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精髓是司法便民,它是适应我国陕甘宁边区司法实践环境的审判方式。当前重彰“马锡五审判方式”具有重大的现实可能性和意义。“马锡五审判方式”与现代诉讼制度并不是对立的,程序化实现、发展“马锡五审判方式”中的“便民”精神不会扼杀其灵活多样、方便群众的优点。  相似文献   

2.
陈燕萍同志在基层审判工作中秉承的为民司法、能动司法与和谐司法理念是"陈燕萍工作法"的思想精髓。新时期少年司法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必须深刻认识少年司法的价值诉求与"陈燕萍工作法"思想精髓的衔接性,立足为民司法的核心价值观,充分运用司法智慧,坚持能动司法、和谐司法,才能真正实现少年审判"儿童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3.
审判方式,是审判行为和当事人、诉讼参与人的诉讼行为的运行方式。审判行为是法官以国家名义所依法实施的法律行为。在诉讼活动中,审判行为的地位和作用具有不言自喻的决定性。所以,审判方式改革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审判行为的改革。  相似文献   

4.
马锡五审判方式是革命政权在特定的经济背景、司法背景和政治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走群众路线的审判方式,它同时与马锡五的个人特质有密切联系.马锡五审判方式曾长期淡出,又在能动司法背景下作为一种重要的审判方式在近年迅速走红,成为司法界回应社会不满司法现状的一种重要措施.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回归不应是制度性的选择,而只是司法界回应社会的...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掀起一股复兴马锡五审判方式之风,但马锡五审判方式在今天已不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描述马锡五审判方式及其审判方式的特点,结合抗日战争时期和当代中国的时代背景,阐明了马锡五审判方式复兴的原因,通过分析两个时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法律等不同方面,然后提出马锡五审判方式已不适合中国今天的发展。同时指出,重提马锡五审判方式对我们今天也有一定的警示和教育作用。中国是一个人民民主国家,人民当家作主,但中国也是一个法治国家。由此,马锡五审判方式之复兴,我们应慎重对待。  相似文献   

6.
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但改革进程中,需要注意几个相关问题,一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必须在法律范围内进行,二是要正确评价民事审判方式,把握好改革的出发点,三是形成社会合力,保证改革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7.
一、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必要性民事审判方式是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的方式方法。民事审判的方法是否符合社会实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直接关系到人民法院能否提高办案质量,效率及效益、能否充分发挥民事审判职能作用的根本问题。因此,改革旧的民事审判方式,探索新的审判方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须有完备的法制规范和保障。”“改革、完善司法制度和行政执法机制,提高司法和行政执法水平、”要实现从为计…  相似文献   

8.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是我国司法改革实践的一次重大突破,改革的目的是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能切实保障公平、公正、高效的审判制度。无论从理论或实践来看,举证制度的完善都是审判方式改革的关键。因为庭审是审判的中心环节,而庭审方式的  相似文献   

9.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已成为民事诉讼法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传统民事审判方式存在诸多弊端 ,并有其产生的深刻原因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有其必要性 ,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不应突破法律规定另搞一套 ,应由人民法院作出司法解释。在不违背法律规定的前提下 ,进行大胆改革和创新。改革的目标是实现司法公正 ,提高审判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10.
我院从九十年代初期即开始探索审判方式改革,1994年正式起步。当时各类案件逐年上升,审判力量却相对不足,审判力量与任务不相适应已成为突出矛盾。加之人民群众要求法院增强审判透明度,审判活动向社会公开,成为法院审判工作的基本要求,形势逼迫法院必须进行审判方式改革。1997年,天津市人大常委会《关于改革和完善审判方式的决议》实施后,我院以此为动力,加快改革步伐,使审判方式改革一年一个新台阶。一、坚持以公开审判为重心.以“三个强化”为重点内容的审判方式改革公开审判是法院审判方式改革的重心。强化当事人举证责任,强…  相似文献   

11.
(一)八十年代后期以来,我国法学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部门打破传统民事审判方式的研究局限,从不同的角度出发,积极探索民事审判方式的改革。这种改革实际上就是对法律程序的公正、诉讼效率、效益等价值目标的追求,以提高审判质量、效率和效益,充分实现诉讼目的,从而逐步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高效审判机制。然而,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尚未完全确立,改革的民事审判方式也不可能一下子形成一套完整的诉讼体系。因此,明确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使民事审判方式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要的前提条件。目前…  相似文献   

12.
审判委员会是我国人民法院内部设立的对审判工作实行集体领导的最高审判组织形式,它的存在是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历史和政治两重因素造成的结果。审判委员会在多年的司法实践中确实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随着审判方式的改革不断深化,现行审判委员会制度暴露出了诸多弊端,在实践中导致效率低下,案件质量不高,执法不公,司法腐败等,因此取消审判委员会这一制度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3.
对抗制和审问制之间并不存在孰优孰劣,都是现代法制国家在文明社会条件下发展的审判方式.不应简单否定审问制,也不应全盘照搬对抗制,而应在对两大法系的审判方式认真比较的基础上,对外国的有益经验兼收并蓄,创立符合社会主义法治原则的审判方式.  相似文献   

14.
里心审判方式是当代中国审判方式的一种类型,在乡镇法庭的审判实践中,具有相当广泛的代表性。乡土司法有其自身的规律和特征,而这种自身的规律和特征对我国乡土社会的法治化提出了特别的要求。  相似文献   

15.
对当前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当前人民法院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主体、民事诉讼模式的选择,当前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做了较深入的探讨,指出了法院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严格执行现行民事诉讼法之上。  相似文献   

16.
我国司法改革的现实思考与理论检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司法改革的社会背景 二十世纪末,中国司法制度改革作为一项重大政治决策第一次在中国共产党的文献中被正式提出,由此,司法改革成为继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之后中国社会制度变迁的又一个热点P对于我国司法制度变革的社会背景,有学者将司法制度改革的背景视同于八十年代末期展开的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产生的背景:“尽管在时间上,民事审判方式改革早于当前全面铺开的司法改革,司法改革发轫于审判方式改革。但是,民事审判方式改革与整体司法改革产生的背景和内发性动力是基本一致的。”(2)虽然我国司法领域中进行的审判方式改革与司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审判方式改革的提出,是在《民诉法》颁行,在修订后的《刑诉法》颁布实施后。改革的对象是《民诉法(试行)》和旧《刑诉法》所确立和形成的职权主义审判方式;改革的目的是弱化职权主义,强化当事人主义,并确立控辩式审判方式。而今,前期的改革内容和目的业已得到立法认可,基于国家立法的权威性、确定性、强行性,此前处于争议、存疑、研讨、探索地位的审判方式的改革在得到立法认可后必须无条件地遵从,从这个意义上讲通常所指审判方式改革的性质不仅仅是改革,它已上升到贯彻遵守国家法律的高度。因此笔者认为,审判方式的改革在不抛开现行诉讼法的前提下,改革应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变同客观形势不相适应陈旧观念和习惯作法。二是对法律尚无规定的,可依法律原则、精神及实际情况进行探索。三是现行法中不符合实际、不符合发展潮流的内容进行修正,并以合法的形式去突破、去创新。  相似文献   

18.
试论审判委员会功能的调整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审判委员会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判组织形式。但由于审判委员会固有的运作方式存在着判审分离、裁判过程不公开等与司法运行一般原则相背离的因素 ,致使这一组织无法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反而招致诸多批评。审判委员会应当定位为一种代表全体法官进行法院管理的组织 ,其功能除有限制的保留部分审判职能外 ,还应具有监督职能、指导职能和管理职能。审判委员会的工作方式和人员组成方式也相应随之调整 :根据不同职能要求可采用合议式、听证式或研讨式。人员结构亦可作常务委员和专业委员的划分。  相似文献   

19.
试论民事(经济)审判方式改革的最佳方略王章合我国在八十年代后半期,各级人民法院就民事(经济,下同)审判方式的改革作了多方面的尝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毕竟是在党的十四大以前进行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把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我国独立审判原则的实现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一方面对独立审判的社会需要相当迫切 ,但另一方面 ,独立审判的保障制度不足、社会认同缺乏、精英化法官群体未形成、社会经济资源有限 ,导致支撑我国独立审判的社会条件尚不成熟。面对困境 ,我国独立审判的实现方式只能采用“相对合理”的策略 ,即承认和接受独立审判的公理性内容和要求 ,并在具体规制的设计中充分关注本土资源 ,通过合理、渐进、持久的方法 ,在我国逐步地、稳健地实现独立审判的全部内涵。在相对合理的策略指导下 ,我国独立审判的实现方式是 :更新司法观念、造就精英化法官群体、审判内部独立先于外部独立、建立基本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