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事件相关电位在刑事测谎中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件相关电位测谎是在对信息加工脑活动的电生理显示的基础上,通过直接读取案件相关的脑电位变化,即得到无法伪装和隐藏的脑电位的波幅、波的正负极性、潜伏期等参量变化为检测依据的新的心理测试技术。尽管事件相关电位测谎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但是该技术的诞生和应用将推动心理测试技术的科学化发展,成为刑事技术当中的锐利武器。  相似文献   

2.
事件相关电位由于在医学领域中的突出贡献而被引入到心理测试领域,它根据人在接受刺激之后神经电生理的变化来判断被测人与所调查事件的关系,弥补了多道心理生理测试技术利用植物神经末稍反应作为判断依据的不足。但是,在事件相关电位测谎的已有研究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3.
事件相关电位心理测试技术是近年来被引入犯罪心理测试研究领域中一项新型技术,它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受测者对刺激信号的信息加工,为研究者揭示受测者大脑中的关键信息提供帮助。事件相关电位心理测试技术能够弥补目前多导仪心理测试技术的不足,提高结果认定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4.
在辨认过程中,提取辨认人对犯罪行为人的面孔记忆是一项不易的工作,这是由于辨认人对犯罪行为人面孔的编码、存储和提取过程受到主客观因素的诸多影响。刑事诉讼法于2012年修改后,辨认笔录从"一介平民"跻身至"法定证据"种类行列之中。为了保障辨认的准确性,侦查学与认知神经科学进行跨学科合作意义重大。ERPs技术以面孔图片作为刺激,通过对辨认人实验测试,分析其特定的认知脑电位,以排除影响辨认准确性的负性因素,增强面孔再认的可靠性,进一步明确犯罪嫌疑人与案件事实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随着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技术在戒毒工作领域的应用深入,研究者借助事件相关电位在大脑中引发的脑电波,揭示依赖者的大脑机能病变,为戒毒工作开辟了新的思路。通过评述事件相关电位技术及其研究现状,提出在戒毒工作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N400是事件相关电位中反映语言加工的成分。目前对N400应用于测谎的研究几乎都是在实验室的条件下进行的,尚未应用于司法实践。随着事件相关电位应用于测谎研究的深入,N400将可能作为其中的重要指标之一。就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欺骗比诚实的N400更为负向。欺骗与诚实之间在潜伏期头皮电位分布上没有检验出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7.
多道心理测试(CPS)是一种利用被测谎人说谎时植物神经系统产生的生理参数变化进行测谎的刑事技术,为现在的刑事司法实务所普遍应用;脑电波测试(ERP)是另一种利用被测谎人说谎时人脑事件相关电位的变化进行测谎的刑事技术,其仍处于实验研发阶段。通过对这两种测谎在刑事技术上的比较归纳,来揭示他们在侦查实务中的异同,并就与测谎有关的若干刑事司法问题展开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面孔是一个汇聚着诸多个人信息的指示器,其在欺骗识别中涉及到的内容主要包括由面部特征而产生的对性格特征、情绪状态、面孔吸引力以及可信任程度的评价.本文主要从面孔长相、眼部特征和面部表情等三个方面对欺骗识别中的面部特征进行分析,并从面部长相对欺骗识别者的影响、面部表情识别能力的个体差异和面部表情识别的文化差异等三个方面指出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多道心理测试(CPS)是一种利用被测谎人说谎时植物神经系统产生的生理参数变化进行测谎的刑事技术,为现在的刑事司法实务所普遍应用;脑电波测试(ERP)是另一种利用被测谎人说谎时人脑事件相关电位的变化进行测谎的刑事技术,其仍处于实验研发阶段。通过对这两种测谎在刑事技术上的比较归纳,来揭示他们在侦查实务中的异同,并就与测谎有关的若干刑事司法问题展开思考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闭路电视监视系统人像识别程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人身识别证据的质量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研究表明,熟悉面孔的识别和陌生面孔的识别都具有相当难度,比较而言,熟悉面孔的识别较为可信;反复观看录像资料能否提高对嫌疑人面孔的熟悉程度还需更多的实验;专家证据对于其他法庭证据是一种印证和加强,认为高清晰图像不一定要求专家意见来佐证的看法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1.
群体性事件相关概念之界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不同的政治环境和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国内外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有一定差异,我国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也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目前,有关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就存在着集群行为、治安紧急事件、群体性治安事件、群体性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等多种称谓。本文对国内外各种有关群体性事件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揭示群体性事件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
克尔凯郭尔曾说,"当你长时间一直凝视一副面孔时,你似乎看见了另一幅藏在后边的面孔"。(《非此即彼》)但很多人没有深入追究后边那副面孔,王启梁教授不但揭示了前面的面孔,而且也考察并还原了后面的面孔。他新近出版的《迈向深嵌在社会与文化中的法律》就是"在日常实践的视角下,①把对法律的探讨回归到它所深嵌其中的社会与文化中,还原存在于社会生活逻辑以及生活情景中的法律"。该书以独特的研究视角和多纬度为切入点,通过经验为  相似文献   

13.
我国不宜依据《民诉法解释》第247条构建统一的禁止重复起诉规则。实践中,应当区分诉讼系属与裁判效力两种路径,厘清"防止矛盾判决"与"诉讼效率"两者的关系。在诉讼系属语境下,法院具备移送管辖、合并诉讼等职权,对于"一事"的识别以"纠纷事件"标准为宜。在裁判效力语境下,对"一事"的判断应当限于经过法院裁判的权利主张,如果相关法律关系在前诉中并未被提出,则不能阻止当事人再诉,对"一事"的识别范围以旧实体法说为宜。的"禁止间接否定既判力"并不意味着承认裁判理由存在既判力。应当从后诉请求与前诉裁判结果的关系入手,判断后诉的请求是否在实质上否定了前诉的裁判结果。  相似文献   

14.
欺骗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现在有多种测谎技术来识破欺骗行为,事件相关电位测谎就是其中一种.本文首先介绍了P300测谎技术的原理,其次分析了P300测谎的影响因素,最后对P300测谎技术进行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5.
群体性事件从现实社会延伸到网络,被称为"网络事件"。公权力大、公益性强、公众关注度高的"三公部门"成为网络事件的高发区。从法律的视角探讨网络事件的定义、特点,分析网络事件不断增多的原因,提出网络事件防治的相关法律对策。  相似文献   

16.
认知脑电测谎一般采用案件图片刺激或者是具有特定意义的字词句来研究。对汉字和图片的ERP相关研究发现了二者都存在新旧效应,但也发现了二者诱发的特异性ERPs成分在潜伏期、波幅、频率等上不同,存在"图片优势效应"。这可能是由于大脑对两种性质不同的刺激材料的认知加工过程差异造成的。本文通过对二种刺激材料的差异研究探讨了在民事和刑事案件中面对不同情况下选择何种刺激材料才能更好地引发目标刺激的反应,有效地提取、识别出特异性目标脑电特征,从而提高检测被测人大脑中是否具有案件相关信息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7.
数字技术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与"控"两个阶段扮演着不容忽视的角色。但其在应用过程中也存在着数字化系统不健全、数字化技术平台壁垒、新技术企业参与不充分、数字鸿沟、个人信息泄露等问题。由此需要推动数字技术创新、实现平台互通互联、吸引新技术企业参与协作、促进"线下""线上"合作、保护个人隐私。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推动数字技术更好地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L乡精准识别实践的案例分析发现,农村精准扶贫的政策执行情境经历了从制度情境到行为情境再到关系情境的转换。在贫困治理制度情境的嵌入过程中,国家通过技术性的标准嵌入、识别流程的无缝隙对接及对标准的监控等机制,构建了贫困治理场域的"控制权"。在贫困治理制度情境向行为情境的转换过程中,基层官僚通过自由裁量权的运用,贫困识别在实践中呈现标准的"合法性变通"、识别流程的简化及特定贫困群体被故意"剔除"等面向,"强约束下的变通"成为精准识别政策执行中的形态。而在贫困治理关系情境的场域,基层官僚与村民通过对博弈情境的控制及"违规空间"的建构,贫困治理关系情境在实践中是一种低制度化均衡的关系。贫困治理情境路径的转换,体现了贫困治理的制度体系在实践过程中呈现规则软化的特性,国家在贫困治理场域是以一种"有限国家"的角色存在。  相似文献   

19.
当代恐怖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和政治行为,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但在"9·11事件"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与恐怖主义相关的各项学术研究并未能真正开展起来。"9·11事件"发生以后,恐怖主义问题成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课题,成为各国学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当前,在全球范围内反恐的正当性俨然已成为毋庸置疑的事情。目前在国际社会,在恐怖主义的认知方面依然存在很多不同的看法,存在较大分歧。中国学者对恐怖主义问题的关注大概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术界真正对与恐怖主义及相关的问题展开深入的学术研究则是美国发生"9·11事件"之后。本文对"9·11事件"以来中国学术界在恐怖主义及相关问题方面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0.
信托识别产生的原因在于各国在相继采用信托制度的同时,对信托定义模式、信托当事人的范围、信托财产所有权的界定、信托管理行为的性质等方面存在认识上的差异。为求同存异,统一认识,信托识别应运而生,其对象包括冲突规范的"范围"和"系属"两部分内容,依据在于各国的国内法。而我国信托法由于欠缺识别制度,为该法的国际接轨带来了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