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公安院校的慕课具有明显的行业特点,具有建设和发展的先天优势。近年来全国公安院校加强了对慕课的建设,但整体上在建设数量、建设规模、实战应用、宣传推广等方面有待加强。慕课上线前和上线后均有相关的注意事项,《毒品预防与治理》作为中国刑事警察学院首个上线的慕课,在建设和运行过程中积累并总结了一些经验教训,对公安院校慕课建设与发展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把党史教育融入公安院校思政课,能够培根铸魂,帮助预备警官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党史教育融入公安院校思政课,要坚持守正不渝,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要坚持创新不止,增强课程的亲和力、针对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公安院校思政课建设的守正创新,要构建鲜明公安院校特色的思政课建设工作体系;建构围绕警察意识培养的多层次的思政课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政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提升教师能力,切实肩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警铸剑的职责使命。  相似文献   

3.
在分析互联网慕课模式优缺点的基础上,探讨了互联网慕课模式对当前教育传播学造成的冲击,并从变革传统教学传播模式、引进非核心优质慕课课程、以及巩固高校核心优势等三个方面提出了教育传播学的改革策略。  相似文献   

4.
慕课或微课是互联网时代的一种全新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它能有效地将英语教学资源、教学管理和学生自主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发警务英语慕课和微课,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发挥信息和资源网资源共享的作用,无疑是警务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新的方向。为此,要充分积极组建制作团队,创建警务英语教学资源库,精心设计模拟语境、练习任务和评测模块,营造仿真学习环境,发挥学生学习潜能,让学生在警务英语慕课、微课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提升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5.
“大思政课”格局下,公安院校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育工作者协同育人善未形成合力,在价值引领上不凸显,协同育人平台不完善。对策:深入开展忠诚教育,强化协同育人的理念;搭建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平台;营造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氛围;完善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意识形态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发挥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政教育的题中之义。公安院校承担着培养公安高级人才的重要使命,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异常复杂严峻的今天,加强公安院校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功能迫在眉睫。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如何彰显并充分利用其意识形态教育的作用是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央先后召开了几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会议,为高校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努力方向。与此同时,国家先后制定印发了一系列意见和规定,为高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顶层制度安排并提供有力政策支持。在此背景下,高校思政课面临在新的发展起点上深化改革创新、持续提质增效的重大任务。为此,探索遵循教育规律、符合时代特征、体现院校特色的思政课铸魂育人实现路径成为必然选择。公安院校的特殊属性和人才要求决定其必须推进有"根"和"魂"的思政课育警铸魂实现路径创新,达成学生从理论认同到情感认同,从实践磨砺到责任担当的课程育人成效。  相似文献   

8.
为应对当前新疆反恐维稳形势对公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本文针对公安院校实训课"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瓶颈,从顶层设计,深化"校局合作"机制,强化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建立和完善教官制度等方面提出公安院校实训课"课程思政"建设路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承担着立德树人、守正创新、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的历史使命。产教融合与思政课的教学目标一致,教学模式互助互补,产教融合还可以为思政课教学提供机遇和载体。本文通过分析产教融合背景下公安院校思政课存在的教师队伍单一、教学活动一元化、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难以契合等问题,提出了教师队伍多元化建设、教学活动多样化设计、教学任务精准化开展三方面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新时期,高校"思政课"面临着新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高校扩招和减少成本投入的双重压力下,表现得越加突出.怎样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使得"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与主阵地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本文以高校"思政课"学生考核方式为切入点,突破传统的考核模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1.
当前大学生对思政课的普遍存在厌学情绪问题,有针对性地深化思政课教学方式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是当前思政课教学所面临的重大课题。继续解放思想,突破传统教法,以改善思政课教学效果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提出快乐互动思政课的理念;反对形而上学,提倡创新思维,满足大学生的社会心理需求和对真善美的感知;还应作到四观统一,宣传核心价值体系,这是思政课老师的职责和义务。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不断上升发展,社会对实践应用型人才需求日渐增大,思政课作为高校培养大学生个人全面综合素质发展必修课程,也应及时调整传统教学模式。在大实践视野下,区分思政课的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重新构建与专业实习紧密结合的思政课大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对高校思政课的分析,找到阻碍思政课的发展症结,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对当今高校思想道德培养方式进行剖析,深入思考思政教学模式改革的方向,将做人与做事紧密结合,探索思政大实践教学模式的方法及思路。  相似文献   

13.
案例教学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法。案例是案例教学的核心。案例的选取要注意时效性、真实性、典型性和矛盾冲突性等。案例教学同传统教学相比有其自身的特点,在公安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加以运用具有独特的价值。同时,案例教学有着与传统教学不同的基本程序,特别是思想政治理论课首次参加全国公安院校教学技能大赛,经过大赛的实践,公安院校思政课课堂教学采用案例教学已经取得明显的成效,有必要认真总结并加以完善推广。  相似文献   

14.
公安院校体能课教学对于发展和提高在校学生的身体素质、运动能力,为进一步掌握警体专业技能打下扎实基础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公安院校体能课教学内容与公安实际工作中民警需要的素质不协调。笔者通过调查分析和研究,对公安院校体能课教学内容的设置及考核作了新的探讨,旨在完善体能课教学的设置,使教学更贴近一线需要。  相似文献   

15.
为实现高校思政课由传统课堂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化高效“学堂”转变,试运用调查问卷和访谈法,了解学生对运用微课教学的现状,得出高校思政微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明微课在思政课教学运用中的可行性,以期对微课在高校思政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慕课虽具有受众广、易学习等优点,但慕课教学同时存在教师参与度不足、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缺乏高阶思维能力锻炼等缺点。本文提出"师生零距离慕课",以"两性一度"为指导思想,从慕课内容建设、师生互动机制、监督评价体系三个维度进行改革:"互动式"慕课学习+教师直播翻转课堂+多元化评价考核。"师生零距离慕课"可以有效打破时空限制,打破课程容量限制,让慕课具备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的优点,使慕课庞大学习数量的学习者都可以与教师深度互动,使慕课知识内化为学习者专业技能,有效提升慕课教学质量,实现真正意义的智慧课堂。  相似文献   

17.
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慕课思维带来的新的发展思路使整个教育界产生了触动,对公安类高校教学来说,开放式的课程内容、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以及多主体的交流互动是慕课带来的最为实用的启发。我国公安类高校需要理性对待慕课建设,合理定位慕课课程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尤其是对自己的师资培养,教师不再是绝对权威的代表,教师的价值观引导和学生自我价值的建构实现了有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具有育人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提高高校思政课实效性和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可以从提高大学生认知、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培养、开发融入内容、丰富教学形式、开创专门课程等方面入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入高校思政课。  相似文献   

19.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肩负培养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之重任。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倒逼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易班作为教育部主推的高校校园网络安全文化产品,为思政课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新契机,同时也对思政课教学方法提出新的要求。故而,可通过加强易班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发挥易班优课功能,完善易班相关评价、激励机制等方式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提升思政课的育人效果,增强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与获得感。  相似文献   

20.
2013年国外慕课(MOOC)浪潮进入中国,对我国高等教育模式、教学者和学习者以及教育资源配置等方面都产生了强烈冲击。慕课有着课程质量高、教学不受时间地点限制、满足学习者不同的兴趣及需求、教学覆盖规模广泛等众多优势。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课程质量参差不齐、学习成效难以保证和平台建设不完善等问题。高等教育的慕课建设应从以下三方面改进:首先高校应大力支持教师工作,将慕课与传统教学体系相融合并开展校企合作与慕课联盟;其次,教师应加强自身建设;最后,慕课平台也需要不断改进与完善。以此共同应对未来慕课发展带来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