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2 毫秒
1.
在我国法治建设,特别是农村法治建设的过程中,民间法成为一个非主流因素仍然存在并发挥作用,其积极与消极作用并存。正确认识民间法在我国法治建设中的地位,规范引导民间法在法治建设进程中的适用,确实是我国法治建设特别是农村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现代法治是社会走出传统的努力 ,这是人类社会对其发展形态的理性预期。法律移植曾是中国走出传统社会的现实选择 ,有值得肯定之处。法治本土化是最为理想的法治途径 ,而在现实条件下它只是对法治推进的一种低度追求。法治并不否认权力的存在 ,只是给予权力合适的存在方式 ,法对权力的制约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传统法意识的转换需要培植社会对法治的信心 ,突破法文化传统是法治推进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调查问卷数据和访谈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可知当前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法治意识的主流是比较好的,法津认知比较全面、法律遵守比较主动、法律运用比较合理、法律关注比较积极。但是,部分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法治意识存在不足:对法律知识的掌握和认知存在片面性、有畏法息诉倾向、法律信仰不够坚定、宪法意识存在偏差、法治意识较为薄弱等。要进一步增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法治意识,必须围绕增强法治认知、强化法治认同、塑造法治品格这三个方面来培育。  相似文献   

4.
法治乡村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基础工程。阜阳市已逐步构建起较为完善的法治乡村建设制度体系,法治乡村建设成效显著,以法治为基本治理理念,形成了"党带群建、十户联治"等乡村治理品牌。但阜阳市法治乡村建设还存在村庄空心化趋势下自治活力不足、农民法治意识淡薄、民间法与国家法存在冲突、农村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应当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培育村民法治思维,发挥德治内涵优势,完善"三治融合"乡村治理体系,高质量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相似文献   

5.
民间法作为重要的法渊之一,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和必要性。其对法治建设既有正面效应又有负面影响。探讨民间法对法治建设的可能性贡献正是本文的要旨所在。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建构型法治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法治模式是建构型的,在这种模式引导下的中国法治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着理论上的悖论和实践中的困境,我们认为,必须注重司法实践中民间法与国家法之间的互动,为突破这种局限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刑事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保障.在民族地区农村刑事法领域中,民间法与国家法无论在实体法方面还是程序法方面,都存在着冲突,要充分发挥刑事法治在民族地区农村和谐社会构建中的作用,必须正视和正确调适这种冲突.  相似文献   

8.
自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全面推进法治现代化成为当代中国的时代主题。法治现代化的核心是实现依法治国,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对国家、对社会实行法律之治。法治不仅仅是国家法之治,同时也是民间法之治。全面推进法治现代化必须明确国家法与民间法间的基本关系,只有实现民间法与国家法间的良性互动,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法治现代化。  相似文献   

9.
法与道德的关系是中西法律思想家一直关注的问题。历史上的中西法律思想家对法律和道德的关系作了不少有益的探讨。笔者认为,法与道德的关系对于法治社会的建构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法与道德都有观点、制度、秩序三个层次,两者区别主要存在于制度层次,而联系主要存在于观点层次。文章对其联系和区别作出一定论述,最后得出法与道德的和谐统一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10.
“法治主体是什么”是进行法治研究必须要搞清楚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法的统治”观念意味着法治的主体是法,人在客观世界中的主导地位决定着法治的根本主体是人。实际上,法治的主体并非是一元的,而是具有二元性的特征,法治的主体应该包含作为实质主体的主权者和作为形式主体的法.  相似文献   

11.
哈耶克的法治观是由自发秩序理论衍生而来的,法治原理的根基在于建立在无知论之上的自生秩序理论。由此法治之法才是真正的法律,即保障自由的法律。于是,没有法治也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哈耶克法治理论的局限性首先在于,它误解了法实证主义的社会命题与分离命题,对法实证主义的法治观进行了极端的解读;其次,他的法治三原则无法直面真实的法律实践,而且排除了权利,也无法有效实现控制权力之专断行使的目的。因此,这种古老而空泛的法治理论也许只能作为一种政治理想而存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农村法治进程是以政府推进为主导进行的,这种强势使得法治进程中政府的权威不断深入农村。使农村中权威结构发生变化。在农村法治进程中又需要充分考虑乡土社会资源的存在和利用,它对法治进程具有思维方式和观念上的影响。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农村法治进程中,调解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农村法治进程的推进将从权威和法两方面给调解以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推进,法治社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法治亦表现出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两种基本形态.形式法治的普遍性、一般性保障了法律适用的平等性,但同时也存在着保守、僵硬的缺点,实质法治正是在弥补形式法治不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实质法治以追求实质正义为目的,在法律适用时更多地是从规则所要实现的目的出发进行考量,因此就不可避免地将诸如道德、政治、舆论等法外因素作为考量的对象,随之而来的是法律适用的标准变得主观和随意.本文通过对法治社会基本特征的分析,认为法治社会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形式法治,实质法治只是为了弥补形式法治的不足而存在,且主要是在私法领域存在.同时,为保证法律适用的一致性,在适用以追求实质正义为目的的法律规范时必须遵循特定的客观标准和解释原则,以避免法律适用变得主观和随意.  相似文献   

14.
乡土社会是对中国基层农村社会的本质特征所作的一种概括.乡土社会中的法治结构是国家法与民间法并存的法治二元结构.在现代化法治建设中,我们必须考虑到中国乡土社会的现实状况,在法治二元结构中研究国家法与民间法的相互关系,在重视国家立法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民间法的法治意义,探索出一条真正适合中国国情的法治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法存在于社会之中,没有法律基础的社会是混乱无序的,而法律规则的真正落实需要特定的文化环境予以润泽和保育。中原经济区法治文化建设刚刚起步,在宏观层面和微观角度还存在诸多不足,必须构建法治区域与培育深厚的法治文化,才能为中原经济区的繁荣发展提供强劲动力和制度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一、关于法治的内涵 法治是伴随西方文明而出现的。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也使用过法治一词。管仲认为:“有生法,有守法,有法以法。夫生法者君也,守法者臣也,法于法者民也。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此之谓大治。”这里的法治,法者是君主,目的是使民  相似文献   

17.
非公有制企业作为对市场信号反应最灵敏的经济组织和市场主体,既是法治建设的受益者,也应是法治中国的建设者。近年来,非公有制经济的法律地位较大提升,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法治意识逐渐觉醒,但选择性知法、信法和守法的现象仍然存在。非公有制经济人士法治使命及其实现,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个主体的共同推动。  相似文献   

18.
一、依法治国与政治文明的提出。 法治与人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理论,关于它们之间的对立与争论,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儒家为代表的“为国以礼”的思想和以法家为代表的“以法治国”的思想。从理论上讲,这种“重法”思想和现在的“法治”是根本不同的概念,但它毕竟有法治概念的萌芽存在。  相似文献   

19.
德治与法治的调整范围和作用各不相同,在金融内部犯罪控制中德治优于法治,德治是守法、执法、有效控制犯罪的基础。然而我国金融内部犯罪控制中重法轻德,在道德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亟待完善。  相似文献   

20.
论法治思想的嬗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治理想的实现具有进化性,法理念是是法治进化的基础,法治要求正义信仰的法理念.法治社会的权威是正义的司法,法官的正义判决使"纸上的法律"成为人们的信仰,而法律工作者的正义信仰是实现法治的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