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警察合法性就是警察执法必须能够获取社会大众认同,而且能够引导社会大众从行动、态度甚至精神理念上保持与警察权威的一致性。西方早期的工具主义威慑论认为,警察通过使用暴力对个体形成威慑来获取大众认同。这种认同主要取决于个体触犯法律后的风险估算,却不关涉价值。与早期工具主义的解释路径不同,"过程规制"模型认为,以决策公正与执法公正为核心的程序要素,能够带来警察执法的即时认同与长期认同,而且基于程序正义发展出的警察实质合法性对社会大众能够产生更大意义上的价值激励。"共享价值"视角下,"价值冲突论"则呈现出多元社会价值要素的碰撞给警察合法性带来的冲击。在当前中国以规范执法的量变积累推进警察合法性的质变发展过程中,阶层固化引发的"公共权力"与"公众利益"冲突、警察暴力使用中"制度保障"的缺位与"舆论认知"的标签化、公共秩序维护中公众的"盲从"与"搭便车"也同时决定着中国警察合法性构建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警察执法过程中的公民权利保障在世界各国司法活动中逐渐成为一种优位价值理念,对警察执法活动聚焦并期望执法规范成为当前我国全体公民对建设"法治中国"的强烈回应。我国警察执法理念滞后的原因是公民权利意识淡薄,程序意识不强,警察职业素养欠缺等。积极探索警察执法理念的提升,遵循执法必须保障公民权利,坚持服务型执法,永远追求程序正义是有效促进警察执法规范的必要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3.
警察法治建设的目标体现在法治的诸多环节之中。警察法治建设作为现代法治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形势下面临诸多挑战。当前警察法治建设在警察立法等各方面都存在着突出的问题。加强和改进警察法治建设应确立警察执法的基本原则,最为关键的是确立法律思维方式为警察执法的职业思维方式,其核心是通过程序正义来实现实体正义。  相似文献   

4.
执法规范化建设是公安部部署推进的"三项建设"之一,也是全面提升公安工作水平的重要抓手。从政治合法性理论的演进分析,警察执法规范需要遵循"正当性"和"合理性"。当前警察执法的规范准则呈现多元化特征,警察执法规范的多元化标准在实践中存在诸多冲突,为此,要从警察执法的价值导向、裁量基准的制定、警察内部执法监控的强化等路径进一步规范警察的执法行为。  相似文献   

5.
有关中国国家治理的研究长时间关注宏观的运作模式与主体互动,忽略了联系不同主体的衔接机制。作为政策的执行者与治理任务的承担者,街头官僚不仅联系政府与民众,而且负责输出治理绩效与提供国家治理的合法性。然而,街头官僚在国家治理的整个环节中也面临着多元化的结构性问题,包括街头官僚日常工作中面临的压力、权责不一与部门冲突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制约了街头官僚的行动能力,也对国家的有效治理造成了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当程序既是基本的法理,也是基本的正义,是评价立法、司法、执法正义与否的原则和标准。正当程序也是指导警察执法的基本原则,它对提高警察执法的质量至关重要。当然,基于警察执法的复杂性和价值目标的多元性,针对正当程序的具体要求,警察执法过程中也要做出必要的变通。  相似文献   

7.
改革的本质属性是"人民",人民对执法的期望是公平和正义得以实现。提升警察执法权威是维护国家法律尊严、实现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公安改革的整体目标之一。探寻警察执法权威的本源是为执法权威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解决问题的根本。权力、公众认可和服从的本源都可以归结为国家法律规范,因而警察执法权威的本源是国家法律规范,法律规范决定、影响了警察执法权威的"权"和"威"。规范化执法、执法技能提升和公众配合,成为法律规范本源下警察执法权威提升路径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8.
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推动了执法实践跨越式发展,但不能忽视法治化进程中执法规范方面仍存在的不足。程序正义理论期望以"看得见的正义"来实现价值,其被广泛运用到公权力行使的研究中,这与新时代社会治理法治化背景相契合。程序正义原则是这一理论的重要内容,从该原则出发探究公安执法典型案例,更有利于直观、多角度研究公安执法实践,从而为执法实践提供更为详细的指南,对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9.
法学教育作为警察的人文与职业素养的基石,深刻影响着警察执法的正当性、合法性、有效性,而传统警察法学教育模式的培养弊端凸显,警察在执法过程中对私权的漠视,对程序的妄为,对法治的误读等“片面执法”现象普遍存在,警察形象受损,公信力下降,动摇了“鱼水之情”的警民关系,应依时所需,针对警察法学教育出现的问题,通过公安院校诊所式法学教育模式建构,为警察执法提供一个正确的教育导向,培养出“立警为公,执法为民,素质过硬”的新时代复合型人民警察.  相似文献   

10.
警察执法队伍建设是中国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时代警察执法队伍建设的逻辑遵循应当以角色、品格和实践为基本指向。从属者、服务者和执法者三重角色共融构成警察执法队伍建设的角色遵循;忠诚、为民、公正构成警察执法队伍建设的品格遵循;组织依托、技术支撑和纪律保障构成警察执法队伍建设的实践遵循。三重角色与三种品格依次对应,并在组织、技术和纪律的综合保障下实践着新时代警察执法队伍的担当和使命。  相似文献   

11.
当前有些警察用枪面临不敢用枪和不善用枪的问题。应在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建立健全更加科学完善的警察用枪法律程序,既要充分体现警察用枪的合法性、合理性,也要便于警察在执法实践中灵活地运用,保障执法任务安全顺利地完成。  相似文献   

12.
由于法律不完备性和稳定性等原因,同时也是为实现裁量正义的需要,街头官僚在与公民的交往和互动中行使着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在自利动机驱动和社会资本干扰下,街头官僚容易滥用裁量权。必须综合利用规则控制、立法控制、司法控制和行政控制等制度和措施缩减行政裁量的空间,为街头官僚反抗社会资本提供挡箭牌,同时强化行政伦理建设从街头官僚内心注入规制裁量滥用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
我国公民围观拍摄警察执法有合法性和合理性的基础,同时存在着高位阶警察执法规范的缺失,涉密、涉隐私视频的不规范处理,网络对涉警舆情的不正当评价等法律问题。借鉴美国和德国关于公民拍摄警察执法行为的法律规制,明晰警察执法规范化标准,严格涉密、涉隐私的法律程序,完善网络涉警舆情的危机应对机制,促进警察队伍执法行为的规范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警察"一词,可分解诠释为"警之于前,察之于后"。盘问检查权作为警察职权的重要体现,涵盖了"警察"两字的双重意义——预防与打击违法犯罪。在建设法治中国的今天,盘问检查权的实施不但需要保证实体正义,更需要保障其中的程序正义。在法治视野下,警察盘问检查权的实施必将更加趋于严谨,愈发符合法理。警察盘问检查权的理论与实践,势必将成为未来我国法学领域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公安机关在警察执法权益的保护工作方面常常忽视作为受害人的警察个体权益的保护,这一点在网络辱警案件中尤为突出。各地通过拘留等行政处罚措施维护执法权益的方式存在诸多问题。公安机关既是受害人,又是执法者和行政处罚的决定者,有违程序正义。在这类案件中,应当以维护警察个体权益为目的,由受害民警个人积极提起民事诉讼或刑事自诉,所在的公安机关提供必要帮助,以此来构建合理的警察执法权益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16.
街头官僚即基层政府公务员,代表政府与公众打交道,街头官僚在与公民的交往和互动中往往行使着广泛的自由裁量权。在自利动机驱动和社会资本干扰下,街头官僚容易滥用职权甚至出现暴力执法等行为。本问从内部监督与外部问责两个方面的七个层面具体方法构建全方位的街头官僚行政问责体系。  相似文献   

17.
公众参与警察刑事执法是提高刑事执法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然而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目前公众参与刑事执法的自觉性并不高.因此,需要积极重塑公众参与刑事执法的义务感.只有公众认识到刑事执法者执法行为的合法性时,才能够自觉服从.因此,重塑公众参与义务感的关键是要不断提高警察刑事执法的合法性,特别是要提高警察刑事执法的程序正当性,即刑事执法要给予公众表达的自由,要保持中立,要尊重公众的价值,要给予公众以可信赖感.  相似文献   

18.
现代法治国家建设中,警察法治建设是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对于法治文明的实现具有突出作用的程序,必然要率先走向文明,确立程序正义。警察程序正义要求在进行任何一种警察行为时,都必须遵循起码的、正当的程序。警察程序正义的内涵应当是实体性的程序正义,而不能把程序仅仅作为形式上的存在。  相似文献   

19.
过去十年间,中国有关民众评价警察的研究大量涌现,但一些被边缘化的社会群体却极少被纳入研究之列。基于对外出务工人员、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相关调查数据,本文研究了中国民众在程序正义和结果正义上的警察信任是否存在差异以及表现性关注和工具性关注是否是预测警察信任的指标。研究发现中国公众在警察信任上往往无法区别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实质不同。与工具性关注相比,表现性关注对警察信任的作用更为显著,诸如信任居委会(村委会)、可感知的法律与秩序及个人生活质量等都是影响警察信任的表现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公众对警察的信任也与新闻媒体密切相关。此外,本文对相关问题未来的研究方向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社会的公正是社会对待全体公民的公平和正义,是法律对待罪犯和受害人的公正和不偏不倚,是社会对罪犯的理性惩罚和对受害人的补偿。程序正义是实现社会主义公正这个实体的有效途径,警察在执法时遵循程序,给嫌疑人以程序的正义,是对警察法律意识应用法规的高要求。我国可借他山之石,在法律上规定这一操作性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