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2 毫秒
1.
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作为立法监督的一种方式有利于促进法制的统一。然而我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存在的各种缺陷,使得这个制度不能很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因此,需要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从而推进依法治国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监督法》生效后,全国大部分省级人大常委会都通过制定地方性法规,对规范文件备案审查的范围作出明确规定。不过,这些地方性法规对规范性文件的界定以及对规范性文件的表现形式的列举五花八门,以致对法制统一原则构成威胁。省级人大常委会应当根据《宪法》、《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立法法》以及《监督法》的规定或授权,科学合理地确定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范围。具体来说,在界定规范性文件的内涵时,应重点说明“规范性”的内涵;在列举规范性文件的表现形式时,应以列举制定主体为主线,特别是要明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地方人民法院与地方人民检察院、乡镇级人民政府等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应否接受县级以上人大常委会的备案审查等事宜。  相似文献   

3.
我国国家权力机关规范性文件监督法律制度中,人大及其常委会监督的地位最高,其监督目的是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监督的基本方式是备案审查。备案审查工作分为主动审查和被动审查。目前,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思想认识还需提高,备案审查工作机构尚未建立健全,专业人才缺乏,工作制度不够完善,备案审查尚未有效开展。完善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需要着重研究解决报送备案范围、审查标准、审查方式、审查工作机构、审查程序和处理方法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青海人大》2007,(5):1-1
规范性文件的范围怎么划定,如何备案,怎样审查,是多年来困扰地方人大常委会的一个实际问题。各地人大常委会在探索中实践,在实践中总结。制定了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的相关工作制度。  相似文献   

5.
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应是我国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的重要功能之一。现行的备案审查制度无法充分实现这一目标。学界提出的由法院在诉讼中向人大移送备案审查的建议存在动力不足等问题。备案审查溯及力制度可以与司法诉讼相衔接以实现人权保障功能。备案审查溯及力制度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第一,未决案件在诉讼中应排除适用被纠正的规范性文件。第二,已决案件应通过权衡公民权利与法的安定性价值来判断备案审查结果对已决案件是否有溯及力。第三,针对原因案件的溯及力,应将其作为对已决案件的特殊类型,对案件提起人具有溯及力。此外还应当注意个案衡量的判断标准及其与现有制度的衔接。  相似文献   

6.
今天我们召开省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座谈会.按照监督法的要求,总结、交流和探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目的是把我省各级人大常委会的备案审查工作依法有效地开展起来,履行好地方国家权力机关法律监督的职责。  相似文献   

7.
开展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是法律赋予各级人大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是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国家法制统一的需要,是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手段。海南省人大常委会根据立法法和监督法的规定,积极推动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8.
备案审查制度由"备案"和"审查"两种制度构成。因备案审查权的扩容,设区的市规范性文件范围由非法源类扩展至法源类,又因设区的市备案审查制度的特殊性,无法完全准用立法法的审查标准,需在厘清规范性文件备案范围基础上,对备案制度和审查制度特征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指出目前制度的缺陷性,重新构建设区的市"备案"和"审查"的双标准体系。"备案"标准由时间、内容、登记三要素组成,通过增设预登记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而完善备案制度;"审查"制度的审查基准为适当性原则,其又可分为合法性和合理性两个维度,合法性审查从权限、内容、程序三方面开展,而合理性审查可比照比例原则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开展。  相似文献   

9.
9月24日。省人大常委会召开省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座谈会.专题总结和研究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姚湘成、洛桑、宋彭生、张玉林、高永红、赵永忠、桑杰、贾国明,秘书长刘春耀,西宁市、各自治州人大常委会负责人出席会议。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姚湘成就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作了重要讲话。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大陆地区省级地方建立的备案审查制度,在备案审查的范围、内容、方式、程序、结果,尤其审查程序的规定上,比中央的备案审查制度有所创新。但是,地方备案审查制度还存在报备率不高、审出问题的比例不高、公民提建议的比例偏低、备案范围与审查标准不清以及备案审查机构的能力不足等问题。完善地方备案审查制度,一方面要消除与中央层面的立法相冲突和违背的地方,另一方面要致力于总结各地的成熟经验并加以推广。  相似文献   

11.
地方非规范性司法文件制定主体具有广泛性与交叉性,其内容和形式往往带有适用性与协作性,制定过程缺乏透明度和公开性,在地方人大的监督中较之规范性司法文件的监督有一定难度.应将部分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地方非规范性司法文件的制定审查权下放给地方人大,使非规范性司法文件纳入到地方人大的工作体系中,建立健全地方非规范性司法文件的监督审查机制,避免不适当的地方非规范性司法文件形成与适用,以树立司法权威,确保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2.
这次省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座谈会是在全省各级人大常委会深入学习贯彻胡锦涛同志“6.25”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推动全省人大工作全面发展的新形势下召开的.是一次专题研究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  相似文献   

13.
公安行政执法中低位选择适用依据既具有现实合理性,又存在一定的违法可能性,折射出民警恰当判断执法依据是否合法的必要性。面对公安行政执法中呈现的这些问题,要求立法主体加强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制度建设,让实质性审查落到实处;提升立法技术,做好法律和地方性法规的协调衔接;要求执法民警提高法理素养,立足说理性执法,提升公安行政执法中选择适用依据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一些地区的工商行政管理局先后出台的“首次不罚”制 ,虽然其意在完善工商行政处罚制度 ,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但却因改变了上位阶法文件规定的行政处罚事项而不具有合法性。地方政府工作部门制定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无权规定行政处罚事项。“首次不罚”制同时也提示我们 ,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国家权力机关、上级行政机关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审查与监督制度。同时 ,对于违法制定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或国家利益的行政规范性文件 ,应当赋予人民检察院以公诉权 ,以加强对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控制  相似文献   

15.
对抽象行政行为予以合法性审查是现代文明国家法律监督的重要制度。我国应当确立和完善权力机关的审查监督、行政机关的内部层级审查监督与司法审查监督相结合,预防性与事后性审查监督相结合,主动性和被动性审查监督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同时,建立批准制度,建立预防性与事后性监督相结合、预防性为主的备案审查制度,建立附带性司法审查制度,建立和完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撤销制度及其具体的程序规范,完善行政复议中对抽象行政行为合法性审查的范围和程序规定,完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抽象行政行为的审查建议权制度。  相似文献   

16.
依法行政是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国家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严格地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规章从事各项行政管理。在行政管理的实际工作中,完全依靠行政法律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大量的行政性的规范性文件作为行政法律的补充。这些规范性文件包括:(一)国务院不具有直接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二)国家归口部、委管理的局级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三)省级政府各职能部门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四)省以下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五)省以下地方各级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六)省以下地方各…  相似文献   

17.
进一步提高规范性文件的质量,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用,对于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依托具有重大意义。首先结合贵州实际,从规范性文件的角度,分析目前贵州省经济建设与规范性文件之间互动关系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如何以更高质量和效用的规范性文件促进经济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鉴于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在制定程序上存在着缺陷和问题,结合WTO规则和社会发展要求,我国应该改进地方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制定程序,包括科学编制规划、完善起草程序、强化审查程序、重视公布程序诸环节。  相似文献   

19.
论权力机关对"其他规范性文件"的监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国,其他规范性文件与行政法规、规章三者共同构成行政规范性文件的整体,发布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是行政主体一项重要权力,必须对此加强监督,以防止权力的滥用。本文分析了权力机关对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实施监督的现状,重点探讨了如何构建权力机关对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的监控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82条扩大地方政府规章立法主体的同时,也大幅度收缩了地方政府规章的立法权限。该条第六款不但限制了地方政府规章权利义务规范的创设权,同时架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授予的立法权限。地方政府规章还受到禁止重复规定、多重备案审查、严格司法审查等诸多程序性限制。对立法权限的严格控制,正使地方政府规章丧失其灵活、敏锐的独特优势,步入休眠状态。为了保证不打破地方政府规章的“休眠”状态,地方立法者更倾向于保守的立法态度,或寻求行政规范性文件作为地方政府规章的替代。为了防范地方政府规章“休眠”引起的法律风险,必须尽快从实体规范和立法程序两个方面促其复苏,以回应日益高涨的地方立法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