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完善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相制建设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民族地区突发事件的频发度与危害的严重性均呈上升趋势.成为影响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公共危机管理机制,及时有效地处理危机,成为我国民族地区各级政府的重要课题。必须高度关注民族地区应急管理工作,正确分析我国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的现状,探索正确处理突发性事件的策略和方法,建立和完善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安全应急管理任务的加重,使得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组织建设的意义凸显。当前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组织在组织结构、组织决策与执行体制和组织技术上存在明显的不足,极不利于西部农村公共安全应急管理。无缝隙政府理论为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组织的再造提供了一条思路。按照无缝隙政府理论的要求,实现西部地区农村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组织的无缝隙再造应从建立综合性公共安全应急管理部门、构建分权化的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决策与执行体制和构建公共安全信息网络入手。  相似文献   

3.
在政府应急管理框架下,公安部门的应急管理以“一案三制”建设为主线,以城市应急联动系统为载体,处置涵盖全部类型的突发事件。然而,政府应急管理框架下所存在的各部门权、责、利界定不清等问题,影响了公安机关与政府其他部门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公安部门应正确定位和强化“复合治理”与“跨界治理”,完善现有的应急联动系统。  相似文献   

4.
危机处置的时效性、灾害的严重性以及致灾因子的技术性意味着“画地为牢”的单一行政区域无力应对,地方政府尤其是相邻行政区域政府必须展开合作应对危机以最大限度降低人员和财产损失.当前,地方政府加强应急协作的理论基础有资源依赖理论、交易成本理论、网络状治理理论、组织生态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地方政府间展开应急协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5.
21世纪以来,随着公共服务理念被广泛推崇,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也顺应时代潮流,建设服务型政府成为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共识。西北欠发达地区是我国地方政府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如何将这样一块短板去除成为当下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点。本文以西北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为研究对象,探究其在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力求探索出在公共服务的理念下西北欠发达地区地方政府能力建设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6.
王玉 《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3,(4):93-111+127-128
利用各地有限的应急力量发挥更强大、更有效的应急救援效果,是避免应急资源冗余建设、促进资源有效整合的应急管理改革方向。文章从地区发展韧性的视角,探索应急力量应遵循多城市布局以追求协同效应,还是以核心城市集聚为主以保障地区经济引擎的相关问题。基于全国23个省区数据的定量分析发现,应急力量如何布局才能更好地促进城市发展韧性与应急力量类型有关,政府型应急力量应遵循“相对分散”的区域布局,而社会应急力量应遵循“相对集中”的区域布局,以更好地发挥各自资源优势,降低自然灾害和不稳定因素对地区发展的冲击,维护地区韧性发展。据此得到优化应急资源配置的启示,包括优化府际应急力量协同治理的制度框架,避免政府型应急资源过度集中于省会等中心城市,充分发挥社会应急力量作为政府应急力量的补充等。  相似文献   

7.
随着各种突发性公共事件的频繁发生,突发性公共事件管理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最重要管理职能之一。目前地方政府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管理中存在着一些问题,积极探索和构建其应急机制非常必要。我们应以新公共管理论为视角,确立构建地方政府突发性公共事件应急机制的可行性对策。  相似文献   

8.
建立环渤海地区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机制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跨区域的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机制,整合不同行政区域的应急力量有效应对突发事件是当代应急管理的必然选择.环渤海地区是我国的政治核心区域,也是人口密度较大的经济快速发展区域,又是重大突发事件多发地区,因而是特别需要建立应急管理协调联动机制的重点区域.要从环渤海地区的实际出发,明确建设目标与原则;加强区域协调机构建设;完善区域协调联动工作内容,推动机制建设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完善区域协调联动机制评价体系,落实问责制度;建立区域应急协调联动系统,提供整合应急资源的平台.  相似文献   

9.
乡镇一级政府处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最前线,它们的应急预案是否科学有效,对确保迅速、有效展开应急行动至关重要。调查发现,由于风险评估质量欠佳、制作过程不规范、执行准备不周全、演练严重缺乏等原因,乡镇一级政府应急预案基本不"应急"。因此,乡镇一级政府应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在规范乡镇一级政府应急预案制作程序上着力,及时修改补充完善预案,保证正常生产生活秩序。  相似文献   

10.
京津冀应急联动机制是探索区域发展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抓手,是提高区域应急管理整体能力的重要探索。京津冀应急联动机制的本质是契约行政。跨区域突发事件的破坏程度或风险与应急联动系统的脆弱性成正比。当前京津冀应急响应互联互通在区域多部门之间尚有一条鸿沟,是影响应急联动组织脆弱性的重要因素。未来京津冀应急联动机制可探索"指南针"模式,通过优化应急联动流程、构建制度化应急联动系统生成机制、构建模块化应急联动组织配置规则降低应急联动组织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日益严重。针对其区域性复合性污染的特征,珠三角城市群从政府与政府之间的联动、行政与司法的联动、政府与社会的联动、政府与市场的联动四方面对区域雾霾联防联控。联动治霾战略使珠三角在全国三大空气污染重点防治区中率先实现连续三年达标。但现阶段联动治霾中仍然存在纵向权威下政府间联动可能带来的责任泛化和缺失,以及社会参与治霾表浅化、激励联动治霾的市场机制不成熟和区域联动治霾立法供给不足等困境。强化环境行政问责、健全参与机制、完善治霾市场机制、健全协同立法,是进一步提升区域联动治霾绩效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2.
政府民主化是指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吸收公民参与政策制定,因而也可以说是政府自身重建的过程,即从精英化管理走向精英化管理与大众化管理相结合的政治状态的过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在民主化过程中在观念、具体操作办法上取得了很多经验,也存在不少问题。  相似文献   

13.
论社区在灾害危机应急管理中的基础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董瑞华 《理论前沿》2004,(10):46-47
社区是政府灾害危机应急管理的最基层组织,社区在灾害危机应急管理中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地方政府在地区经济发展中具有积极的作用,地方政府绩效与地区经济竞争力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地方政府绩效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地区能否持续地提升地区经济竞争力,地区经济竞争力对地方政府绩效也有一定的影响。对地方政府绩效与地区经济竞争力关系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树立科学发展观和科学政绩观,有利于促进地方政府绩效的提高与地区经济竞争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15.
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体制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体制落后、缺乏公民参与、供给主体单一等。伴随着新公共管理的改革浪潮,可以引入"无缝隙政府"、"网格化管理"、"协同治理""多中心服务供给"等方法,来推动民族地区地方政府公共服务提供体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6.
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均是应急管理的重要主体。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应急管理体系并未将社会组织纳入其中。在结构上,地方政府与社会组织协调合作的张力来自于两者在价值、信息共享和动员机制的不协调。在实践中,地方政府通过资源嵌入社会组织,使得社会组织呈现四种不同类型,弥合部分张力。其中,法定社会组织和被整合的组织成为应急管理体系的正式和临时的组成部分,而其他类型的社会组织则未能纳入其中,可能滑向"社会组织联盟"。  相似文献   

17.
乡镇一级政府处在各种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的最前线,它们的应急预案是否科学有效运行,对确保迅速、有效展开应急行动至关重要。调查发现,乡镇一级政府应急预案基本不"应急"。本文探讨了导致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8.
西部民族地区政府的职能转变,既要符合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总的方向和要求,也要符合民族地区现阶段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际需要。民族地区政府的职能转变理应分层次有重点的进行,合理界定民族地区政府的职能边界和范围,突出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突破制约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瓶颈与难点,找准职能转变的具体切入点。  相似文献   

19.
民族地区网络舆情危机类属于公共危机的范畴,是网络舆情的危机状态,具有复杂性、敏感性、政治性和国际性等特征,对执政党的合法性和民族地区政府的正面形象提出了严峻挑战。民族地区政府必须通过有效的引导策略,才能快速、准确和灵活的应对网络舆情危机,维护民族地区的稳定和提升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形象。  相似文献   

20.
建立和完善南宁市重大灾害应急机制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宁市是自然灾害多发、重发区,为促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切实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减少灾害损失,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南宁市重大灾害应急机制。为此,应完善应急管理机构与指挥协调体制;创新不同层次、不同区域政府间危机管理联动系统;建立防灾准备体系;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建立和完善重大灾害应急财政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应急资源保障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