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哈耶克的法治观是由自发秩序理论衍生而来的,法治原理的根基在于建立在无知论之上的自生秩序理论。由此法治之法才是真正的法律,即保障自由的法律。于是,没有法治也就没有真正的自由。哈耶克法治理论的局限性首先在于,它误解了法实证主义的社会命题与分离命题,对法实证主义的法治观进行了极端的解读;其次,他的法治三原则无法直面真实的法律实践,而且排除了权利,也无法有效实现控制权力之专断行使的目的。因此,这种古老而空泛的法治理论也许只能作为一种政治理想而存在。  相似文献   

2.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知识与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也日渐凸显。哈耶克作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在论述经济问题时可谓独树一帜,他在构建其经济体系时创见性的寻求到一套完备的知识观作为基础和依托,以有限理性和无知为基础消解计划经济,用知识诠释价格体系,定义竞争市场,明证市场经济的合理性,这些就是他在经济方面作出的极富创见性的独特贡献。本文拟从竞争市场的角度切入,谈一谈哈耶克对竞争和市场的认识,以及对竞争和知识关系的理解。一、竞争是一个动态的发现过程。竞争是哈耶克论证市场经济合理性的重要支撑点。竞争问题贯穿哈…  相似文献   

3.
弗雷德里希·奥古斯特·冯·哈耶克是二十世纪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和政治哲学家。关于知识的理论,构成了他对社会科学的最为深远的贡献。哈耶克的知识观大体分为三个发展阶  相似文献   

4.
20世纪著名的思想家、当代自由主义思想大师F·A·哈耶克以强调人的无知的知识论和进化的理性主义为理论基础,提出了其二元的法律观和新自由主义法哲学。他辨别了两种类型的社会秩序,从其中相应地推演出两种不同的社会规则;他更强调对保护其所独特界定的最高价值‘自由’更为关键的内在规则,而反对外在规则的膨胀和对内在规则的挤压。哈耶克的法哲学对正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法治国家的我国提供了一个观察自己问题的独特视角和新的分析框架,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从人本法治观到生态法治观——一种法治观念模式的衍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论奠定了西方人本法治观的基础;罗马人对人本法治观的传承与创化;中世纪神学背景下的法治理念强调人的救赎与反生态主义,随着上帝之死与理性王国的建立,近代以降的法治发展道路彰显了以大功利生存解释方式为主导的科技人文法治观;20世纪70年代的全球性生态危机使人类开始彻底反思自亚里士多德以来的人本法治史.于是,一种理想的法治观念模式--生态法治观,在上述历史背景下的脱颖而出成为必然.  相似文献   

6.
孔子和哈耶克的法律观都建立在“无知”的前提上,都强调法律本身的正当性和不成文性;都强调法律的稳定性。哈耶克的法律思想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比孔子的法律思想丰富,但采取了单轨道的进路。  相似文献   

7.
法哲学是法治时代政治文明精华的体现,法治时代是一个迈向权利的时代,更是一个迈向自由的时代,自由当是我们时代精神最为集中的体现。哈耶克批判地继承了前述理论家们对法律与自由关系的论述,总结前人的思想,艰苦钻研得出了自由就是法律的目的的精辟结论,哈耶克坚信法就是作为理念的自由。他的所有的对于法治理论的论述都是为了"自由"这个目的而准备的。虽然哈耶克是以一个资本主义制度顽固的捍卫者身份登上历史的舞台,但是他对待学术所表现出来的鞠躬尽瘁的态度和为现代法治研究探索做出的努力还是值得所有学者肯定和赞赏的,并且为我国正处于改革时期的法治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深入研究哈耶克的自由主义法哲学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无论是对全世界的公民们还是对法哲学思想家们,这都是意义重大的。  相似文献   

8.
西方知识观正经历从近现代追求知识的客观必然性、整体性与绝对性,到后现代张扬知识的"游戏"性、意义的可解释性与多样性的变化。后现代知识观是一种人文思维的逻辑,它与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逻辑学中的"多值逻辑"以及科学解释理论中的转向有其一致性。这显示出人类认识发展的一种趋向,即从对"一"(整体性)的认识,进入到对"多"(差异性)的认识。  相似文献   

9.
法理学研究存在着"语言转向"的趋势,即系统运用语言哲学的智识框架来进行法学研究,随之带来了法律知识的"语言化"。源于维特根斯坦的双重哲学观,法律场域中存在着知识的"图像论"与"反本质主义观"的对立,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转向。这种知识观的对立与转向,深刻影响了法律知识结构与属性的研究。建设法治体系,实现法治文明,需要在中国语境下,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知识观的反思。  相似文献   

10.
道家之"道"与哈耶克的"规则"都是推进社会演进的自然力量,由此出发,道家创造了"无为而治"的治理之道,以"无为"达到"无不为"的治理之目的"。无为而治"最终未能摆脱历史的枷锁,虽主张"无为而治",却还是走向了"圣人之治"。哈耶克所提倡的也是一种自然的治理之道,他认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不能对社会的秩序作全面的设计,所以主张依照"自发秩序"之规则来制定法律,实行"规则之治"即法治,这样才能保障人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11.
任何一个社会秩序的根本是一个道德秩序。我国当代社会伦理秩序的构建路向是以法治代替人治,其根源是矫正和规范以政府管理为主导的传统社会的治理模式。哈耶克的自由秩序伦理思想尤其是对自由的珍视以及对政府这个必要的"恶"的积极认知,对于解决当前伦理秩序构建中的困境有着积极的启示。同时我们也需要对哈耶克思想的内在逻辑矛盾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2.
本文试从分析哈耶克对"自由"的定义入手并进一步对这一定义提出自己的看法,最后从对自由的保障角度阐述哈耶克的法治思想。  相似文献   

13.
哈耶克在《致命的自负》和《自由秩序原理》两个经典文本中,诠释了市场秩序这一核心范畴。在哈耶克看来。相对于计划秩序,市场秩序是一种赋予经济个体以自由的制度,经济自由是市场秩序的内在本质;在市场秩序中,经济自由会趋向于完全竞争的均衡状态,市场秩序在经济效率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市场经济秩序需要法治来维护,法治是市场秩序的制度基础。因此,哈耶克的市场秩序可以从经济自由、经济效率和法治三个维度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4.
培根曾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命题,"知识就是力量"并非单纯号召人们努力掌握科学知识,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更重要的则是提出了人类征服自然、统治自然的科学纲领,重新规定了人在自然中的主导地位,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改变了知识的性质,让知识为社会和政治服务,将知识与力量(权力)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全国各地相继出现了对于法治状态进行定量评价的法治评估实践。伴随着法治评估的方兴未艾,中国法治评估的发展也面临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转型。当前学界对于法治评估的理论基础可以概括为规范法治观,是一种理念上的建构和抽象的思辨,在思维方向上坚持形式法治观与实质法治观的二元分析框架。规范法治观始终困囿于"法治应该是什么"这一本体式的循环追问,影响了法治评估客观性难题的破解和创新。实践法治观的提出,能够避免理论上的独断与徘徊,着眼于法治的实际运行和存在形式,在保证法治评估的开放理论空间基础上,实现法治评估的未来转型即本土化建构道路。  相似文献   

16.
图书馆是收集知识、组织知识、存储知识、保护知识并通过知识服务来传播知识的系统。正像英国图书馆学家奥尔(J.M.orm)所说:一个图书馆是知识传播系统,反映人类自己知识的系统。这个以人为节点,以协作交流为链,以知识流为内容的系统构成了知识共享、传播和创新的系统。如果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话,学校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图书馆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宝库。  相似文献   

17.
在影响国家与社会的治理模式中,知识与人性一直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人们基本上以善恶阐释人性,而在知识的纬度上,根据拥有知识的多少也可以把人分为不同的等级,还有理性与感性、理性与经验的关系,知识往往也是人性的构成要素。整体而言,中国传统人性论强调人的社会属性和伦理属性,贬抑人的生物属性;而西方人性论则偏重人的自然属性和认知属性,并给予正面评价。中国根深蒂固的等级人性论使得中国古代的治理模式无论是性善还是性恶最终都走向人治或人治下的“法治”。西方因有了自然法中的“平等”因子,治理模式呈现出了另一番景象。  相似文献   

18.
哈耶克的自由观本质上是自发性的自由观。这种自由观是对理性作用的贬低,并与资本主义的实践相矛盾。马克思提出的自觉自由观,在理论上是对自发性自由观的批判和进步,解决了理性在人类自由中的作用问题,使自由获得了完整的内涵。  相似文献   

19.
揆诸古今中外之治理模式,可以说任何法治战略的设计都离不开德性支撑。广义的法治战略包括国家治理战略和社会治理战略两个方面。以今日标准观之,国家治理战略包括法治、德治、自治,且以法治为主;社会治理战略包括自治、法治、德治,且以自治为主。两种战略均以德性为支撑。狭义的法治战略则是对法治发展模式及道德与法律之关系模式的一种设计和规划。法治战略的实施包括立法、司法、执法、法律监督、法律解释和法律教育等在内,同样显示了德性支撑的特色。社区警务战略的设计应当服从于社会治理战略的设计,或者说前者就是后者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们都应当以德性为支撑,都应当彰显一种人道和德性的力量。"枫桥经验"具有深厚的德性底蕴,在"枫桥经验"中孕育出来的社区警务新模式,就体现了明显的德性特质,并为整个社会治理战略的型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社会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人道化、德性化起了重要的导向和支撑作用。  相似文献   

20.
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弗里德里希·奥古特·冯·哈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和德国弗莱堡学派代表人物瓦尔特·欧肯(Walter Eucken)对市场竞争有着许多真知灼见。其出发点是维护个人自由,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活力,把竞争视为通往繁荣的必由之路。其竞争观对各国制订和推行竞争政策有着重大的意义。本文重点在于梳理哈耶克和欧肯的竞争观。全文总结和分析哈耶克和欧肯对"竞争"和"垄断"的总体看法,哈耶克有关作为发现程序的竞争观与欧肯形态学视角的竞争观,两者对竞争秩序的设想,以及"划地为牢的垄断"和"基于高效率的垄断"的具体态度。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哈耶克竞争秩序观对中国改革的意蕴,认为我国要以某种普适方式推行一种哈耶克-欧肯意义上的竞争秩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