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共同威胁"与"共患意识"引发人类对非传统安全的普遍关注。非传统安全的价值实质是"共享安全"。共享安全不仅是安全指涉对象的扩展与转型,也是非传统安全理念的提升与非传统安全话语的创新。西方非传统安全理论经由传统安全研究与和平研究的延伸与扩展,形成了建构主义、哥本哈根学派、后结构主义、批判安全理论、人的安全研究、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等主要流派,其主要价值取向是"建构安全"。然而,共享安全的关键是如何面对与解决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异质性"冲突,中国的安全观与外交方式的价值类型此有着重大的意义与贡献。中国以"保合太和"、"万国咸宁"、"和而不同"为标志的"和合主义"思想渊源,为共享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内核与独特的价值坐标。中国学者的"新天下主义"、"多种行为主体的共同安全"、"人类共同安全"、"全球深度治理"等对"共建安全"方案的多维度探索,为共享安全提供了极具创意的可能性论证。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外交实践与融入世界的"优态共存",为共享安全提出了解决现实冲突的重要范例,也为共享安全的可行性提供了无可辩驳的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2.
正确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非传统安全威胁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它以其破坏性、突发性和无序性对整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转型期的中国面对的非传统安全问题不仅十分复杂,而且呈现逐级放大效应,因此,必须把非传统安全威胁纳入到危机管理范畴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  相似文献   

3.
凌胜利  王秋怡 《外交评论》2023,(2):1-21+165-166
当前大国战略竞争加剧,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相互交织,全球安全治理失衡,全球安全架构松动,全球安全形势极为严峻。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积极发挥大国担当,不断推动全球安全治理的变革与完善,提出并践行全球安全倡议。全球安全倡议体现了中国与时俱进的安全理念。同时,全球安全倡议也极富理论创新,也即以共同安全取代零和安全、以综合安全超越传统安全、以差异安全取代同质安全和以合作安全超越联盟安全。在全球安全治理中,中国是安全观念的引领者、热点问题的斡旋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和世界和平的建设者:一是维护联合国体系,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二是劝和促谈,探索热点问题的政治解决之道;三是多措并举,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四是对话协商,完善全球安全治理体系;五是统筹发展与安全,推进可持续安全。全球安全倡议也面临安全理念分歧、热点问题不易解决、大国协调困难、全球安全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有待加强等挑战。落实全球安全倡议需要中国与国际社会共同努力,携手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论非传统安全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传统安全研究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传统安全研究的反思和发展。非传统安全研究强调人的安全的普世价值取向,但在其他非传统安全问题“安全化”的背后,隐藏着国家利益的诉求。非传统安全问题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康德文化的建构成为可能。面对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的共同威胁,中国政府创造性地提出了“和谐世界”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5.
国际安全的实质是共同安全,有赖于国际社会在安全观念和安全战略上的基本共识。由于20世纪纪以来全球国际体系的形成及其文化多样性,世界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巨大变革,尤其是民族主义与大众政治的兴盏、超级强权的出现及其意识形态对立,此种共识或价值基础已相当“稀薄”。在战略文化上,存在着对抗型与合作型的差别;在安全观念上,存在着对国家安全、国际安全或全球安全的不同价值偏重;在安全策略上,存在着霸权、均势与制度等模式的竞争。而避免重大战争、维护国际体系稳定与各国独立生存仍然是国际安全的首要目标;促进经济正义以避免国际经济秩序失衡所衍生的国际国内冲突、应对影响人类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的全球性非传统安全问题,正成为新的难题。在安全相互依赖的时代,国际社会必须重建共识,奉行以共同安全与合作安全为价值导向的、真正的“国际安全战略”,否则将难以摆脱纯粹自助与竞争型“国家安全战略”所造成的安全困境。  相似文献   

6.
非传统安全通常是指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等传统安全威胁以外的其他对主权国家及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面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军队依法负有反恐维稳、处突维和、抢险救灾、安保维权和保障重大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职责。在执行各项任务中,军人表现出心理准备不足、心理安全恶化等状况,同时部队对军人心理安全问题重视度不够。主要原因表现在军人成长环境缺失、个体因素缺陷和部队教育缺憾。做好调适工作主要是要高度重视军人心理安全、加大战斗精神培育力度、积极开展心理安全防护、适时调整改善自我心境和不断加强安全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7.
国内首套以丛书形式出版的非传统安全研究系列图书——《非传统安全与现实中国丛书》第一辑于2008年年初由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当前国际形势下,安全问题已越来越多地从传统的军事安全、政治安全向非传统安全领域扩展。包括恐怖主义、生态环境安全、经济危机、疾病蔓延、食品安全、信息安全、金融安全等在内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重视。  相似文献   

8.
非传统安全问题是除军事、政治和外交冲突以外的其他对国家安全、人类整体生存与现代社会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非传统安全问题与传统安全问题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转化,逐渐成为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各级公安机关应当充分发挥教育培训主战场的作用,整合各种资源,积极开展民警非传统安全教育。  相似文献   

9.
冷战后,冲突预防成为欧盟共同外交安全政策的主要目标。欧盟从两方面推进了共同外交安全政策的制度化:一是通过一系列官方文件逐步深化对冲突预防的政策承诺;二是迅速建立一整套冲突预防机制,全方位地提升自身的安全能力。欧盟在未来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将共同外交安全政策在制度层面的突破转变为共同行动的能力,为世界和平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中国周边多边主义发展具有强烈的地区性与时代性特点。中国在周边地区一体化进程中的外交成功得益于其积极参加各种地区多边合作机制。中国在东南亚、东北亚及中亚等地区多边主义机制建构中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充分体现了其地区多边主义和一体化政策的渐进性、现实性与适用性。中国多边主义合作政策迎合了地区政治安全与经济发展形势的需要,符合地区大多数国家的发展利益。中国在积极促进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和预防冲突的过程中,推进了地区多边主义机制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与传统的“国家安全”观相比,“人的安全”观是非传统安全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人的安全受多维度影响。其中一个或几个维度出现问题,人的安全就受到威胁;威胁达到一定程度,就可能导致冲突。这些维度构成冲突诱因。冲突诱因呈现多元化。有的诱因与冲突相关度较低,有的诱因对诱发冲突具有乘数效应。就触发状态而言,冲突可能由单一因素诱发,亦可由多种因素叠加引发。如果治理失当,会导致冲突恶化。一个国家要有效地治理冲突,就应当对导致冲突的诱因及相关度有深刻理解,如此方可对症下药。人的安全概念、国家保护责任与新干预主义是相继形成的三个概念。应当说,尽管以人为中心的安全框架日益被全球关注,但应当采取何种治理形式,何种治理形式属于最优方案,在国际社会中并未达成共识。但是,根据《联合国宪章》的精神,保护人的安全的责任首先在于当事国政府。主权原则仍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是解决人的安全问题必须遵守的根本准则。  相似文献   

12.
中国安全外交的界定具有内涵与外延不断演进的历程,反映了中国应对国内安全问题时所承受的外交压力,并因此而采取的因应新安全观治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政策措施。中国安全外交体现了中国综合运用外交手段应对和解决国内外安全问题的新思维,超越了将安全问题与外交手段简单结合的传统思维,满足了当前形势下各国处理全球性安全问题的新要求。中国在全球化时代下对国际和国内安全治理的认知,已经超越了国家安全、传统安全和联盟安全,增强了对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与可持续安全的认识。中国在参与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议、香格里拉对话会、上海合作组织和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等地区多边机制中的安全外交具有一致性特征,反映出中国试图促进更为包容、更加有效的地区多边安全机制,消除美国军事同盟体系对地区安全形势的负面影响。近年来,中国在国际和地区安全事务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中国安全外交也处于快速演进过程中,效果已经逐渐显现出来。随着中国提出并逐渐充实和完善亚洲新安全观,中国安全外交也将对维护国家安全和地区稳定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王帆 《外交评论》2024,(1):1-23+165-166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进一步增强,中国在地区热点问题上的参与度和可见度逐步提升。中国始终恪守公平、公正、非暴力的立场和角色,并逐步由参与外交斡旋转向建设性发挥外交调停的作用,其倡议和方案愈益成为解决热点问题的共识。在参与推动朝核、伊核、阿富汗、巴以等重大地区热点问题政治解决的过程中,中国已然积累了诸多丰富经验,提出了“建设性参与”、“标本兼治”和“对话协商”等一系列原则,并采取了以热点问题暂时解决推动根本解决、以非传统安全合作促进传统安全问题解决、促进争议问题解决与地区发展之间联动以及推动地区对话与合作机制建设等实践策略。这些理念、原则和实践丰富和完善了当前的全球治理观念和路径,为世界的安全、稳定与繁荣,为塑造新型国际关系、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的不断成长,周边安全问题已经越来越成为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时代命题。作为一个中国化的概念,“周边”的含义已经超越了地理边界,成为一个由地理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文化意义交织而成的综合性的研究范畴。通过比较世界主要大国对于周边的理解,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点进行综合分析,可以为中国认识和处理周边问题提供借鉴。总的说来,中国的周边问题具有复杂性、功能性、整体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对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尽管目前在中国周边地区出现了很多突发的热点事件和冲突,但从历史的全面的视角来看,近年来中国与周边国家在经济合作、交通运输、非传统安全合作以及人文教育合作等多个领域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存在着巨大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机遇。只要坚持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在新的全球化形态下,中国与周边国家必将共同构建长期稳定的周边合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15.
以全球文明倡议破解文明发展“困境”是习近平总书记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将极大地推动人类社会现代化进程,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做出中国贡献。全球文明倡议共同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共同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共同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共同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科学完整地阐释了中国对文明发展的新理念。面对全球“文明隔阂”的观念困境、全球“文明级差”的秩序困境和全球“文明冲突”的安全困境,全球文明倡议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指导,在推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供给多层面公共产品和破解“文明冲突”的迷思等方面促进文明的平等交流、互学互鉴,化解人类文明的发展困境。  相似文献   

16.
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和西方对“安全环境”的界定不同,中国侧重于以发展界定安全,西方大国则注重以威胁界定安全。中国政府和学术界对“安全环境”的理解,已经从以军事安全为主演变为军事、政治、经济、舆论四位一体,更具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因此,作者构建了新时期评估周边安全环境的分析框架与指标体系,包括政治安全环境、军事安全环境、发展安全环境、舆论安全环境以及中国自身对周边环境的塑造能力等构件,这些指标囊括了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和建构主义的学理判断。文章利用世界银行数据库、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中外关系数据库”以及《人民日报》数据库对各细分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设定并对比了三种场号下的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指数。对1992—2011年周边安全环境的分析表明,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处于不断改善中。不过,2008年以后三种场景产生较大分叉,中国有可能已经进入了一个与前十几年完全不同的状况,中国需要与周边国家共同构建长期稳定的周边安全合作环境。  相似文献   

17.
2003年出台的欧洲安全战略是欧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欧洲安全战略所推进的实践性举措包括欧盟安全政策架构及组织机构的完善、成员国安全合作及内部治理结构优化、拓展欧盟的国际安全责任、强化外交与防务能力等。该战略能否得以有效实施、以及其实施绩效如何,是战略文本富有现实意涵的政策延伸,也是评判其价值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解析“非传统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传统安全"观强调安全的立体性与综合性,并把安全的着眼点重点放在保护人的安全上,其内容一般都涉及生态、社会、经济以及人类安全等领域.与传统安全相比,"非传统安全"威胁的成因、影响、解决手段都有所不同,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它还无法超越以国家为关注中心的传统军事安全.  相似文献   

19.
苑崇利 《外交评论》2009,26(2):105-113
石桥湛山是20世纪日本国际政治思想发展中的一位重要人物。在冷战时期,石桥秉承他战前一贯的“小日本主义”的反战和平立场,阐发了日本“自主外交”的政策主张,进而提出了基于共同利益的“日中美苏”和平同盟的构想,并对冷战两大阵营的意识形态对立和冲突进行了深刻的反省和批判。石桥湛山在冷战时期的“脱冷战”的思想见解,不仅具有历史价值,对现实的国际社会也不无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的前10年,中国安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虽然没有卷入世界战争及外部入侵的危险,但卷入局部冲突的可能性加大;虽然陆地上总体比较安定,但海洋方面面临的问题增多;虽然传统安全问题方面没有多大的变化,但非传统安全问题增多。今后10年,台海问题、东海问题、南海问题、中印边界问题等将加剧中国卷入冲突的可能;中国与各大国之间战略博弈会加剧,中美的分歧与矛盾仍将是中国面临的最大安全威胁;传统安全问题基本平稳,但非传统安全问题的地位将得到提升。为此,中国需要更好地进行经济建设,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加强同各大国以及周边国家地区的安全合作;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及应对非传统安全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