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人为本”理念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它是中国古代“民本思想”、西方近代“人本主义”在当代的发展与反映:同时它与“民本思想”在前提、主体及归宿上,与“人本主义”在阶级属性、对人的本质认知及如何看待人的价值实现途径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2.
以人为本不是“个人利益至上”;以人为本不是西方的人本主义,二者对人的本质认识是 不同的;以人为本也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以人为本的实质是以人民群众为本,是科学 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原则,在创建和谐企业中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本主义理论与外语教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人的内心世界的重要性,将人的思想、情感、情绪等非理性因素置于人的整个心理发展最重要的位置。它关注教育过程中的沟通、理解、氛围以及学习者个体的自我实现。对于外语教学,人本主义在学生观、教师观和教学观念与实践等方面,都有着诸多影响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中的“人”不是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类意义上的抽象的“自然的人”,也不是以存在主义为代表的现代人本主义思潮所讲的非理性意义上的绝对孤立的、抽象的“个体的人”,而是唯物史观所讲的以实践活动为基础的“现实的人”,它既作为相对的独立个体存在,又存在于特定的群体之中。  相似文献   

5.
“人本主义”的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反复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的一种发展理念,它实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人”的问题上的重大理论突破,表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勇气,它必将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进程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宽严相济"法律文化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宽严相济”是我国自古以来就存在的法律文化的一种理论。它的运用可以使我们更好的解决法律作为双刃剑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可以关注人的权利的实现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本文主要对其在中国历史理论和实践中的反映,结合当代社会中的现实基础给以分析,说明在和平年代,这一理论有了新的内容的发展并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罗杰斯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主要代表,他在探索对人所特有的研究方式的过程中,弘扬“以人为本”的精神、批判科学主义把人等同于“物”,因而把人视为“客体存在的人”,提出“主体存在的人”的观点,认为人性本善,是有着主体性、独特性、整体性的完整的人。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人学实现了对人本主义的超越,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的人本主义。以人为本正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在吸取传统人本主义积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以人为本中的人既不是西方人本主义所理解的抽象的人,也不是中国传统以民为本中的民;以人为本也不能理解为以个人为本。以人为本与人本主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9.
国家主义是上个世纪曾经在中国的思想界有着很大影响的一种理论和社会思潮。它是20世纪中国民族主义思潮中的一个流派,此流派试图用“国家主义”的口号唤起民心、整合社会,它反对阶级斗争和劳资冲突,从某种意义上不妨视之为“第三条道路”的探讨。  相似文献   

10.
“人本主义(humanism)”,又称“人文主义“”、人道主义”,是人类对于自身价值的反思和体认,是以人的理性作为衡量一切的尺度的一种思想观念。这种思想标举人性、人权,遵循人道主义原则。人本主义的发展源远流长。早在古希腊时期,智者学派的代表普罗泰戈拉就提“出人是万物的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