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警察违法犯罪是具有警察身份的人实施的违法犯罪行为。影响警察违法犯罪的心理因素有行为人自身的人格缺陷、社会角色因素、归因偏差、不合理的认知以及职业特性造成的心理变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警察违法犯罪行为主体上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警察违法犯罪既有警察人格因素导致的内在风险,也有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工作因素、婚姻家庭等造成的外在风险。建立一套风险评估指标体系,运用专家绝对评分法的风险评估方法,结合警察违法犯罪风险的单项指标、风险水平折线图和警察违法犯罪风险四分图等,对警察违法犯罪风险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3.
犯罪现象是影响社会正常发展的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犯罪现象的本质而言,它是由特殊的行为主体所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从行为与心理之间的关系来看,某种行为的出现离不开一定心理的支配,即行为是心理的外化。因此,我们在研究犯罪现象时必须从相关的心理因素入手。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犯罪心理的形成必然受社会因素影响,而消费活动是构成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环节,这一环节出现问题必然导致犯罪心理的形成。本文从当前我国消费领域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女性违法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分析女性的违法心理和心理违法应该成为特别值得关注的方面。女性的违法心理主要涉及到在社会生活中,女性行为人在触犯法律时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变态等等。女性的心理违法主要表现在女性违法者并没有对受害者财物和人身等等的直接伤害,但却有对受害者心理上的伤害。解释女性的违法心理与心理违法是一个重要的方面,矫正女性的违法心理与纠正女性的心理违法是另一个重要的方面。  相似文献   

5.
浅析暴力事件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参与群体性暴力事件的个体之所以与群体行动保持一致,采取比单独行动时更大胆的行动,敢于公然实施危害社会的违法犯罪行为,是因为其心理和行为受到了群体的影响。群体对个体心理和行为的作用方式及其结果主要表现为从众行为、心理暗示、情绪传染、行为模仿、去个性化。  相似文献   

6.
使用警械制止违法犯罪行为,是警察实战中运用的主要武力手段,但是由于犯罪嫌疑人身份的不确定性和行为表现的突发性,决定了嫌疑人的行为方式是不可控的,在应对突发违法犯罪行为时,制式配备的警械和装备在对抗中运用起来就显得捉襟见肘了,如果警察能因形就势的合理利用随身携带的或现场环境中的物品,来制止违法犯罪行为,必将有效提升实战对抗能力和执法效率。  相似文献   

7.
山东德州对青少年犯罪情况的调查表明,青少年犯罪较之于过去有了新的动向违法犯罪年龄提前,案件增多,性质恶劣,侵财型犯罪比重增大,由受害人变为害人者案件增多等.其原因除了社会、学校以及家庭教育不力外,还有青少年的自控能力差和反逆文明的心理所致.解决的办法是积极构筑家庭的防线,在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营造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良好社会氛围.  相似文献   

8.
警察权益保护问题透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随着各地暴力袭警案件的频繁发生,警察权益受到严重侵害。警察权益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既包括警察的执法权益,也包括警察作为公民应享有的基本权利。警察权益遭受侵害,既有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加剧、公民法律意识淡薄、违法犯罪暴力化倾向严重和法制不健全、对侵害警察权益行为惩治力度不够、暴力袭警成本较低等原因;也有警察自身执法能力不高、自我防护意识不强和防护装备落后,以及公安机关不善于充分利用现有法律武器维权等多方面的原因。由此看来,保护警察权益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采取多方面的措施。  相似文献   

9.
从警察职务化犯罪看警务督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违法犯罪为主要标志的警察腐败问题是当今世界警界面临的共同问题。我国的警察违法犯罪已表现为职务化倾向,因此,其隐蔽性较强。实施警务督察,大力清理门户,是世界级的遏制警察违法犯罪的基本对策。面对警察职务化违法犯罪的基本特征,我国现有的警务督察制度在权威及有效性上还显乏力。要真正体现警务督察的功能,就要在督察体制上保证相应的独立性,在行为上具有一定的侦查属性。  相似文献   

10.
河南农村社区的变迁给警务工作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传统警务模式面临困境。执法延伸是警察在执法过程中的行为延伸,是警察超越现有的执法范围,为了化解社会矛盾、预防违法犯罪而实施的执法相关行为。"六小警务"的主要内容就是一种警察执法的职能延伸;而且"六小警务"不限于执法延伸,更进一步地走向了民生警务的更高境界。  相似文献   

11.
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动力系统 ,是研究青少年犯罪之关键。青少年犯罪心理之形成 ,是由于在不良的社会交往中 ,形成了某种不良的认识 ,从而导致相应的不当需要。不当需要与外界诱因相结合 ,则形成犯罪动机。强化起来的犯罪意识支配犯罪动机转化为犯罪行为。根据青少年犯罪心理动力系统形成之特点 ,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预防青少年犯罪心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构建刑事非法实物证据的排除规则问题愈来愈成为当下法学界一个热点问题,不同学者对此有着不同见解。因而,正确、全面、完整地对刑事非法证据进行界定意义重大。我国刑事非法实物证据具体包括获取证据的手段、方法违法的实物证据、违反法定程序取得的实物证据、非法定主体取得的和提供的实物证据等类型。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非法集资行为在司法实践中频频发生,这种不合法的融资行为严重影响我国的金融市场秩序,扰乱国家对金融市场的监管.而刑法对此规定还存在着“社会公众”界定不清、“非法占有为目的”界限模糊等问题.文章认为,应将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进行立法重构,并废除集资诈骗罪的死刑.  相似文献   

14.
犯罪心理学是以犯罪学和心理学为基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性学科,它不仅受到心理学和犯罪学基本观点的影响,而且还受到有关犯罪的规范--刑法学的影响.不同的刑法观和犯罪观使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目的、对象、学科性质、方法论及原因理论因学者、学科而异,导致理论与实践出现一定的脱节.通过对刑法观、犯罪观对犯罪心理学研究的影响进行梳理,使我们厘清了学科之间概念冲突、理念差距、措施疏漏和结果矛盾的根源,对此不少学者提出了"刑事一体化"的构想,整合刑法的本体学科与经验学科,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系统的刑事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15.
犯罪心理学是研究犯罪人的心理现象、规律的学科 ,犯罪心理学与刑法学、刑事侦查学等刑事法学相比较 ,在学科任务、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等方面有不同之处 ,但又存密切关联 ,主要表现为理论体系上的关联、研究对象上的关联和研究内容上的关联。研究犯罪心理学与其他刑事法学之间的关联 ,对犯罪心理学与其他刑事法学的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对治理犯罪及其刑事一体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仅对治理犯罪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功用。二十多年来,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成绩,但也存在不足。我国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应进一步明确学科性质与定位,准确界定学科概念,对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问题的研究并重,加强与有关学科的联系和沟通,以深化学科研究,推动学科发展。  相似文献   

17.
网络犯罪在近几年迅速发展,严重影响了正常社会秩序,而青少年群体在网络犯罪犯罪人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文章分析了犯罪心理矫正的可能性,青少年网络犯罪的现状和犯罪心理的形成原因,进而提出了青少年网络犯罪心理矫正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在对刑事责任能力的主体资格和概念界定的问题上,应从犯罪心理学的视角加以具体化,着重探讨刑事责任能力的心理学基础,通过与司法精神病鉴定的比较分析,发现心理学模式下的刑事责任能力鉴定的优势,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刑事责任能力考察的心理学维度和指标。  相似文献   

19.
传统刑法理论并不要求在犯罪故意中有违法性认识,我国刑法界也以"不知法律不免责"为通说。然而随着刑法理论的发展,这种传统的理论观点受到质疑。我国刑法应坚持主客观相统一的刑事责任原则,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实事求是的评价违法性认识对刑事责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论刑事非法证据的证据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非法证据的证据能力原则涉及犯罪控制和人权保障、实体公正与程序正义价值尖锐冲突.从两大法系主要国家立法及实践考察来看,结合我国立法现状及国情,我国非法证据的证据能力原则应当是非明文不排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