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现在,道教与科学的关系研究已成为学界瞩目的焦点问题之一。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在姜生教授的领导下,一直致力于道教与科学的研究,在组织国际学术团队进行"九五"至"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大型多卷本《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同时,探讨阐发道教思想对于科学的意义,蔚为特色,受到国际学界推重。2005年2月在国际竞争中,姜生教授学术团队荣获由美法两国学者联合主持的"科学与信仰全球透视"(GPSS,2005-2006)国际奖励计划"道教与科学"项目奖,2006年11月又在国际竞争中荣获"科学与信仰全球透视·重大奖励计划"(GPSS-MAP,2006-2009)之"科学、道教与再启蒙"项目大奖。本期我们编发一组该研究团队部分成员的笔谈文章,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更多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2.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现在,道教与科学的关系研究已成为学界瞩目的焦点问题之一。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在姜生教授的领导下,一直致力于道教与科学的研究,在组织国际学术团队进行"九五"至"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大型多卷本《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同时,探讨阐发道教思想对于科学的意义,蔚为特色,受到国际学界推重。2005年2月在国际竞争中,姜生教授学术团队荣获由美法两国学者联合主持的"科学与信仰全球透视"(GPSS,2005-2006)国际奖励计划"道教与科学"项目奖,2006年11月又在国际竞争中荣获"科学与信仰全球透视·重大奖励计划"(GPSS-MAP,2006-2009)之"科学、道教与再启蒙"项目大奖。本期我们编发一组该研究团队部分成员的笔谈文章,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更多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3.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现在,道教与科学的关系研究已成为学界瞩目的焦点问题之一。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在姜生教授的领导下,一直致力于道教与科学的研究,在组织国际学术团队进行"九五"至"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大型多卷本《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同时,探讨阐发道教思想对于科学的意义,蔚为特色,受到国际学界推重。2005年2月在国际竞争中,姜生教授学术团队荣获由美法两国学者联合主持的"科学与信仰全球透视"(GPSS,2005-2006)国际奖励计划"道教与科学"项目奖,2006年11月又在国际竞争中荣获"科学与信仰全球透视·重大奖励计划"(GPSS-MAP,2006-2009)之"科学、道教与再启蒙"项目大奖。本期我们编发一组该研究团队部分成员的笔谈文章,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更多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4.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现在,道教与科学的关系研究已成为学界瞩目的焦点问题之一。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在姜生教授的领导下,一直致力于道教与科学的研究,在组织国际学术团队进行"九五"至"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大型多卷本《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同时,探讨阐发道教思想对于科学的意义,蔚为特色,受到国际学界推重。2005年2月在国际竞争中,姜生教授学术团队荣获由美法两国学者联合主持的"科学与信仰全球透视"(GPSS,2005-2006)国际奖励计划"道教与科学"项目奖,2006年11月又在国际竞争中荣获"科学与信仰全球透视·重大奖励计划"(GPSS—MAP,2006—2009)之"科学、道教与再启蒙"项目大奖。本期我们编发一组该研究团队部分成员的笔谈文章,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更多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5.
道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之一,对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现在,道教与科学的关系研究已成为学界瞩目的焦点问题之一。山东大学宗教、科学与社会问题研究所在姜生教授的领导下,一直致力于道教与科学的研究,在组织国际学术团队进行"九五"至"十一五"国家重点项目大型多卷本《中国道教科学技术史》研究的同时,探讨阐发道教思想对于科学的意义,蔚为特色,受到国际学界推重。2005年2月在国际竞争中,姜生教授学术团队荣获由美法两国学者联合主持的"科学与信仰全球透视"(GPSS,2005-2006)国际奖励计划"道教与科学"项目奖,2006年11月又在国际竞争中荣获"科学与信仰全球透视·重大奖励计划"(GPSS-MAP,2006-2009)之"科学、道教与再启蒙"项目大奖。本期我们编发一组该研究团队部分成员的笔谈文章,以期引起对这一问题的更多关注和讨论。  相似文献   

6.
正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源于1903年成立的文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前身之一)物理系。目前已发展成为物理学基础理论研究和电子工程应用研究并举的教学、研究单位。学院拥有"理论物理"国家重点学科、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及博士后流动站、"物质深层次结构物理"211重点建设学科、国家理科(物理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夸克与轻子物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夸克物质物理"高等学校学科创新111引智基地、国家高等学校特色专业、理论物理国家级教学团队。学院拥有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和学术带头人。其中,中组部"千人计划"学者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3人、国家创新研究群体1个、教  相似文献   

7.
正詹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管理学院教授,二级警监。曾赴英国莱斯特大学治安研究中心做访问学者;参加过马来西亚皇家警察学院第33届国际高级警官培训班。全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副会长。◇主要研究领域:公安管理学、警察职业保障、警察政治学。◇主要学术成果:科研项目: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10项,参与省部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与警察职业保障密切相关的项目有:"健全人民警察职业保障制度研究"(2014年);"公安民警职业健康与安全保障体制研究"(2011年);"人民警察健康管理机制建设研究"(2008年);"公安机关从优待警保障机制研究"(2005年);"公安机关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8.
张骁虎 《外交评论》2013,30(1):156-157
2012年10月31日,由吉林大学国际关系研究所主办的"英国学派的发展与中国学派的构建"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吉林大学中心校区国际学术讲堂召开。英国科学院院士、伦敦经济学院国际关系教授巴里·布赞教授、外交学院秦亚青教授、南开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张睿壮  相似文献   

9.
张志林,男,1957年生,重庆人。现任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科学技术哲学博士点、外国哲学博士点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分析哲学研究所所长、哲学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全国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全国科学技术哲学重点研究基地学术委员,全国科学基础与信息网络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在全国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任兼职教授、研究员,其中任福建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人文学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学术专长:科学哲学、语言哲学、分析哲学、科学思想史。张志林教授于1992—1993年在英国牛津大学作高级访问与合作研究,任牛津大学林纳克学院高级研究员,获得英国皇家研究员奖学金奖,享受牛津大学学士院院士待遇。承担过各级科研项目(包括国家社科规划项目、国家“攀登计划”项目和教育部重点项目),已发表论文、论著数十篇(部)。代表性学术专著有《反本质主义与知识问题》、《因果观念与休谟问题》和《技术解释研究》等。获得过包括金岳霖学术奖、全国青年优秀社科成果奖和广东省优秀青年科学家奖在内的多种学术奖。张志林教授风采  相似文献   

10.
张建华 《外交评论》2011,28(6):155-156
在"全球化"和"反全球化"浪潮双重激荡的背景之下,东方、东方史与东方学成为国际社会重新关注的焦点。有鉴于此,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和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与地区的学者组成了一个真正民间意义上的学术共同体,相约、相助、共创东方外交史研究,并已渐成规模。自2006年10月在外交学院召开全国首届"东方外交史"学术研讨会以来,学界同仁先后以"东方外交与台湾问题"、"东方外交与朝鲜半岛问题"、"东方外交与日  相似文献   

11.
上政名师     
张可创,德国图宾根大学应用心理学与行为科学博士、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博士后、上海政法学院社会管理学院副院长、心理学教授。兼任上海社会心理学会理事、上海社会学会理事、上海社会工作协会理事。多次参与国际学术研讨会和对外交流活动。先后于2005年、2006年和2008年赴德国、法国、波兰进行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  相似文献   

12.
2005年4月28日上午九时,我院院长梁绿琦教授主持的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北京青年志愿者行动与志愿精神研究"暨共青团中央2004-2005年度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项目"中国青年志愿者理论与实践研究"开题论证会在我院召开.  相似文献   

13.
2009年3月,美国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出版了<权力与责任:构建跨国威胁时代的国际秩序>一书,该书的中译本也同步面世.<'[1]>此书是布鲁金斯学会"管理全球不安全因素"(Managing Global Insecurity,以下简称MGI)的项目成果,体现了美国政策界和国际关系学界对后布什时代国际秩序、全球治理和美国对外战略的思考和设计.  相似文献   

14.
《外交评论》2015,(6):10-56
2015年9月14日,作为庆祝外交学院建校六十周年的一项主要学术活动,"国际秩序的构建:历史、现在和未来"学术研讨会暨首届全国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会议在外交学院沙河校区隆重举行。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体系深刻调整,全球治理酝酿改革,中国的和平发展面临挑战,国际秩序的构建成为国际关系的核心议题。本次会议旨在通过中外学者的交流对话,探究国际秩序的未来走向及其动力机制,分析中国与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构建的关系,探索中国如何更好地建设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在上午的高端论坛上,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著名华裔历史学家王赓武,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国际关系理论英国学派的领军人物巴里·布赞,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新自由制度主义学派的代表人物罗伯特·基欧汉受邀做了主旨演讲。王赓武教授从历史的角度梳理对比了东西方秩序,他认为其中一些有生命力的体系比如东方秩序,一直延续至今。布赞教授指出,自2008年金融危机开始,国际秩序进入了转型期。美国正逐渐失去其超级大国地位,中国的实力不断上升。未来世界将向权力分布相对均衡、"去中心化的全球主义"方向发展,超级大国将不复存在,一些大国和地区强国将共同参与全球治理,世界将变得更加区域化,而代替超级大国的,正是区域力量。基欧汉教授从"竞争的多边主义"出发,在阐释这一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指出,"在全球均势变动的条件下,中国崛起对美国的挑战不仅是力量上的,而且从方式上来看,中国也会运用新的或者替代的多边主义来挑战或者改变既有的主导的多边制度。"尽管几位学者文化背景、代表学派各不相同,但他们一种基本的共识是,武力与战争不应是国际体系变革的选项,和平与合作是当代国际秩序建设的唯一途径。下午,来自全国近40所高校的外交与国际关系院系的领导和学者,围绕当今国际秩序转型与中国外交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广泛讨论,并就外交学与国际关系学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交流等展开了热烈探讨。征得几位国外学者的授权并经他们审阅,本刊汇集主旨演讲并译为中文,同时以会议发言为基调,约请部分中方与会者参加笔谈,共同成就这组"国际秩序的构建"的主题讨论。诚如一篇活动报道所言,这一主题讨论可谓"开启了我国外交与国际关系学界学科带头人与世界顶级学者的对话与交流。在新形势下,这种对话和交流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也有利于中国外交学与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与创新"。这一主题讨论的筹划和顺利推出,得到了外交学院领导、参加院庆活动组织安排的相关机构以及许多老师和同学的热忱帮助和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诚挚谢意!盛事华章,谨记慎思;纵横天下,着意宏远。  相似文献   

15.
<正>张福成吉林蛟河人,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现任华北理工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民盟河北省委副主委,全国政协委员。燕山大学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带头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特贴专家,河北省"高端人才"和"巨人计划"首批创新创业团队领军人才。多年来,带领团队取得了大量的创造性科研成果。突破了高速重载铁路全线无缝的瓶颈关键技术难题;突破了世界百年未变的铸造高锰钢辙叉制造技术,颠覆了美国爆炸预硬化高锰钢辙叉的技术标准,这方面技术在中铁山桥集团等企业产业化,产品应用  相似文献   

16.
科研简讯     
最近,中国犯罪学研究会公布了2002-2006年五年中国犯罪学优秀成果奖,3本著作和3篇论文获此殊荣。其中,我校周良沱教授、章剑副教授撰写的《"娱乐场所100%使用安全套"的犯罪学分析》一文荣获"中国犯罪学优秀论文奖"。  相似文献   

17.
马歇尔计划是战后美国实现全球霸权战略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对战后世界和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深刻且持续,因此至今仍是学界研究热点。文章基于史实解读,回答了多年来国内外学界围绕马歇尔计划存在的几种争议,诸如马歇尔计划肇始时间界定、名称的由来、美国国务院官员对马歇尔计划的历史贡献以及捷克“二月事件”与马歇尔计划是否存在关联等。文章认为,尽管马歇尔哈佛演讲一直被视为马歇尔计划出台的标志性事件,但从严格意义上讲,在1948年4月之前,美国并没有什么具体的援助欧洲计划;在马歇尔计划形成过程中,美国决策层固然发挥了引领作用,但美国国务院中下层官员也功不可没;捷克“二月事件”是偶发事件,与马歇尔计划的出台没有直接因果关系,但却在客观上为马歇尔计划在美国国会的通过提供了助力。文章是对马歇尔计划整体史研究的必要补充和完善,对深入研究马歇尔计划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8.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1,(5):F0002-F0002
倪星,1969年生,湖北随州人。教授,法学(政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为中山大学政务学院副院长,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兼职教授。2005年入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长期从事组织与人事管理、地方发展战略规划、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廉政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曾赴香港、台湾、加拿大、美国等数十所大学和学术机构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9.
在发表于《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9期的《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一种审视:对学科分支领域的快速扫描(上)》一文中,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王逸舟教授指出:中国国际关系学者的方法论自觉,是非常晚近的事情,只是在最近的十年间,有关研究方法和写作规范、不同学科工具箱的区别与使用、学派流派的分野与竞争、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分流与融会等等,才出现在中国国际关系学界的讨论日程上面。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教师和研究人员意识到“理论的理论”之重要,尝试用尽可能与“国际接轨”的方式立言和写作。然而,这些讨论的分歧相当严重,缺少沟通的平台,甚至于出现“各说各话、互不往来”的局面。最严重的问题可能在于,方法论问题至今为止还没有引起多数人的重视,还没有形成追问“何为理论”、“怎样检验”、“假说与真理的异同”、“形式逻辑与实证过程”等方法论问题的习惯(更不用说形成知识论意义上的共识与默契)。我们既要看到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这方面的进步,又切忌不可把这方面的进展估计过高。总体上,中国国际关系学的水平比发达国家同行落后不少,而方法论的研究又属于这一新奏起的交响曲内始终慢半拍的一个副调。为此,王逸舟教授认为,首先须强化这方面的大讨论,增进学术界的方法论意识,其次要在一些国际关系学的重要学术期刊上开辟方法论研究的专栏,倡导和鼓励这方面的求索,批评和努力杜绝违反学术规律、践踏科学方法的行为。  相似文献   

20.
脆弱国家研究是目前西方政治学界一个热点议题,美国学界和外交政策领域的该项研究居于领先地位。美国学界以定性分析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对所谓中国的国家"脆弱性"进行了分析与臆断。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既有脆弱国家理论"问题"视角的学术因素,也有量化研究内在缺陷的技术因素,不可避免地还有美国学界和外交政策方面"政治正确"的价值导向因素。因此,对于美国的这种研究结论,我们亟需进行有力的批判与反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