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1 毫秒
1.
国家现代化建设是世界各国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国家现代化建设并不存在普遍的模式。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和改革的进程中形成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路径,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道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作为动员体系,运用民主—集中、统一—灵活和协商—自治的方式实现政治动员和资源整合;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价值体系,运用意识形态的信仰功能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教化功能增进社会共识,建构集体行动的目标。因此,可以将"四个自信"视为中国国家现代化建设的政治密码。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过程中的伟大创造,从理论到实践都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对增强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信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精神支撑。基于马克思文化批判的视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文化自信的根由在于它展现了中国必将实现国家复兴的民族信心、体现了承继中国红色基因的革命自信、彰显了中国能够"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时代信心,更在于它使中国领航核心——中国共产党的从容治理全面展现出来。深入和系统把握文化自信何以能够坚定支撑中国实现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助于我们在新征程中不断有新作为。  相似文献   

4.
中国共产党在十八大政治报告中提出,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个自信"并非是空洞的口号,也不是固执己见的主观臆断,它有着深厚的逻辑基础、主体基础、物质基础和社会基础。坚持"三个自信"是党对"三大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的主体信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雄厚物质基础的回声,是党坚持改善民生赢得人民高度信任和尊崇的反馈。"三个自信"是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充分肯定,它成为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坚定信念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5.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政治保证,是实现最广泛人民民主的正确选择。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实践路径,要坚定"三个自信",比较借鉴人类社会文明成果。要和伟大复兴中国梦联系在一起。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源自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凝聚国民共识和改革力量,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并进一步凝聚国际共识同各国一道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道路自信"奠定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基石,是世界历史规律所趋,证明了其科学性和实践性。"道路自信"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价值逻辑,即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道路自信"亦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卓越成就增强了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底气,也增强了建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开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之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要从理论、发展、建构三维度入手。理论维度是指导,发展维度是基础,建构维度是关键,三者辩证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是我国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的论断,标志着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理论的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基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西方国家协商民主制度无法比拟的独特作用和价值。政党协商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创新,就需要新的理论导入与对策支持。我们需要对政党协商基本内涵进行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系统探索政党协商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内在逻辑关系,并深入研究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对于政党协商的宏观定位与发展健全,为加强政党协商的制度建设和机制运行提供方法论思维,实现协商民主建设的有机创新,助力中国民主政治发展,提升中国民主政治品质,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奠定夯实好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9.
"四个全面"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和全局的高度,在坚定中国自信、发展中国道路、优化中国模式、总结中国经验、带领人民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提出来的,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理论体系,是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纲领,是我党理论创新的又一次智慧凝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内容,具有系统性、实践性、理论性、开创性等特性。  相似文献   

10.
十八大报告提出坚定"道路自信"的重大命题。坚定"道路自信",需要深化对以下几个方面的认识:(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现途径;(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改革开放中发展中国的道路;(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现代化为目标的全面发展的道路;(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实践反复证明的唯一正确的道路;(5)坚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得以可能根植于其深厚的历史根基、科学的理论指导以及成功的实践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民族复兴以及抵御错误思潮入侵、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价值。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从主体来看要认知历史,加强文化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的意识;从客体来说要立足新时代,加强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事业发展,夯实文化自信基础;最后在内容上要创新文化发展,丰富文化内容。  相似文献   

12.
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既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要求。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中国梦",进一步发挥统一战线传统优势,促进高等教育发展,都需要高校统一战线成员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个自信"。无论是道路自信的认同还是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的认同,都需要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予以准确把握。当前高校统一战线成员要以学习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讲话为基础,正确理解、把握和阐释"三个自信"的内涵和要求;要积极发挥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等重要作用,助推中国梦的实现;要立足当前高等教育实际,以"三个自信"凝聚力量,助推高等教育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共产党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因为,“三个自信”有充分的历史依据、理论依据和实践依据,“三个自信”直接根源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两个决议”是“三个自信”的历史基础,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是“三个自信”的理论依据,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是“三个自信”的实践依据。回溯历史,展望未来,坚持“三个自信”还要做到与时俱进,与民同心,求变前行,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全党全社会应当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正确把握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的重大原则问题.在经济基础建设方面,要以夯实公有制主体地位、实现共同富裕为重点,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强大经济基础;在领导力量建设方面,要以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防止形成党内既得利益集团、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决惩治和预防腐败为重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在治理手段建设方面,要以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重点,推进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方略的贯彻落实.  相似文献   

15.
中国特色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题中应有之意。在这里,处于主导地位的是当代中国鲜活的马克思主义,贯穿始终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揭示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科学内涵、内在联系及现实意义,体现的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及其领导下的十三亿中国人民应有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建设中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理应自觉把握"文化自信"的价值内核,秉持中国立场,确立世界眼光,坚持实践标准,推进综合创新。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同时,还需要中国共产党的政党自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是中国共产党自信力的重要来源,而且为增强中国共产党自信力指明方向。中国共产党自信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中华民族复兴的使命担当自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建设自信、全面从严治党的自身过硬自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增强中国共产党自信力,要全面提高执政本领,增强党的本领自信;以制度建设为贯穿,增强党的制度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增强党的价值自信。  相似文献   

17.
实践观是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特色的哲学根基。从"实践的优先性"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开辟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实践的主体性"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主体力量的发挥,属于亿万中国人民自己的伟大事业。从"实践的价值性"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价值依归,立足中国实际探索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实现途径。从"实践的理论性"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不断破浪前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进行实践观的解读,有利于拓宽其研究视阈,夯实其诠释力度。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我国《宪法》中的国家指导思想规范,符合中国宪法惯例,具备最高宪法效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中国宪法学发展的最新贡献,集中体现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坚持依宪治国,全面保障宪法实施""坚持依法治权,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监察体系"三个方面。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理论基础,彰显了中国人民的宪法自信。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取得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保障,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是中国实践探索的成熟表现,是坚定理想信念的必然追求,是迎接未来挑战的根本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具有无可比拟的制度优势,集中体现为"五个有利于"标准。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必须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进步的强劲势头,通过不断自我完善、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党的领导实现。  相似文献   

20.
从"三个自信"到"四个自信",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来源于中国共产党始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系列创新。"四个自信"相辅相成,是一个有机整体,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现阶段对于"四个自信"的研究已经很多,但仍有空间,可从历史渊源、理论层面和大众化路径三个方面继续深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