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意识形态与人才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意识形态是一个人进入并生活在一个社会中的许可证书。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必须注重意识形态的教化,就中国而言,即要培养人们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相似文献   

2.
“虚假意识”和“观念上层建筑”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基本含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模糊性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多样性,为意识形态研究的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意识形态概念的无意识性含义,既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的新生长点,又为分析中国和西方社会出现的新特点、新形式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3.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创立的标志著作。但马克思主义是否是意识形态?如果是,那么与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又有何区别?这些问题时至今日仍为中外学界所关注。梳理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的意识形态学说内容,结合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意识形态,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中居于指导地位。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但是一些非主流的意识形态正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产生冲击,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面临着被边缘化的危机。本文试图从利益的角度找出危机产生的根源,进而提出解决危机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是话语权的载体,话语权是意识形态的内在要求。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只有保持"高势位"的特性,才能建立起一种基于公众文化权威和意识形态服膺而自然生成的意识形态中心化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在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高势位"的建设机制面临着西方国家话语霸权的挤压和中国国内多样化社会思潮消解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高势位"的建设机制要从构建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话语权利、搭建话语平台、行使国家话语权力等方面着手,以此建设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从而保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优势,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能够做到立时代之潮头,发思想之先声。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举措,具有主体的层次性、载体的丰富性、对象的多元性等主要特征。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亟须发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具体可通过以下基本途径:一是明确主体,分层部署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阐释宣传普及工作;二是甄别客体,以受众区分有力夯实意识形态认同;三是创新载体,以大众化开辟意识形态宣传新进路;四是培育环体,以大众化为意识形态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7.
夯实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是全面的系统工程。其中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社会主义的发展与人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的统一,有利于增强广大人民群众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因此,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其题中应有之意,有利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  相似文献   

8.
教育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意识形态社会整合功能的重要方式;高校成为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前沿阵地,是由二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必然联系所决定的。受多种文化价值的冲击以及高校政策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已面临困境。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及其相关思潮对国内思想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在理论和实践上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提出了严峻挑战,严重影响了我国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要求我们既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和宣传教育,又要坚持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10.
党的二十大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高校是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既要常抓也要长抓。立足新时代新征程,意识形态领域仍存在不少挑战,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要紧紧围绕“坚持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升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力、提升高校意识形态网络阵地治理水平”这三个着力点,进而筑牢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强堡垒。  相似文献   

11.
亲和力是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植根人民、深入人心的重因素,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必须增强其亲和力。因此,主流意识形态在内容方面应更多关注社会现实,价值方面充分彰显人文关怀,宣传方面更多运用通俗化表达,建设主体方面则更加注重党员干部的率先垂范。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研究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为此,南京大学哲学系组织选修意识形态课程的研究生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社会思潮"进行了初步探讨。现精选部分研讨成果在本刊发表,以抛砖引玉,希望理论界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研究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为此,南京大学哲学系组织选修意识形态课程的研究生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社会思潮"进行了初步探讨。现精选部分研讨成果在本刊发表,以抛砖引玉,希望理论界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4.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研究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为此,南京大学哲学系组织选修意识形态课程的研究生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社会思潮"进行了初步探讨。现精选部分研讨成果在本刊发表,以抛砖引玉,希望理论界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研究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为此,南京大学哲学系组织选修意识形态课程的研究生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社会思潮"进行了初步探讨。现精选部分研讨成果在本刊发表,以抛砖引玉,希望理论界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这就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在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精神实质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和研究当代各种社会思潮。为此,南京大学哲学系组织选修意识形态课程的研究生就"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当代社会思潮"进行了初步探讨。现精选部分研讨成果在本刊发表,以抛砖引玉,希望理论界能够对这一问题进行更为广泛和深入的探讨,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7.
只要人类没有超越阶级社会,意识形态领导权或曰话语权之争就不会停止,只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而已。自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健全带来中国社会的转型,西方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在全球化背景下涌入中国,这引致中国民众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以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有所下降,对民众思想的影响严重削弱。当代中国肩负重建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任务,是要在和其他意识形态话语共生、斗争的中国话语系统中,实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权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8.
意识形态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日常生活是孕育意识形态的场域,意识形态则是根植于日常生活世界之文化精神的外显。在现代社会中,日常生活世界愈益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博弈的重要场域。面对西方意识形态、多样化错误社会思潮对我国大众日常生活的侵入和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亟待找寻与日常生活世界的“链接点”,通过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形象化表达,制作“入眼”“养眼”“入心”的日常文化景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网络话语秩序等实践理路,将社会主义价值观嵌入日常生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具有政治的“合法性”功能、“社会水泥”功能、“思想旗帜”功能;经济的协调与整合功能、节约和约束功能;文化的载体功能、教化功能。  相似文献   

20.
析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冲突”(上)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西方,由于主张从多元化的角度研究马克思主义,结果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存在着诸多分歧。在很多西方学者的视线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思想到处都充满着冲突。如认为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概念、理论性质、分析方法和功能上,存在着“虚假与真实”、“科学与伦理”、“非社会学分析与社会阶级理论”、“批判与辩护”等“冲突”,等等。正确认识这些“冲突”的实质,不仅有助于分清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界限,而且有助于借鉴西方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成果,从而更好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