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催生了一种新的政治文明——网络政治,网络政治的发展既为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也为民主党派做好参政议政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论文在考察了新阶段我国网络政治发展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民主党派必须不断加强自身建设,正确认识网络政治的特点和规律,这样才能从容应对挑战,把握好机遇,把自己的参政议政工作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2.
网络媒体极大地改变了民主党派的政治生态环境,对民主党派的自身建设及参政履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我国网络媒体及网络政治参与的新情况给民主党派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有助于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和参政履职,也给民主党派加强思想建设带来了挑战,要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网络媒体和参与网络政治的对策,争取思想政治工作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3.
网络参政议政是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在中国政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民主形式。它不仅为政府汇聚民智、沟通民意铺陈了新的渠道,也为民主党派发挥政党职能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当前民主党派在网络参政议政方面仍存在诸如硬件不足、意识不够、素质欠缺等问题。因此,它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通过创新网络应用、建设网络文化、提高网络素养等,建立起民主党派网络参政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4.
网络参政议政已经成为一种潮流和趋势,民主党派网络政治参与具有紧迫性与现实性。本文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民主党派网络政治参与的5个方式和10个特点,提出了民主党派网络政治参与的7个对策,以此推动网络政治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5.
民主党派联系和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并使新的社会阶层成为民主党派的组成部分,这既为新的社会阶层提供了一条新的政治参与的载体和渠道,客观上也提高了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其意义在于,为新的社会阶层提供了政治参与的载体和渠道;有利于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能力;有利于提高和发挥民主党派协调矛盾、稳定社会的能力;有利于为中国共产党的事业扩大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相似文献   

6.
网络与政治结合衍生出网络政治参与,让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形式与手段更加丰富多样。民主党派组织及其成员通过建立网站、参与网络政治讨论、撰写博客和微博等方式积极参与到网络政治中来。民主党派成员的网络政治参与比普通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更趋理性与成熟,对我国网络政治建设有积极贡献,但其实效性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当通过加强政府网站建设、优化民主党派网站内容、培养民主党派网络意见领袖、提高民主党派成员的网络政治参与能力等路径提升民主党派网络政治参与实效。  相似文献   

7.
网络与政治结合衍生出网络政治参与,让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形式和手段更加丰富多样.民主党派组织及其成员通过建立网站、参与网络政治讨论、撰写博客和微博等方式参与到网络政治中来.民主党派成员的网络政治参与比普通公民的网络政治参与更趋理性和成熟,对我国网络政治建设有积极贡献,但其实效性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应当通过加强政府网站建设、优化民主党派网站内容、培养民主党派网络意见领袖、加强党派成员网络政治参与能力建设等途径来提高我国民主党派网络政治参与的实效.  相似文献   

8.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新形势下我国多党合作对执政党和参政党建设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国共产党要支持民主党派搞好政治交接,要引导民主党派新成员牢固树立多党合作理念,要为民主党派创造宽松和谐的政治环境。民主党派要加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网络民主成为现实民主补充的同时,也影响了政党的传统功能和地位,对民主党派提出了新的要求。民主党派应对网络民主要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一是从参政党职能出发准确定位,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超越功能、无所不能地大包大揽;二是从自身现有资源出发,既不透支政治资源,也不浪费资源效率;三是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道路的长远发展着眼,既不能脱离实际,也不能政治短视。  相似文献   

10.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参与,对于中国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都有重要意义,而民主党派可以在其中发挥重要的功能。民主党派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进行组织吸纳和政治社会化,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在民主党派内部获得政治沟通和利益表达的机会。民主党派向国家进行利益表达和利益聚合,国家对民主党派成员进行政治沟通和政治录用。当前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通过民主党派实现政治参与的渠道还不是很通畅、功效还不是很充分。因此,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通过民主党派实现政治参与的机制建设工作:民主党派自身要突显政党的属性和优势,以增强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吸引力;民主党派要增强组织活力和凝聚力;健全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加入民主党派的工作机制;加强新的社会阶层民主党派成员的参政能力建设;加强中共基层党(工)委对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所在民主党派基层组织的领导。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八大召开、政治交接为我国民主党派的发展开辟了新的空间和舞台.多党合作事业的不断发展完善要求民主党派提升与参政党政治地位相匹配的独立性.民主党派独立性是其参与多党合作的前提,但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使民主党派在独立性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民主党派独立性的提升关键在于执政党不断推进党际民主和制度创新,基础在于民主党派积极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职能,成为不可替代的政治力量.  相似文献   

12.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参政议政已成为我国政治生活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征。这不仅为政府汇聚民智、沟通民意铺陈了新的渠道,也为民主党派发挥政党职能提供了新的平台。然而,当前民主党派在网络参政议政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它必须适应网络时代的变化,不断创新网络应用途径,积极推进网络文化建设,努力提高网络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13.
增强民主党派的代表性是适应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新需要,满足人民群众对于政治参与的新期待,保持民主党派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根据中国民主党派的特点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所发挥的作用,民主党派的代表性主要体现为政治代表性、利益代表性、界别代表性和人物代表性。保持和发展各民主党派的代表性,需要来自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努力,其中,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帮助,是保持和发展民主党派代表性的政治保障。各民主党派在保持各自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吸收新的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是保持和发展民主党派代表性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4.
在网络民主语境下,民主党派政治功能的发挥面临着挑战,存在政治功能虚化,政治地位边缘化的危险。在我国现行政治体制内培育民主的生长点,激活制度框架内的活力,培育政治的多元力量,最为现实的选择是拓宽民主党派的政治作为空间,赋予民主党派更多的政治权力。  相似文献   

15.
提高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组织化程度,既是转型期社会发展的形势所迫切需要,也是民主党派生存发展的应有之义。当前,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组织化程度仍然不高,主要表现在民主党派对成员政治参与的组织力度不够、民主党派政治参与呈现明显的个人化特征、民主党派组织化参与的运行机制不健全、党派纵向及横向政治参与的协作机制较缺乏等问题,因此需要结合创新实践,寻求在现行体制下改进和提高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组织化水平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6.
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必须随时代的变化而发展和创新。包括内容和目标创新,建立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创新,逐步完善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的组织系统和运行机制;方法创新,把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建立在现实利益基础之上;手段创新,不断解放思想,优化和开发民主党派思想政治工作的方式和渠道。  相似文献   

17.
如何保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能始终长久坚持,新型的政党关系能够长期和谐发展,这是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向民主党派提出的一个重大的新的实践课题。当前,民主党派深入开展的政治交接活动正是努力完成这一历史任务所采取的战略措施。要实现政党关系长期和谐发展,必须通过民主党派的领导班子、后备干部、基层成员三个层面来实施。可以说,政治交接中民主党派这三个层面的建设是实现政党关系长期和谐的重要动力。  相似文献   

18.
民主党派机关报刊既是民主党派思想理论建设的舆论阵地,也是树立民主党派形象和展示民主党派风采的宣传窗口,在参与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代表民主党派发声,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的历史时期对民主党派机关报刊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从"明确政治定位把牢政治方向""彰显党派特色夯实报刊内容""注重发行推广促进融合传播"等三方面对民主党派机关报刊的发展路径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19.
网络政治对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挑战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政治是网络与政治的结合体,具有虚拟性、平等性、直接性等特征.近十年来,网络政治在我国蓬勃发展,替代了民主党派的部分参政议政职能,给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带来较大的冲击与挑战.民主党派必须直面网络政治的挑战,缩小网络政治对自身参政议政的不利影响,同时对网络加以有效地利用,拓宽民主党派政治参与的渠道、更新参政议政的内容、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相似文献   

20.
随着新的社会阶层人数不断扩大,作用日益突出,政治诉求愈加强烈,需要正确引导海西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参加民主党派组织。推动民主党派青年组织工作健康、持续发展。民主党派的青年组织发展应适当、有序地增加新的社会阶层成员的比重,适应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数量快速增加、政治参与愿望逐步增强的新形势,从而扩大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中共各级统战部门应尽快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新的社会阶层状况的调查研究,了解和掌握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分布状况、结构特点和人员的思想动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