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概况 唐代本草,主流方面有《唐本草》、《蜀本草》;旁支方面有民间药本草、临床药性本草、食物治疗本草、地区性本草、便于读诵或检索本草、便于识别药物的图谱本草及药物炮炙、药物异名、单味药专著等。 1.主流本草 《唐本草》由唐政府组织苏敬等22人于公元695  相似文献   

2.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作为当前收载中医书籍最为全面的目录书,一直以来备受研究者重视,然而此书出版距今已有十几年,期间许多珍贵的民国伤寒文献被陆续发现。《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漏载民国伤寒类著作4本,分别为《伤寒科》《伤寒质难》《伤寒论类方汇参》《伤寒论金匮要略新注》,6本民国伤寒类著作馆藏地记录不全,另有9本著作存在书名、人名、成书年代及分类混乱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矿物药是中药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就载矿物药41种。唐《新修本草》矿物药又增加14种。至宋代唐慎微的《证类本草》。收载的矿物药已达139种。 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52卷,收药物分为61部,60类,共收载药物1897种,附方万余首。该书把矿物药分别记述在土部、金石部,特别在金石部中载述比较完整,“乃集其可以济国却病者一百六十一种”。现就关于该书中矿物药的分类与鉴定方法谈谈窥斑之见,不妥之处,祈望同道教正。 一、分类方法 李时珍将矿物药金石部分为四类,即金、玉、石、卤。《本草纲目》161种矿物药分类排列和现代矿物学的分类有许多相同之处:  相似文献   

4.
《中国历代医家传录》引据书籍3 000多种并标注出处,收录上古至清末民初间20 000多位医家,为医史文献研究的重要参考书。然历代各种书籍记录古人的名、字、号、谥号等各有不同,所引资料并存而互见,难免有所淆乱。书中徐柏、徐锦、祝登元、高若讷4人著录即存在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5.
我院部分教师编纂的《中医经典索引》一书,即将由安徽科技出版社出版。是书为《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五部经典著作的综合索引,分文句和语词两部分,还附有药、方、穴的专题索引。其条目均按首字的笔画笔顺依次排列。全书约80万字,是目前中医索引书中较大的一部。 编纂中医药索引书,是开发利用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前中医索引书为数甚少,特别是尚无分门别类的索引书(如医经、本草、方剂、脉学、各科各病等)。本书作为医经类的索引书,对研究此五部经典的学  相似文献   

6.
傅云龙的《游历日本图经》为清末日本研究著作中的经典之作,但中外学界未见有人对其征引文献进行研究。通过对该书最具特色的日本外交、日本文学、日本金石以及日本文征的考察,发现其主要参考了《邻交征书》等史书、《古京遗文》等金石著作,这些日本书籍,数量可观,质量上乘,大都系首次引进中国,傅云龙筚路蓝褛之功,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7.
窦蒙、窦臮兄弟是代北鲜卑文化传统在中唐承续的代表人物,他们合力完成的《述书赋注》是唐代书学的扛鼎之作之一。在汉族文人书家辈出、书法实践与书学理论高度繁荣的唐代,这样一部辞藻雄赡、理论精深,并有体例创新的书论巨著出自于鲜卑后裔之手,既是胡汉文化交融的产物,也是窦氏的书法传统与时代文化共同孕育的成果。细绎《述书赋注》的文本结构,是由《述书赋》、注、《字格》和《题述书赋后》四个部分组成,其在东汉以来的传统书学著作中,产生了一个创新的著作体例,由此推动书学著作成就的创新。具体来说,赋与注的结合,造就了一部汉唐间规模最大的周秦书家传记体书学史巨著;引史注法入于赋注,造就了第一部史注体书学史巨著;《字格》的产生,又造就了第一部具有传统书学概念体系建构意义的书学论著。《述书赋注》的产生,是对汉唐间文化与学术传统的遵循和发扬,是魏晋以来的民族融合与文化发展在唐代、在书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8.
《医学六经》一书收录了《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灵枢》《针灸甲乙经》等6部医籍,颇受学界重视.《中国中医古籍总目》《中国医籍大辞典》等著录该丛书为明代顾从德所编纂,由吴勉学刊刻.通过查考原书、梳理相关资料,结果表明此书与吴勉学所刻《古今医统正脉全书》前6部医书内容及版式相同,疑为后人将此6部医书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析...  相似文献   

9.
向党的十七大献礼的岳增瑞新著《理论之树要常青》一书,最近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该书是作者的一部论文集,共收入作者自1987年至2006年所写的主要文章60篇,其中有的文章是第一次发表。这部著作,是个人著述的汇总,按文章发表时间先后排列,全书36万字。  相似文献   

10.
《疡医大全》为清代医家顾世澄所著。后世对其生平和著作研究成果较少,且错漏较多。顾世澄,一名澄,字练江,号静斋,安徽芜湖人,生活于康熙朝晚期至乾隆朝中后期。顾氏为中医世家,其祖父顾宁华、父亲顾青岩,均为当地名医。大约1721年前其侨居广陵(扬州)行医。《疡医大全》共40卷,成书于1760年,初刊于1762年。卷一《内经篡要》选自冯兆张《冯氏锦囊秘录》,其余各卷引述历代外科著作及30多位医家有关疮疡的理法方药文献,并结合自身经验分类编辑而成。顾氏另有一部节选于《疡医大全》《杂病源流犀烛》《续验方集》而成的《喉症三书节钞》抄本存世。  相似文献   

11.
诗成同志近几年相继出版了《建设海上中国纵横谈》、《龙,将从海上腾飞一21世纪海洋战略构想》等多部著作,目前又出版了《海洋强国论》。这一部书是作者近年来创作的论文集。这些文章已经超越海洋经济的范畴。涉及海洋经济、军事、思想和文化等,反映他学术思想的拓展和升华,字里行问流露着他的爱国激情。“海洋强国论”虽是一部论文集,但从其结构体系看,却是一部较系统全面的专门论著。它,透过历史的重重帷幕,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的16家北京地区的图书馆中有6 383种中医古籍,占其著录医籍总数的48%,其中国家图书馆有1 898种。经对比,国家图书馆诸医籍的数百种版本与《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存在区别,究其原因或为《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编纂时统计、记录不准确导致收录不全或错讹;或为国家图书馆信息逐步公开及更新导致。经考察,《中国中医古籍总目》著录与国家图书馆实际存书,存在作者信息不全、成书年代阙如、卷数记载错讹等问题;整体上国家图书馆的中医古籍利用率较低。国家图书馆应对中医古籍进行专门的普查和著录,更正补充现在登载内容的错讹和缺失,并寻求有效方式提高中医古籍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刘仲林教授的《新认识》一书,是一部富有创造性的著作,读完全书,不能不为他的“匠心独运”而感到由衷的高兴。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言有尽而意无穷”……这是中国哲学与文化史上脍炙人口的名句,使许多诗人和思想家为之倾倒。但在近代以来,  相似文献   

14.
《道德经》,是我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其书以哲学意义之“道德”为纲宗,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而多以政治为旨归,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文意深奥,包涵广博。  相似文献   

15.
《道德经》英译本初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部伟大著作。在中华民族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对中华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尽管《老子》一书仅五千多字,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及辩证思想。为此,该书也引起了欧美学者的兴趣、关注。不同时代、时期、文化背景下的学者,仍不满足于前人的翻译,总希望获取新启迪、感受,因而留下许多见仁见智的译本。在对《老子》部分英译本进行剖析的基础上,我们期盼更新、更好的译本问世,以利于老子研究方面中、西文化的沟通  相似文献   

16.
《文渊阁书目》作为我国现存不多的官修书目,在中国目录学史上有着不可低估的地位。重新梳理《文渊阁书目》的产生过程和全书的编修体例,可以发现《文渊阁书目》是一部体制简单而参考价值极高,对后世古文献整理研究有着广泛影响的官修目录。《文渊阁书目》收录的图书体现了明代藏书极盛时的状况,开启了宋元以来通俗文献进入正式书目的传统,同时也为研究宋辽金元的藏书、刻书提供了珍贵的线索;它在图书分类上以官府的意志和国家藏书的排次为序,另创新制,打破了传统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但它简陋的著录体制,又为其参考价值和利用价值打了一定折扣。  相似文献   

17.
《道德经》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领导学著作。书中蕴涵的关于领导素质、领导行为及领导权变等方面的丰富思想,是现代领导学所倡导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为当代领导者的领导实践提供了积极的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瀛寰志略》是徐继畲撰写的一部介绍世界历史地理的著作,作为与魏源、林则徐同时期的思想先驱之一,徐继畲对当时世界地理的认识、对西方文明的看法以及对西方国家强弱形势的考察,在《瀛寰志略》一书中都有比较突出的体现,构成了徐继畲西洋观的主要内容,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中国思想界所达到的认识程度和所取得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中医古籍总目》收录的民国时期妇科书籍存在4本漏载,分别为《女科要诀》《妇女病自疗新法》《最新实验求孕与避孕》《妇科学 婴科学》;5本藏书地、书名、人名、成书年份等记载错误,分别为《妇科病自疗新法》《续嗣珍宝》《中国胎生学》《闺房医库》《育嗣宝筏》;3本版本漏载,分别为《中西合纂妇科大全》7卷、《妇科易知》《妇人科》。  相似文献   

20.
从先秦至唐代,沙参品种虽未明确区分,但南、北沙参或均已出现,且此时道地的概念已初现端倪,如春秋时期的洛阳,唐代的华州均为沙参的道地产地;宋代以《本草图经》为代表的本草书籍为清晰辨认沙参品种和基源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当时南、北沙参名称虽未分开,但品种之显著差异已清晰可辨,从而为明代南、北沙参药名的独立分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