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研究进一步加强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建设,需要对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的内涵、该制度发生、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深化过程有一个回顾;在对我国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内涵和特点准确把握的基础上,总结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取得的成效和经验;分析当前加强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加强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工作、发挥人民政协在政治体制中不可替代作用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民主党派成员的思想状况 ,更好地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本文对现阶段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情况、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与优点以及对现阶段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民主监督和民主安排方面的几点思考进行了浅显的论述 ,以求对我国政党制度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符合中国基本国情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从根本上说是由政党制度同国家政治制度的密切关系决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完善。  相似文献   

4.
中国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较成熟的制度化民主实践.西方协商民主是一股民主思潮,构想了一种基于公民实践推理的政治自治的理想.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传入中国后,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国理论界解读政治协商制度的需要,学者们纷纷引用协商民主论者的话语来为中国政治协商制度寻找普适性理论的支持,造成了对中国政治协商和西方协商民主的双重误读.协商民主理论无疑可以为中国政治协商制度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但其前提是认清中国政治协商和西方协商民主的区别和联系,在此基础上才可能把协商民主理论"拿来"为发展中国政治协商制度服务.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从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观点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在我党统一战线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是这一制度的两个方面.二者共同发挥着实现"统一战线范围内的民主"的作用,成为我国实现人民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是同我国国体相适应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同我国政体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而人民政协则是对我国政体的一种有益补充.如果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分解为多党合作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或人民政协制度)两项制度,在理论上是不能自洽的,在实践上也不利于我国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要充分发挥这一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就必须进一步创新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
中国特色政治协商制度的多维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呈现出一系列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政治协商制度在中国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而不同"不仅仅是一种哲学观,它还是一种辩证的方法论,它既为中国的政治协商制度的产生提供了思想渊源和文化积淀,同时也为协商民主的实践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支撑。政治协商制度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但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创新、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协商制度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8.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推进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理论建设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内容.对政党制度进行理论研究是近年来理论界的一大特点.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实行民主执政,需要有适合中国国情特点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需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框架下发挥作为参政党的民主党派的作用,需要民主党派充分发挥自身的参政能力。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包含着两方面的重要内容,即加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加强参政党的参政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取得了创造性的成果,多党合作制度得到丰富和发展,多党合作制度呈现出很多新特点,衡量我国政党制度的标准更加明确,多党合作事业在正确处理政党关系的基础上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制度软实力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软实力,国家软实力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制度之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体现了我国制度软实力的先进性和优越性.在国家软实力建设中,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拥有深厚的基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今后要把巩固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培育和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建设不断加强,主要表现在:人民政协的法律地位得以确立,政治协商有了法律依据和保障;人民政协性质定位逐步明确,政治协商的空间进一步拓宽;人民政协职能逐渐完善,政治协商的内容、形式和程序进一步规范;政治协商具体制度日益健全,政治协商工作的经常化开展有了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说过,领导干部要有广阔的胸襟和开阔的眼界.我们要学习领会好<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也需要站在历史的高度,用世界的眼光,深入理解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与世界政党政治的联系和区别,充分认识我国确立和实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必然性、伟大的独创性和巨大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4.
高校无党派人士教育引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党派人士在我国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无党派人士具有数量多、层次高、社会影响大的特点。深入研究高校无党派人士教育引导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有针对性地做好高校无党派人士的教育引导工作,对加强整个无党派人士队伍建设,推动统一战线全局工作和我国政治制度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种政治实践和制度形式,已经有50多年的历史了,但作为一个政治概念,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笔者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由两项具体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制度组成的.全面、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内涵,有利于充分认识我国这一基本政治制度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和独创价值,有利于推进这一制度的完善和发展,有利于进一步开发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制度功能.  相似文献   

16.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与西方多党制有着根本区别的新型民主制度形式。在现代化进程中。我们必须矢志不移地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反对多党制。这是因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具有扎实的政治文化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适应的政党制度与民主制度形式: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经过实践检验了的正确有效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与民主制度形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多党合作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纪念《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发表10周年之际,重温邓小平统一战线理论,更有其深刻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从《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可以看出,我国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已发展成为一门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学科。深刻领会和把握《意见》的精神内涵,应着重认识几个方面的理论问题:①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②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实践中必须坚持的政治准则、衡量标准以及根本任务③我国民主党派的性质、地位和作用④人民政协与我国政党制度的关系,以及人民政协在贯彻落实《意见》过程中应承担的主要任务等。  相似文献   

19.
人民政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实践的重要载体和中国特色政治协商的重要平台。加强人民政协的政治协商制度建设,必须明确人民政协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内涵,坚持把政治协商纳入决策程序的原则。规范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内容,丰富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形式,完善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制度体系,严格人民政协政治协商的程序。  相似文献   

20.
政治协商制度作为协商民主的重要制度载体,充分体现和有效实践协商民主,体现了协商民主的要求.人民政协作为政治协商制度的制度载体和组织平台,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这三大职能的基本方式就是民主协商.民主协商是人民政协履行职能的本质形态.从人民政协工作的实际出发,应当从制度层面推进决策性协商、咨询性协商和沟通性协商这三种不同类型的协商,完善人民政协实践协商民主的制度模式.同时,推进人民政协的协商民主,应当着重关注规范协商民主的程序、健全人民政协的界别协商、推进人民政协的立法协商、实现人民政协的民主协商与社会协商的对接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