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政治文化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明作为某种文化的价值结晶和较为恒定的价值内涵,蕴涵在富于活力的文化形态之中。正是在形式各异的文化形态和文化现象中,体现着文明的价值因素。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化是文明的载体,而文明是文化的抽象与升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离不开政治文化现实研究,也离不开政治文化传统研究,更离不开其中的传统与现实承继关系研究。一、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所包含的合理、积极、有价值的因素,对于当代中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有着深刻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信用文化,是高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当前,高校信用文化建设遭遇诸如传统信用文化引导力"现代性危机"、失信文化蔓延、信用制度乏力、信用环境建设羸弱等现实困境。在经济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从根本上破解高校信用文化缺失问题,既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信用文化建设、强化高校信用教育、营造良好的高校信用文化环境等方面统筹考虑,又要从构建与高校发展相适应的校园信用文化体系入手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由时代和现实条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原则、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历程所决定的.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现实途径是理论创新,当前紧要的是必须着力推进观念创新、思路创新、制度创新和领导方式创新.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以来,学者们在新时代语境下对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研究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当前,学术界在现实逻辑、多重挑战、多维路径等方面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研究,已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有效地激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活力,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包括内容、载体、方式、路径等方面的传承与创新,目前,学术界在研究内容上多局限于方向原则的探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具体方案、举措有待深入挖掘;在研究方法上,学术界多侧重于定性研究,定量研究还有待丰富;在研究视野上,学术界尚缺乏多维视角的分析,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有待引介人学、时空社会学和社会结构论等分析框架以拓宽其研究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5.
网络条件下,用户的信息需求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党校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在网络条件下,利用馆藏文献和设施技术等条件,探讨延伸服务是当前党校图书馆用户服务工作急需研究解决的重大而现实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高校师德建设贯彻德教为先的理论依据是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这些道德教育资源在当代依然具有一定的生命力,对当前高校师德建设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从高校师德建设现实上看,贯彻德教为先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现实要求,而市场经济的发展为贯彻德教为先创造了条件,师德建设的现状又要求必须贯彻德教为先。  相似文献   

7.
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和现实保护二者在现实中存在差距.调查发现,农民工权益在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条件下还没有得到全面的认可,侵犯农民工权益的现象普遍存在.保障农民工权益要在全社会形成价值认同,即政府、社会、资方与农民工之间在农民工权益问题上达到一种价值共识,形成广泛认同的价值理解机制.农民工也要走自我发展(self-development)之路,成为现代社会的有机体.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外来学说,能够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能够在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并逐步发展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是历史的选择,也合乎现实的需要。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能够扎根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契合。当前,各种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社会上存在许多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关系的误读和误解现象。在此背景下,深入探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契合的原因就显得十分重要和必要。  相似文献   

9.
传统义利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社会历史上产生了巨大而久远的影响.在今天,它虽具有巨大的历史魅力,但也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抑制了个性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应当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本文立足现实,从依法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利关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艰巨性和曲折性、途径和措施三个方面,探索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义利统一"之路--道德法律化与法律道德化.  相似文献   

10.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前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举措,它首先应建立在对传统中国社会认识的基础上。为此,阐述传统文化中维护社会和谐的观念与方式,并根据现代社会生活的需要对它们加以改进,对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现实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