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推动中国发展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的实践动因系统是多层次、多维度的,有中国特有的体制性因素和“发展至上”的制度设计与政策导向因素,也离不开中国特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禀赋,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实演绎,也得益于国际和平大环境与全球一体化发展所提供的难得的“发展机遇期”。在社会主义发展逻辑、市场经济逻辑、社会历史逻辑、文化逻辑和全球化进程逻辑的共同作用下,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是历史和时代的必然,同时也面临调整和完善的历史必然性。  相似文献   

2.
理论与实践创新的辩证统一和良性互动,既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方法,也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佳路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马克思主义实现自身发展的内在逻辑要求,同时也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庄严的历史使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成分,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元素,有对"三大规律"的精准驾驭,也有对中国问题的正确解决。  相似文献   

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殊形态的最新把握。时空转换、技术革新和语境变化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科学依据;由"富起来"到"强起来"、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实践依据;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科学社会主义相结合的逻辑原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的逻辑依据。  相似文献   

4.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符号逻辑由理论逻辑、具象逻辑和指向逻辑构成。理论逻辑提供了符号意义的内在基础,"人民主体地位"是理论逻辑的内核与实质、原点与起点。具象逻辑塑造了全体人民在政治空间中的位置感、方向感和整体感,既关照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也凝练和界定核心价值体系,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体现出具体性的逻辑线索。指向逻辑确立了中国现代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新坐标,激发起了全体人民的使命感。它将"中国梦"的特有内涵吸纳进当代中国的日常话语体系中,通过政治文化的符号表达,完成从国家话语向政治文化话语的转化。三个要素内在统一,相互衔接,共同构筑起符号逻辑的具体内涵,同时也塑造出当代中国政治认同和政治忠诚的话语意义。  相似文献   

5.
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安康是近代社会以来几代中国人的孜孜不断追求的目标,经过建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中国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践证明这条道路是中国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唯一道路。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同顾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的光辉历程,总结社会主义在中国发展所取得成绩和教训,不仅对于我们深刻理解在当代中国举什么样的旗,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而且对于我们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也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实践中走中国化的道路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宗教自身发展的关键点和必由之路。历史上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传播天主教的过程中所采取的主动与主流文化调和融通、"入乡随俗"的文化适应机制对当今中国宗教界来说是宝贵的经验。吸收借鉴利玛窦的文化适应经验,有利于推进当今宗教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相适应,进一步实践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中国化"方向。  相似文献   

7.
文化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反映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和现实,伴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而演进,同时,文化也影响、制约着社会关系和人们的实践活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发展的主线和基本特点,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方向和动力的社会变革,把当代中国推进到一个深层次全方位的社会转型时期。改革还导致社会的精神生活和文化认同的根本性变化,原有的社会价值观念和价值评价体系被新的价值观念及其评价体系所代替,而这种变化了的文化,即文化转型,又反过来影响着社会转型的进程和趋势。所以,正确分析认识文化转型对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和影响,将有助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更有利于我们改革实践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8.
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化进程中价值观的多样化是核心价值观确立的理论和逻辑前提.社会核心价值观在多样化价值观中居中心地位,对社会具有引导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体现了当代社会价值观的核心地位与包容性的统一、现实价值与目标价值的统一、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普遍价值观念与国家核心价值观念的统一、先进文化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九大报告所确立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起点;"八个明确"与"十四个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10.
文化自信具有深沉持久的力量,而文化自信的生成背后有一段深远的历史。经历天朝上国的优越心态到中体西用的文化反思,发展为以洋为尊的媚外心理,近代"早醒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逐渐转向"文化自卑"。新中国成立后,整个国家以及文化自信的发展也经历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三个向上的发展阶段。"文化自觉"的萌芽发展为"文化自信"乃至新时代的"文化自强",体现了文化自信生成的历史逻辑。回顾文化自信发展的历史和新中国七十多年的文化建设历程,立足于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从历史中汲取经验,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1.
"后小康时代"的内涵意蕴并不仅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历史发展的"前瞻性"概括,而且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所遗留的问题与难题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的"反思性"展望。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进程中,"文化治理"中的"文化"不仅充当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主体",也是"治理"的客体,"治理"与"文化"共同构成了"文化治理"的逻辑起点。在"五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中,"文化治理"通过一种嵌入式治理的方式内在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中,通过文化软实力的内在驱动作用,推进着"后小康时代"的现代化事业。  相似文献   

12.
柳建辉 《理论前沿》2007,510(21):15-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深刻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反映当代中国社会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十七大强调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是一种客观的历史性的选择。  相似文献   

13.
习近平对外传播思想核心内容是以"中国梦"为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为红线,以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及国家话语权为切入口,在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外全面阐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大变化及与之密切相关的中国自近代以来的道路选择、发展过程和目标,生动对外描述中国作为"醒狮"的"文明大国、东方大国、社会主义大国、负责任大国"的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全球化思想的当代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用"世界历史"的概念,深刻地论述了生产力发展与全球化的进程、资本主义与全球化的关系、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在马克思看来,全球化的历史起点是资本主义,但它的终点是社会主义。尽管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借鉴和自我调整,呈现出许多新的变化,社会主义则由于偏离全球化而经受了巨大的挫折,但全球化的总趋势则是社会主义的复兴。积极参与并影响全球化的发展进程,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战略选择,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途径。  相似文献   

15.
任何一个社会形态的产生和演变都需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社会形态发生改变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矛盾运动的结果,也需经过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当代社会仍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阶段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社会主义社会生产方式还没有建立起来,而社会主义中国只是历史形态中的个别国家、个别地区,它仍处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态包围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向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过渡的一种好形式。  相似文献   

16.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由于历史与未来之间并非线性的逻辑关系,两者之间总是通过当代的具体实践活动使历史得到延续或转折,实践探索始终受所追求政治理想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之间的博弈所左右或矫正,成功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方向选择亦取决于社会主义理想与中国多民族国情、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政治文明传统等现实的博弈,其前进方向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一致;在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实践与创新进程中,多民族的社会现实与各民族追求国家统一、民族和睦相处的民族精神始终是影响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发展方向并使之形成中国特色的决定性因素。因此,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和特色之一。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优势是党的坚强领导、统一国家的强大实力和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建构与保障能力。当代中国民族关系中各民族成员之间的社会主义制度性联系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道路的制度保障,其中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各民族成员之间基础性的经济联系纽带,也是全国公有经济资源法定的不可分割的社会权力主体。  相似文献   

1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演进不是在一个封闭的体系中实现的,是在当代全球化的世界图景这一宏大叙事中不断生成和拓展出来的。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的全球化视野关注世界风云变幻,把中国社会主义置于当代全球化发展的时空背景中加以审视,思考中国的命运,设计中国的未来。在很大程度上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逐步地、自觉地参与全球化进程的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思想武器,也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行动指南。全面、科学、准确地领会学习,必须深刻剖析和论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理论依据、现实境遇和历史逻辑。  相似文献   

19.
"中国梦"着眼于社会成员的整体利益,是民族复兴之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实现"中国梦"需要当代青年正确认识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关系,树立民族复兴的伟大信念,将个人发展与国家发展统一起来。实现"中国梦"需要青年立足中国实际,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需要青年传承中国精神,勇于承担历史责任,在艰苦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20.
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系统探究新民主主义文化理论,梳理当代中国文化的演进逻辑,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助推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