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高速发展,计算机网络犯罪也日趋严重,要想成功打击与遏制计算机网络犯罪,侦查人员就必须了解和掌握犯罪分子常用的犯罪工具和犯罪手法,进而获取电子证据,才能有效遏制和打击计算机网络犯罪。因此,研究、探讨适应计算机网络犯罪的侦查技术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
窝赃、销赃犯罪活动危害很大,它一方而帮助犯罪分子实现获取物质利益的目的,鼓励犯罪分子继续犯罪,另一方面又给侦查、审判工作设置了障碍,增加了获取赃证的困难,使犯罪分子得以逃避法律打击。因此,要有效地遏止和惩治盗窃等财产性和经济性犯罪,必须同时对窝赃、销赃犯罪予以惩处。然而,在司法实践中,由于对窝赃、销赃罪与非罪的界限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以致有些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窝赃、销赃行为,未能受到处罚。为了有效的惩处窝赃、销赃犯罪,1992年12月11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在《关于办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中,对如何认定窝赃、销赃罪进行了解释,本文根据《解释》精神,结合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情况,试就窝赃、销赃罪与非罪的几个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在新的形势下,流窜犯罪分子无论是在作案的手段,还是在销赃的伎俩、对付打击的手法等诸方面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特点、新动向。  相似文献   

4.
我国对枪支管控十分严格,犯罪分子通过传统渠道进行贩卖枪支很困难。由于现在互联网发展十分迅速,通过网络进行物品交易非常便捷和隐蔽,因此现在网络涉枪案件高发。虽然公安部开展了打击网络涉枪犯罪专案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为社会的安全稳定和人民群众的安全消除了重大的隐患,但是当前涉枪犯罪的发案率仍然呈现攀升趋势,严重影响了我国的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群众的安全。因此,对网络涉枪犯罪的特点进行分析,对网络涉枪犯罪的治理对策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5.
针对近年来辖区内收销赃犯罪不断增多的趋势,北京市公安局海淀分局以打击二手电脑收销赃犯罪为突破口,大胆尝试新举措,迅速开展了"搜库一号"行动,初步摸索出了一套集"打、整、管、采、控"于一体的控赃新思路,充分发挥治安部门公开管理与刑侦部门秘密控制的优势,形成打控侵财犯罪的合力,进一步建立健全控制收销赃犯罪的长效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6.
窝赃、销赃行为,是旨在帮助犯罪分子窝藏赃物,代为销售赃物,为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创造条件。而买赃行为则是帮助犯罪分子脱手赃物,助长犯罪的发生。在侵犯财产罪,甚至在普通刑事犯罪中,盗窃案件总是居首位的。盗窃案件发案率之所以那样高,盗窃所得的赃物如此容易脱手销赃,这与买赃行为有很大关系。目前,我国刑法中对窝赃、销赃犯应当依法惩处已作明确规定,但对买赃行为却未作规定。为了适应同买赃行为作斗争,笔者建议在我国刑法中增补买赃罪。一笔者认为,买赃罪的概念和构成要件,可以这样表述: 买赃罪,是指明知是犯罪所得的赃物而予以收买的行为。  相似文献   

7.
随着科技技术发展,电信网络诈骗手段更新频率极快,普通网民对犯罪分子精心策划的骗局很难有效防范,网络诈骗引发危害后果愈发严重,严重影响社会和谐与稳定。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应当创新打击治理网络诈骗犯罪模式,从电信网络诈骗的现状、危害和新特征出发,汇集政府部门、公安、银行、通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社会公众等多方力量,构建"多位一体"共同治理模式,发挥各自优势,及时预警、处置、化解电信网络诈骗风险。  相似文献   

8.
流窜犯罪对整个社会的治安秩序危害极大。打击流窜犯罪是公安机关一项繁重的战略任务。当前流窜犯罪特点:1、日趋团伙化;2、作案目标向高层次、多样性发展;3、侵犯国家和集体财产的犯罪增多;4、销赃日趋公开化;5、向暴力型、智能型发展。公安机关应进一步加强户口管理,组织区域性联防,搞好阵地控制,建立情报信息网络,加强侦查破案,建立专职的打流队伍。  相似文献   

9.
当前,涉网络直播平台色情犯罪频发,且呈现出许多新特点,文章从分析涉网络直接平台色情犯罪产生的原因和打击难点入手,深入探索涉网络直播平台色情犯罪的侦查对策及证据体系构建,以利形成有效打击。  相似文献   

10.
当前"盗抢骗"犯罪总量居高不下,地缘性团伙犯罪突出,犯罪手段复杂多变,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能力及反侦查能力越来越强。此类犯罪打击及预防的难点主要表现为案件发现难、突破难、取证难、证明难、诉讼难、追赃难。在大数据背景下,打击"盗抢骗"犯罪应树立以刑侦专业情报研判为基础的精确打击意识、以小串大整体打击的经营意识以及以审判为中心的证据意识,建立合成作战机制、快速反应机制以及专群结合机制;管控"盗抢骗"犯罪应加强高危人员管控、高危车辆管控以及销赃渠道管控;预防"盗抢骗"犯罪应加强大数据预警、宣传教育以及技术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11.
目前网络犯罪仍然十分猖獗,如何打击日益增加的网络犯罪已成为各国政府面临的严峻课题.由于网络犯罪比传统犯罪的形式更隐蔽、手段更高明,因此它比普通的犯罪更加难以掌握证据.执法和监管部门只有紧跟社会发展步伐,及时掌握最先进的数字化信息技术和手段,审时度势,才能有效打击网络犯罪.  相似文献   

12.
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由传统电信诈骗转向窃取公民个人信息后盗窃银行账户存款犯罪,犯罪分子进一步通过结合新开发的网银电子支付工具与业务验证漏洞设计诈骗陷阱,诱骗相关信息进而盗窃存款。必须从落实金融、通信行业社会安全责任入手,加强警银、警通协作配合,形成有效合力,联合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要立足警银大数据,完善金融机构内部业务与风险控制,建立警银风控信息化合作新机制。同时要提供安全咨询服务,帮助群众提高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13.
随着计算机的使用,网络及因特网的普及,人类已经进入了计算机和网络时代。在人们纷纷上信息高速公路冲浪的同时,计算机及网络也成为犯罪分子作案的工具和侵犯的对象,面对形形色色的计算机犯罪,我们应加强立法,为打击计算机犯罪提供坚实基础;发展技术,构筑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的立体防御体系。  相似文献   

14.
试论当前盗窃机动车犯罪的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北京市的盗窃机动车案件日益增多,被盗机动车数量总体居高不下,盗窃机动车犯罪比较严重.此类犯罪的特点主要是:犯罪主体团伙化;犯罪活动职业化;犯罪手段智能化;犯罪时间具有选择性;犯罪地点具有相对集中性;销赃专业化;犯罪主体具有较强的反侦查意识;作案过程快速化.对此,我们应深入研究并采取相应的侦查措施和对策,有效开展盗窃机动车犯罪的打击和防范工作.  相似文献   

15.
信息化条件下网络雇佣杀人犯罪及侦查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网络雇佣杀人犯罪初现倪端,呈现出不同于传统雇佣杀人犯罪的新特点,如缩减雇佣环节,降低雇佣成本,雇主身份"平民化",隐蔽性更强,犯罪跨区域性特征增强等。网络雇佣杀人犯罪是传统雇佣杀人犯罪在信息时代、网络时代的新发展,应加强研究网络雇佣杀人犯罪的新规律,统筹利用传统侦查手段和科技类侦查手段,有效整合资源,加强侦查信息化建设,寻找有效的侦查方法,提高此类犯罪的侦查成效。  相似文献   

16.
随着计算机在我国的迅速普及和发展,计算机网络犯罪已成为了我国刑事犯罪案件中的一个新种类,并且呈现出上升蔓延的趋势。加快对计算机网络安全和犯罪的立法,加大对计算机网络犯罪的打击和防范力度,这是确保我国经济、社会以及各项事业安全、健康快速发展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7.
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是毒品犯罪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罪名,对规定该罪之法律规范的正确适用有助于有效打击包庇毒品犯罪分子以及与之紧密联系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犯罪活动,但人们在司法实践中对其存有的一些不明晰认识却又妨碍着其具体适用,故从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基本构成要件出发来分析其在司法认定与量刑方面存在的若干疑难问题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地域性职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及其侦防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地域性职业犯罪,具体原因包括"互联网+"经济形态的发展,犯罪实施成本和犯罪机会成本低,传统侵财犯罪发生空间转移,犯罪亚文化的形成和传播。地域性职业犯罪特征包括:诈骗县、镇、村区域集中现象突出;作案手段呈现明显区域特色且相对稳定;犯罪过程分工精细,呈产业链形态分布。为有效侦查打击治理地域性职业电信网络诈骗,侦查部门要建立高危人群数据库,加强高危人口管控;推进信息流、资金流、人员流的"三流侦查法",建立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新机制;加大互联网刑事法制宣传;依法从严、全面和准确惩处地域性职业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消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土壤;铲除电信网络诈骗犯罪黑色产业链;加大针对地域性职业犯罪群体开展相应预防措施的力度。  相似文献   

19.
网络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重要的交流与沟通手段的同时,也为诈骗犯罪分子提供了可趁之机,成为诈骗犯罪发生的新渠道与新场所.文章通过梳理网络诈骗犯罪的概念、类型、原因,提出防控网络诈骗犯罪的对策,以求提高人们对网络诈骗犯罪的防范意识.  相似文献   

20.
没有国际合作很难有效地打击国际犯罪,惩治腐败犯罪也是如此。在全球化的趋势下,由于传统国家主权原则的限制,腐败犯罪分子往往利用他们的特权,在事发后逃往其他国家,从而使惩治腐败犯罪必须依靠相关国家的有效合作。我国虽然通过加入国际公约和国内立法为在国际上合作打击腐败犯罪提供了一定的法律依据,但这些法律和措施都还很不完善,使得在惩治腐败方面进行国际合作面临种种困难,这就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探索新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