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国家治理现代化赋予高校统战工作新的内涵意蕴和价值向度,同时,也为做好高校统战工作提供了新的思想理念和路径方法。高校统战工作具有统战工作法治化、社会治理、教育治理和党的治理现代化四重价值意蕴。然而高校统战工作在实践中一定程度上呈现出重管理轻服务、重教育轻导引、重形式轻内涵等现实问题和困境,呼唤其有新的突破或转向。治理现代化以多主体协同、网络化与法治化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科学化与人文关怀相结合等路径,可以助推高校统战工作实现"治理"转向。  相似文献   

2.
网络化治理作为公共服务演进新走向,其特质表现为主体多元-责任分散-机制网络,强调政府责任、部门协调和社会整合,以增强社会治理效率。在平安建设中,在追求治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进程中,网络化治理理论对促进治安"共治"理念形成、治理多元主体合作与协调以及复杂化社会治安事务的责任分担等方面研究具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当前,国家治理现代化成为党和国家关注的焦点,如何厘清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代化的逻辑理路成为学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代化逻辑起点于西方的"协同学"和"治理理论",提倡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代化的逻辑必然是为了回应传统公共管理范式与时代的不适、促使国家职能回归的必然要求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要实现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现代化就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重构政府、社会、公民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政府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走向已经明确为平等合作的协同共治。这种理念的集中表达便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它自然涵盖了政府对社会治理应该选择的形式和方式,其中管理制度的功能特性仍然使其担负了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因此,探讨社会管理制度的治理旨向就意味着建构社会治理制度形态的理念创新,从社会发展进程的主体身份变迁诠释制度性质依赖于多元合作的社会生态对制度建构的内在决定影响,进而也为政府社会治理制度的协同共治价值选择确定了符合理性精神规导的生存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在具有空间和领域外溢性的环境问题治理中,多元主体共治模式逐渐成为国家和地方打破环境污染治理困局的重要政策途径,因此在理论上需要进一步审视多元主体在环境共治中的行为本质,将主体间关系结构融入区域治理网络层面,从而识别并揭示区域环境共治中的多元主体集体行动逻辑与发展方向。在集体行动及其网络属性的理论探讨基础上,文章以杭州与合肥两个都市圈为案例,从共治主体的同质性与均衡性及网络结构的紧密性与依附性角度,对该区域环境共治网络的结构属性和演化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目前杭州与合肥都市圈的环境治理模式分别实现了由单核凸显型和松散参与型向多元协同型的演变,以政府为核心主体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型治理模式成为未来环境共治的有效路径走向。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组织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是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主体之一。将社会组织纳入统战工作视野,对于新时代的国家社会发展和统一战线的成长壮大而言,都极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的内在逻辑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体现了"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变革的内在要求,顺应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需要,对于解读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政权治理能力趋于弱化问题,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乡村治理共同体的构建伴随着乡村振兴的长期过程,必须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把打造"一核多元"的乡村治理架构作为基础,把完善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体制机制作为关键,把治理手段与方法的创新作为重要着力点,以有效激发乡村治理的活力和潜能,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相似文献   

8.
治理概念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情境、不同层次的实践中具有不同的解释。尽管中西方对治理概念赋予了不同的内涵,但事实上,各种治理概念存在着一定的共性。治理意味着政府功能和角色的重新界定,意味着多元治理主体的合作、协调和良性互动。中国语境中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在国家(政府)主导下政府、市场、社会协同共治良性互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随着高校搞个的深入和教育现代化的推进,高校统战工作的领域不断扩大,统战工作任务日趋繁重,从而也对提高高校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协同创新是指创新主体相互之间协调、关照、支持、维护的联系样式与互动模式。从统战工作的目标要求协同性、过程动力协同性、主体职责协同性等三个方面来阐述统战工作的协同创新方法,对于进一步提高高校统战工作科学化水平,不断开创高校统一战线工作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社会治理主体由单一走向多元化是现代社会文明的标志,因而建构一种新的开放性的多元治安主体模式,是有效回应社会治安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在这种"一主多元"的治安主体结构中,党委和政府是领导主体,公安机关是核心主体,保安服务公司与社会治安防范组织是重要主体,社会民众是基本主体。有效整合各方力量,建构好"一主多元"式的治安主体结构的向度,以凝练价值共识取向、构建协同型的责任主体与创建多维合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新疆在实践探索中逐步建立“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体系,基层自治体系不断完善,形成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有效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但也存在着治理功能“越位、缺位、错位”等问题,治理低效和“空转”的短板十分明显。通过党建引领下的多元主体积极参与,培育和引导社会力量协同共治,可以有效提升新疆基层自治的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12.
借助文本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行可视化定量分析,描绘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整体思路,明确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实施重点以及推进路径。分析结果表明:治理体系现代化网络充分反映出国家治理注重整体、协同和系统性;经济体制、政治体制、社会体制改革是当前的重点改革领域,市场体系、政府职能、城乡一体化、民主政治、法治中国、社会事业等是当前重点推进的改革举措;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两条路径,一是强调治理主体的"多方参与、多元共治",二是强调创新社会治理体系、突出社会事业改革的重要地位。中心度和结构洞分析结果表明政府在治理网络中占据重要作用,构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需要建立一个"有能力的有限政府"。本文为理解深化改革、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提供了定量证据,也为研究改革政策文本进行了方法探索。  相似文献   

13.
乡村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单元和关键领域,也是国家治理的突出短板和攻坚对象。新时代乡村治理变革在回应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多重良性转向:基层政权从悬浮到下沉是乡村治理的第一重转向,从单一管理到多元治理是乡村治理的第二重转向,从行政异化到回归自治是乡村治理的第三重转向,从二元割裂到一体发展是乡村治理的第四重转向。在持续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积极作为下,在科技支撑的基础上形成的四治合一的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契合乡村综合现代化的发展要求。进入新时代,以"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目标指向和格局塑造为标志,开启了乡村治理的4.0版,也即"自治为体、法德两用、技术赋能"四治合一的最优型善治。最优型善治更加有利于打造乡村治理的中国之治,实现乡村治理的范式跃迁。  相似文献   

14.
中国式现代化命题为基层治理提供了范式指引。基层治理现代化中“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思想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坚实的理论根基和有效的实践探索三重逻辑。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既有研究大多依循西方的科层制框架和“国家—社会”二元理论展开,以单一科层制为基础的基层社会实践面临着过度行政化问题,表现为基层治理的碎片化、封闭化和等级化。走出纵向科层制理论范式的进路本质上是整合国家与社会的二元关系。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应超越科层本位,跳出国家与社会二元思维,在中国式现代化范式引领下实现协商共治的路径依归。基层协商共治模式的运作逻辑在于:决策共商,以行动共谋汇聚民心民智民意;主体共建,以共同参与筑牢“一核多元”体系;资源共治,以资源互嵌规范基层社会秩序;成果共享,以利益协调激发内生治理活力;责任共担,以权责统一明晰基层责任划分。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必须要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为动力,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构建多元互动、上下贯通的治理格局从而全面推动深化改革。采取对比研究的方式:一是从"统治—管理—治理"的纵向历史维度以及"国家—政府""国家—社会"的横向空间维度出发,以权力配置为线索,分析与阐述了治理的概念及其理论产生与发展的脉络与原因;二遵循由一般到特殊的研究路径,坚持党的领导,从治理主体、治理内容、治理方式和治理逻辑出发着重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语境下治理概念及其理论的基本内涵与特点。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社会组织作为重要的社会力量,是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元主体之一。将社会组织纳入统战工作视野,对于新时代的国家社会发展和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而言,都极具重要意义。而当前,社会组织统战工作仍处起步阶段,思想认知上缺乏高度重视、体制机制上不够健全完善、工作方法上机动灵活不足。只有顺应社会组织发展的趋势变化,动态调整统战思路,确立"大统战"格局,目标定位在统战双方的需求,不断革新体制机制,搭建综合工作平台,创造性开展基层统战,才能形成新时代的社会组织统战工作的有效合力。  相似文献   

17.
"全面二孩"实现与社会治理之间存在着某种天然的必然联系,它目标的达成需要多元治理主体的通力合作、协同共治。将社会治理理论引入新时代"全面二孩"目标实现中,是其成功制度化的关键因素。"全面二孩"的实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引领,加强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弘扬新型生育文化的舆论宣传效应,平稳推进,以期实现促进二孩生育的人口目标。  相似文献   

18.
在我国高校权力主体走向多元、权力结构趋于扁平的背景下,实现高校治理各主体的协同已成为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协同治理理论切入,剖析中国高校权力结构现状,阐述协同治理将成为我国高校的必然选择。在分析我国高校权力结构变迁基础上,从治理价值基础、机制建设和理性行为培育等方面探讨高校协同治理的构想。  相似文献   

19.
发展相对落后乡村是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也是社会变迁背景下复杂性治理的重要场域,多元共治是此类场域的理想治理模式。通过选取全国98位“第一书记”乡村治理典型案例,采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提炼出驱动型统合治理概念,用以阐释政党统合驱动乡村共治的实践机制及内在逻辑。具体而言,在乡村治理进程中,以“第一书记”为人格化代表的执政党运用包含赋权型统合、经营型统合和动员型统合三大实践机制在内的驱动型统合机制,激活了乡村的政治势能、经济动能和行动效能,形成了多元主体协同配合的共治格局。这体现了“政党驱动社会”的内在逻辑,意味着政党统合力与社会凝聚力之间是交融互促的双向驱动关系,由此共同构成了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持久动力。  相似文献   

20.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是当前我国统战工作的重点对象之一,这些群体的特点决定他们能够也应当承担新时代统战工作社会整合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复合功能。构建大统战工作格局是当前做好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的必由之路。由于当前国家对社区治理在国家治理体系中角色地位的强调,本文认为应当依托城乡社区来开展统战工作,形成多层组织、多元主体、多样平台和多维工作方式的大统战工作格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