量来看,中印这两个曾经经济水平贫穷低下的国家,正在经受着因经济高速增长所带来的双重利弊考验。  相似文献   

15.
中国与印度“赶超战略”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印两国在20世纪50年代不约而同地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具有历史必然性。中国“赶超战略”的发展绩效大于印度,说明计划经济体制是实行“赶超战略”的国家在资本稀缺条件下的理性选择。作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的两种路径,“赶超战略”和“比较优势战略”都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前提条件,也都需要付出各自的代价。对两种战略都需要进行辩证分析。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和印度的两国实力提升,中印关系成为影响亚洲地区乃至世界格局的重要变量。面对中印战略竞争,新加坡政府从国家利益出发,坚持自身立场,奉行一种介于完全制衡和追随之间的"对冲"和制衡战略,以实现风险的最小化和利益最大化。新加坡的外交立场不仅对中新关系产生影响,而且可能传导至中印关系。深入分析新加坡对中印边界问题的外交政策特点,将有益于进一步明确未来中新关系的建设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中美海上冲突与互信机制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鹏鸿 《外交评论》2010,27(2):30-37
基于联合国建立海上信任措施的相关理念,本文认为,近些年来发生的中美海上冲突,具有非故意性、非暴力性、非战略对抗性和非挑战性等基本特征。中美海上冲突低度对抗的特征,是两国建立海上信任和海上安全合作的基础。《中美海上安全磋商协定》属于一种特别的武器控制机制,符合联合国海上信任措施建设的基本理念和要求。但是,中美建立海上信任措施的理性探索还不够,这一机制也还存在有待改进和完善之处。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的崛起,美国学者对中美之间是否会爆发冲突的讨论越来越多。美国学者认为,中美两国爆发直接军事冲突的可能性很小。这主要是由于:第一,中国无此野心,也无此实力。第二,中国在现存国际秩序中获益而非受损。第三,美国及其构筑的西方国际秩序依然强大,中国难以打破。但是,在次级争端如台湾问题和南海问题上,中美之间引发冲突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在非传统安全领域特别是经贸领域,中美两国的摩擦将进一步加深,货币战争、贸易争端、国际组织话语权的争夺等将主导中美之间的冲突性质,但这些问题很难导致两国兵戎相见。因此,多数美国学者认为,未来几十年,中国的发展将继续依靠美国及其构建和主导的西方国际秩序。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以及美日印澳借“印太”框架制衡中国的大背景下,南亚地区在中国周边战略中的重要性凸显。中国的南亚地区政策受到中印关系调整及小国战略对冲等因素的影响和挑战。本文以尼泊尔、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在中印之间的战略对冲为案例,分析三国面对中印竞争的心态以及进行战略对冲过程中的差异性选择。本文认为,威胁认知和经济预期是影响小国战略对冲的主要自变量,而地区结构、大国竞争的性质和强度、小国相对能力的差异决定了小国的威胁认知和经济预期。在双向对冲的语境下,小国战略对冲的策略组合主要有四种,分别为双向合作、双向制衡、偏向型合作与偏向型制衡。由于南亚小国对中印两国的威胁认知和经济预期不同,陆锁国尼泊尔倾向于“偏向型合作或制衡”,海岛国家斯里兰卡经历了从“偏向型制衡”到“双向合作”的转变,未来有进行“双向制衡”的趋势,陆海复合型的孟加拉国在中印之间奉行较为稳定的“双向合作”策略。对此,中国应在实践中进一步明晰南亚政策选择,在协调中印巴关系的同时,强化与南亚小国的多领域合作,并超越美印排他性“小圈子”、“小集团”的冲突与竞争逻辑,通过消极安全配置谋求积极经济利益,推动与南亚国家的制度化合作进程。  相似文献   

20.
中国与美国达成的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共识,为两国发展双边关系指明了方向。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管控分歧是中美两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核心内涵。双方建立和完善全方位、多层次和多领域的沟通交流机制,增进两国共同利益和管控两国利益分歧并举,处理好中美两国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互动和博弈等,迎接现实挑战,共同推动21世纪的中美新型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